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陈家祠的游客,都会对那屋脊上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立体的人物花鸟画赞不绝口。这就是灰塑,俗称“灰批”,是岭南古建筑不可或缺的装饰艺术。在广州的六榕寺、五层楼、三元古庙、锦纶会馆,从化的广裕祠,佛山的祖庙等地,灰塑都赋予建筑一抹最亮丽的彩色。说到这些独特的风景,绕不开一个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州灰塑大师邵成村。30多年前他跟着父亲学艺,至今一直坚持灰塑独特的制作流程和手工技艺,使这门工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策划:林波 陈琦钿 ■统筹:新快报记者 辛捷恺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摄影: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匠史 屋顶彩 灰塑造 灰塑保存几百年不变形 灰塑主要用于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特色装饰,尤以祠堂、庙庵、寺观和豪门大宅最多。以适应高温潮湿天气的石灰为主要材料,同时具有吸潮、防雨、防台风、防蚁、防虫的作用,制成的作品在日晒雨淋中能够保存几百年而不变形。 灰塑作品题材丰富多彩,涉及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人物、民间风俗、祥禽瑞兽、花卉果木等,蕴含了吉祥如意的意境。从灰塑鼎盛的明清时期算起,至少经历了500年以上的繁荣发展期。2009年,灰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灰塑的功用远非装饰点缀那么简单。了解灰塑,就需要了解这种比钢铁更能抵抗时间和风雨侵蚀的材料是怎样“炼成”的。邵成村介绍称,灰塑采用的是生活中最简单的石灰、纸筋、稻草、颜料、钢钉、钢线等原材料。其工艺分为构图、扎骨架、草筋灰打底、纸筋灰塑形、色灰塑形及上彩等六大步骤。制作过程中,包括灰的提炼、制作、施工,每一步都有“讲究”。例如,将石灰与稻草秆混合为草筋灰,用竹纤维制作的玉扣纸与石灰混合为纸筋灰。它们不仅能防止热胀冷缩导致变形的问题,而且也是天然的吸潮材料。 始终坚持用传统的材料和工艺做灰塑的邵成村说:“这些简单的材料通过复杂的加工,建筑上的灰塑可以和时间、雨水、温差抗衡,经历几百年依然可以保存良好。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非常珍贵的遗产。” 一家三代都是灰塑艺人 1979年,十几岁的邵成村随父亲邵耀波学习灰塑技艺。那一年,广州六榕寺大修,他父亲重操旧业接手修复灰塑。他第一次亲眼目睹父亲做灰塑,用钢丝、铁钉、石灰做出惟妙惟肖的人物、花鸟等图案。“这行没有书本,也没有学堂,全部技艺都靠师傅在不同的施工现场一点一滴的言传身教。”邵成村坦言,灰塑是一门易学难精的技艺。 去年,陈家祠启动灰塑大修工程,即由邵成村主修。入行30多年以来,这已经是他第7次参与修缮陈家祠灰塑。当年,邵成村与他父亲一起来,现在则是他带着儿子邵煜山来。“我儿子也是第二次参与大修。” 与其他建筑艺术相比,灰塑可以在常温下制作,不需烧制。完成一件灰塑作品,少则耗时数天,多则数月才成型。它必须在需要装饰的地方现场施工,而且几乎是在户外、高空作业,日晒雨淋成了家常便饭。“要能吃苦耐劳,不然没法坚持下去。”邵成村说,做灰塑对人的要求高,付出与回报却不成正比,收入也许和普通的建筑工人差不多,可能还不如泥水工挣得多,这也使得近年来灰塑出现后继乏人。不过,乐观的邵成村相信,“只要岭南古建筑还存在,灰塑就不会消失,传承也不是问题!” 匠事 水浇火烧脚踢做灰塑 灰塑环保耐用能调节空气循环 水浇、火烧、脚踢……在广州市花都区建设北路的灰塑工作室里,邵成村在现场向记者展示了灰塑环保、耐用的特性。 