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随着小电锯发出刺耳的声音,石屑瞬间散化成赭红色的烟雾,一下子将宗洪兴罩了起来。“为了挡灰尘,我得戴两只口罩,一只湿、一只干,否则遮不住。”说着,宗洪兴清了几次喉咙。妻子在一边总是催他歇手,他摇了摇头,连说舍不得,“我一停手,这虞山赭石砚不就没有人做了么”。 宗洪兴已有作品超过160件。 昨天下午,在刚刚揭牌的宗洪兴赭石砚工作室里,今年67岁的宗洪兴又坐到了宽大工作台前的小台灯下,开始仔细地雕琢起一只尚未完成的赭石砚。 石头来历奇,雕工要求高光滑得像“孩儿脸、女人肤” 赭石是一种赭红色石头,国画中的赭石色就是采用赭石加工而成的天然矿物颜料。 说起赭石砚的历史,宗洪兴说他小时候曾听祖父讲过这样一则故事:相传在唐代贞观年间,有一条白龙和一条黑龙在虞山争斗,黑龙龙尾拖出的一条深痕,就是现在的破龙涧。破龙涧四周的石头呈红颜色。后来有刻砚者曾用那里的红石雕刻砚台,磨出的墨写的字对着阳光有隐隐约约的红晕泛出,因此称它为“龙血砚”。 “常熟虞山赭石砚”是“中国名砚”之一。据《中国砚石别名资料》记载,“虞山赭石砚”砚石产于常熟虞山西麓黄公望墓一带,现在,这种砚石已经开挖得几近绝迹,很难再觅。 据宗洪兴介绍,雕刻赭石砚耗时大,首先要将一块不规则的赭石,磨成形状块石,再根据形状进行构思、画图,然后动手雕刻,其中历经数十道工序。雕刻结束后,需要摩擦,先是用油石磨,然后用砂皮打。砚台光滑的程度须达到“孩儿脸、女人肤”的要求。 祖父、父亲都是制砚师傅“不能刻的时候还偷偷干” 随着小电锯发出刺耳的声音,石屑瞬间散化成赭红色的烟雾,一下子将宗洪兴罩了起来。“为了挡灰尘,我得戴两只口罩,一只湿、一只干,否则遮不住。”说着,宗洪兴清了几次喉咙。妻子在一边总是催他歇手,他摇了摇头,连说舍不得,“我一停手,这虞山赭石砚不就没有人做了么”。 宗洪兴出身于虞山宝岩石匠世家,曾祖父是“山前石匠”的宗师,祖父宗嘉荣是“山前石匠”中赫赫有名的当家师傅,父亲宗炳成原是上海一家石厂的技师,早年随常熟刻砚名家陈端友学习过。 13岁时,宗洪兴开始学石匠手艺。可是没几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都不能刻了,可是实在是熬不住啊,我就偷偷干”。 退休后专心琢磨雕刻技艺 一块砚台45天才雕完 2004年退休后,宗洪兴说,为了传承祖辈的雕砚绝活,从那时开始,他终于可以尽情探索虞山赭石砚的雕刻技艺。 虞山赭石是国画的赭色颜料。宗炳成当年的赭石砚作品就被远近画家、书画爱好者索要一空,其中有几块还赠与了张大千的得意门生、著名画家曹大铁等当地画家。说起这个来,宗洪兴至今都觉得很是骄傲。 退休后,宗洪兴从上海古籍图书馆找来了一本《陈端友刻砚技术》,如获至宝地翻阅起来。 他按照《陈端友刻砚技术》提供的图样,先后刻制了“龙云端砚”、“蝉形澄泥砚”、“双螭歙砚”、“葫芦歙砚”、“犀角歙砚”等8方砚台。其中“犀角歙砚”形态复杂,雕刻精细,他起早摸黑,用了45天才完成。这些作品,获得了有关人士的高度评介,称“宗洪兴仿制逼真,刻技高超”。 在宗洪兴家,记者见到他的一方“龙云血砚”,长55厘米,宽42厘米,重约60公斤。砚台四周龙体伴着翔云环绕,砚池砚额处雕有龙眼龙嘴,镂空雕刻的龙须栩栩如生,整个砚台显得典雅华贵。 尽管琢砚有颇多乐趣,但颇为劳累,而且他还有咳嗽的老毛病,几次想停手了。 身边朋友劝,自己又实在不舍得,所以依然坚持着。到现在,他已有作品超过160件。由于宗洪兴琢砚用材独特,而且继承了常熟刻砚名家的艺风,雕刻精细,形态生动,深得专家、学者赞赏,被誉为虞山“龙血砚”一代传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