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苏奇灯笼” 传统技艺难入寻常百姓家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中国广播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引语:春节挂灯笼是很多地方的民俗,人们以此表达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各地的灯笼样式也是千姿百态。在众多的灯笼中,不得不说一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奇灯笼,在安阳市永和镇苏奇村,这种灯笼被当地人俗称“拾粪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在豫北地区享有盛誉。
    
    百姓看苏奇灯笼
    春节挂灯笼是很多地方的民俗,人们以此表达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各地的灯笼样式也是千姿百态。在众多的灯笼中,不得不说一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奇灯笼,在安阳市永和镇苏奇村,这种灯笼被当地人俗称“拾粪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在豫北地区享有盛誉。
    在以前,每年腊月只要“苏奇灯笼”一上市,就会被抢购一空。但是如今,这种古老的传统工艺却很难在市面上看见,苏奇灯笼的传承和发展也面着严峻的考验。
    在河南安阳民俗博物馆的“非遗”展厅,方方正正,古朴大方的苏奇灯笼格外引人注目。灯笼的四周彩绘着4幅画,一对是花鸟,一对是戏曲人物,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浸透着浓浓的乡土味儿。
    安阳民俗博物馆馆长魏爱霖:它这个造型质朴方刚、线条比较刚直,用色比较纯粹,对视觉的冲击力很强,这样呢,里边一根蜡烛返照的话,通透,给人一种非常欢快、明丽的感觉。
    起初苏奇灯笼制作工艺比较简陋,当地群把这种灯笼称作“拾粪灯”。
    魏爱霖:农民很早起来要去拾粪当化肥种庄稼。起来了天黑他要点个灯笼,所以点这个灯笼就叫拾粪灯。拾粪灯呢最初非常简单,他的材料也是取之于秸秆啊这些非常简单的材料,也非常实用非常便宜。
    苏奇村群众有农闲扎灯笼的传统,制作灯笼的民间艺人就地取材,用高粱秆儿扎制成约六七寸高,四寸宽,四面或六面形体的骨架,然后再裱糊上事先印好的彩画,灯的四周以彩线装饰。灯笼上的彩画和戏曲故事,成了大人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教材。苏奇灯笼画代代相传。真正将灯笼画发扬光大的是苏奇灯笼画传承人苏海亮的爷爷苏守安。他酷爱戏曲,随着样板戏的出现,他打破陈规,将戏曲人物的形象,引入灯笼画中。苏海亮说:
    苏海亮:开始做这个样板戏,像《红灯记》、还有那个《智取威虎山》、《朝阳沟》什么的,在做这些,所以当时就是我们家在做。
    苏奇灯笼画最早流传于安阳县东半部及周边地区,后来辐射豫北、冀南数十个县。但是如今,随着塑料灯笼、电子灯笼的兴起,传统灯笼逐渐被取代。苏奇灯笼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市民杨女士:现在用那电的(灯笼)别多,纸的不安全,现在小孩儿如果点蜡烛吧,不安全,电池的一装就带音乐的,比较方便,带汽车造型呀,都哪些造型是类似的。给孩子选择电动的比较多的,造型特别漂亮。
    苏海亮说,由于作坊式生产形不成规模,产量上不去,灯笼的价格高,市场上很难见到。
    苏海亮:咱们手工做的这些主要是针对全国各地的收藏、博物馆里边,还有个人办的展馆里边。
    昔日物美价廉,带给千家万户欢乐的苏奇灯笼,为何现在成了一种收藏品。苏海亮道出了自己的苦衷。
    苏海亮:我现在不可能一年四季在慢慢得慢慢去做,都要赔钱了。你没有场地肯定是不行的,你糊制了都是晾干的,它不是烘干的那都不行。
    几年前,苏海亮曾在老家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计划产品展示和后边的生产厂房连在一起。因为场地的问题,他曾找到有关部门反映,但问题还是没能解决。安阳县“非遗”办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因为它需要土地呀、文化啦好多部门去协调,光咱文化这一块也协调不动,咱给他想办法吧,看能帮助他协调一块土地不能。
    说到苏奇灯笼画的传承,苏海亮有些担忧,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钻研这门传统技艺,他想突破陈规,让校园的孩子们也来学一学这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苏海亮:小学了、中学呀不是有美术课堂吗,我可以上课堂(讲课),如果场地是有的话,传习场所吗,我自己就可以(教他们),或者(让)学生到这里参观,手把手的教他们都可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