提着一把浇花用的水壶,邵成村在以石灰为主要用料的各种灰塑作品和墙壁上喷水,被水浇过的地方,只见水被迅速地吸收,即使有水往下流淌,最终也在落地前消失在灰塑或墙上,水过无痕。放下水壶,他又往墙上喷酒精,待酒精燃烧后,墙壁不改原色。这还没完,邵成村抬脚踢墙,然后拿普通的橡皮擦擦一擦,墙面洁白如故。令人啧啧称奇。 “岭南的气候高温多雨,有台风,还有季节性的潮湿。盖房子就不能不考虑吸热吸潮和防雨防风等作用。这些方面体现的正是我们祖先的智慧。可惜现在知道的人太少了。”邵成村说,利用自然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艺,灰塑不但可以吸潮、防水、防台风、防虫蚁,还可以带动建筑物的空气循环,“灰黑色的屋顶容易吸收太阳的热量,高高立起的灰塑可以挡住风,带动屋内的气流上升挥发,热气上升,冷气被带动上来,走进岭南的老房子,可以感受到一股冷气,灰塑在里面就发挥着调节空气循环的作用。” 邵成村拿起四四方方的灰塑“木棉花”说,他把这朵“木棉花”捎去北方做实验,在冬天最冷的时候,将其浸泡在冰水里,放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户外,“没变形,也没掉色,完好如初。做这样的试验就一个想法,希望环保耐用的灰塑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匠心 “岭南古建筑是会‘呼吸’、会循环的房子,它的清凉舒适源于整个建筑的吸水作用,这种天然的环保性是现代建筑无法比拟的。灰塑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发扬光大是我们最大的责任。再难的时候都熬过来了,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希望未来灰塑工艺和文化能重现昔日的辉煌,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尊重和欣赏灰塑。” ——邵成村 ■对话 新快报:做了三十多年的灰塑,有什么感想? 邵成村:做得越久,对古人就越佩服。为什么我坚持沿用传统的工艺和原材料?今天的建筑解决不了的一些难题,其实在岭南的古建筑早已不成问题。这些都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我可以这样说,做了几十年灰塑,从来就不用水泥。 新快报:传统灰塑的现状如何? 邵成村:好的一方面是,政府越来越重视。虽然灰塑的行情不怎么好,但是也有人逐渐认识到灰塑的价值和艺术性。这是一个好的苗头,通过宣传和实际应用,慢慢会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和接受灰塑。 新快报:现在有人来拜师学艺吗? 邵成村:没有。我的工作室现有二三十人,有我的师兄弟,也有徒弟。做灰塑靠技艺,也是苦活累活,年轻人在哪儿都能找份工,没有毅力耐心也干不长远。我觉得自己还年轻,有时间我也会去学校给学生讲课。这么好的东西,总有人会喜欢它。 ■记者体验 印象深刻的一双手 在邵成村的工作室,进门的墙上挂着六块方形木板,以实际图案演示了制作灰塑的六大步骤。墙边放着几桶颜色各异的用料,里面是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拌上稻草或草纸后,经反复锤炼制成的草筋灰和纸筋灰。 “根据实际需要还会加入红糖、糯米浆、盐、桐油等材料,主要用来弥补生石灰不够黏稠的缺陷,从而有助于提高生石灰的硬度。”邵成村揭秘,用草筋灰打底,秘诀在于每层厚度不超过3厘米,每刷一层要等石灰晾干缩紧,层层压上去,才不会因为收缩不均匀而破裂;塑型,对工匠手法更高,厚度要保持在5毫米左右,最多不能超过1厘米;彩绘着色与天气湿度关系密切,可根据天气变化决定是一次完成还是分次进行。“学做灰塑没有速成的方法,必须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才有可能学好做好。”现场教学的邵成村不断挥舞着异于常人的双手,长年累月与石灰、颜料打交道,看上去格外粗糙的手,深色的指甲成了这份工作最显眼的“名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