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善县马楠乡苗族蜡染刺绣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品,历史悠久,是苗族同胞智慧和汗水的结晶,集中体现了苗族地域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以其精湛的制作手工艺、精美的视觉效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苗族文化。 苗族蜡染是传统染艺,染料以蜂蜡、碘、膏子(以前的膏子是用草熬成)制作而成,序为:首先在布料上将所需图案绘制好,蜂蜡装在制作的锅(盘)中,在火上加热熔化,将蜡点在布料上,用蜡刀片按预先设计好的图案点划。再将布料放入沸水染料中煮匀,两分钟后捞出布料用水漂洗凉干。套色蜡染要多道工序,如需几种色彩,就要分几次上蜡浆、水煮、上色。在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中,苗族蜡染在图案花纹上保持传统的服饰图案,也有将苗族历史文化美术作品,经过苗族妇女绘制,蜡染后展现出来的精美的蜡染艺术品。 传统的蜡染,主要是大花苗礼服“绰努”的部分装饰图纹及花边,其二是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包布单。在苗寨,几乎每一个苗族女性从少女时代便学习纺织和蜡染技术,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家传,由母亲教女儿,其次是向寨子里手艺最好的人学习纺织蜡染技术。一个苗族女子,在出嫁前,必须自己做好三套“绰努”礼服,一套是自己的嫁衣,另一套是新郎穿的,第三套是给随新郎来迎娶的兄弟穿的。 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的王秀芬,是永善县马楠乡苗族彝族乡民政所职工。从艺30年来,凭着对蜡染艺术的敏锐触觉和敢于创新的个性,让她从技艺上、作品内涵上突破了传统蜡染艺术的桎梏,进入全新的领域,从而在蜡染艺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集蜡染、刺绣艺术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家。 1978年,初中毕业的王秀芬被所在的马楠村完小聘为教员。由于她擅长绘画,学校便安排她上美术课,她笔下的画栩栩如生,十分受学生们的欢迎。1980年6月,王秀芬被评为苗族工艺传承人,此后王秀芬如鱼得水,没日没夜地刻苦练习制作蜡染。1995年3月,王秀芬应邀参加省上举办的一个展览,她按照参展的要求,一口气连续制作了四幅蜡染作品,并从中选出一幅自己相对满意的作为参赛作品。第二年9月,在省城昆明举行的“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品联合展”上,她的作品和中国画、油画、毛笔书法、硬笔书法、素描、水粉等一起并列于展厅之上。苗族蜡染已不再是一乡一隅游戏之作,它登上了艺术的大雅之堂,拥有了与中国传统艺术国粹同样的重要地位。 王秀芬从小学时开始就跟其母亲学习制作蜡染,当时所用的布不是现在的棉布,而是一种十分粗糙的白布。母亲要求她每周制作两幅蜡染,染得好的习作,母亲就给予鼓励,染得不尽人意的,母亲就细心地讲解,她就是从那时开始打基础的。为了进一步领悟蜡染制作的精髓,王秀芬通过各种方法不断揣摩和掌握不同类型蜡染的特点和技巧。当时条件有限,加上不认识蜡染名家,手头也没有现成的模板,学习起来十分困难。一天,她突发奇想,何不自己制作蜡染模板呢?说干就干。她平时看报时,凡是见到介绍蜡染的,都小心翼翼地剪裁下来,粘贴到一本专用资料本上,并按照上面尝试制作。 王秀芬坚持反复钻研,寻求民族工艺的奥妙,始终固守着作品的独特性,绝不为商业利益而放弃自己作品的个性,同时,她的作品在工艺上也非常讲究,她所创作的蜡染作品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不掉色,这是其他人的很多作品所不能比拟的。正是如此,经过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执着不懈的追求,王秀芬的蜡染技艺逐渐达到大乘之境,她制作的蜡染很快就达到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装饰性很强的效果,业内人士对她的蜡染作品大加赞赏。 在对传统的创新上,王秀芬又以深厚的蜡染功底以及对针线出神入化的运用,另辟蹊径,尝试另一种民族民间艺术——刺绣。在刺绣中,她借鉴了苗族蜡染中一些基本的元素,同时又以大胆的想象对传统进行了独特的创新。她一改传统蜡染色彩单调、笔触粗糙、构图单一、内涵不足的缺点,创造了色彩斑斓、富丽堂皇的刺绣。她的刺绣题材丰富、立意新颖、构思奇特、刻画精细、栩栩如生,融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于一体,有着极为深厚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通过传承教学,马楠蜡染传习会所共有会员30余人,所制产品现已通过淘宝试销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