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传统技艺的革新重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三亚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本报记者 胡茂君 乔亚楠
    ■ 导语
    在海南大街小巷,椰雕工艺品随处可见。历史上,椰雕是进贡朝廷的“天南贡品”;今夕,它作为海南岛的特产一直是中外游客首选的旅游纪念品。在这小小的纪念品背后,凝聚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也见证了一代代椰雕人祖辈相传的传统技艺。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这一传统技艺的如何再作革新和进步,是个值得不断摸索探讨的难题。
    椰雕:昔日贡品今落寞
    表性的就是椰猴、椰妹等。但是这些早期的作品不仅做工粗糙,而且利润并不高。一个熟练工一天可以制作20个,每个卖1到2块元钱。”余贤栋说道。
    因此从近几年开始,椰雕文化产品的制作工艺慢慢改进创新,从最初在椰壳上雕画篆刻逐渐演变成了用椰壳作为原材料,制作设计更多样式不同的产品。“现在这个行业已经不能单单用‘椰雕’二字来概括了,只能说是‘椰雕’的延伸——椰壳制品。”余贤栋说道。
    除了在制作工艺上的创新发展,在创作产品内容上,椰壳制品也趋向于同本地文化特色紧密结合以及兼顾实用性为主的工艺品。在余贤栋的介绍下,记者还看到了新时期椰壳工艺品的代表——《岛主峒房》。该作品使用椰子、竹子等材料,以本土黎族文化中的船型屋为原型而设计的工艺品。
    船形屋是海南黎族几千年的传统居住建筑,先人们根据这里高温多雨,蛇虫众多的环境特点,把木船倒置在木桩上,并盖上茅草,墙体则用草和泥巴粘结,两门前后对开。建成了地板离地大约70厘米高的高脚屋,并依山而居。这种冬暖夏凉,适合热带雨林养生的民居,就是黎族人聪明的智慧结晶。
    仔细欣赏这一作品,虽然所用材料仅仅是椰子、竹子等简单易得的材料,但是制作出来却惟妙惟肖。尤其是椰棕那丝丝缕缕的纤维,看起来就像是船型屋上的茅草般,浑然天成。除了外观精致别趣,打开椰壳做的屋顶,还是一个小小的储物盒,可以装一些小包的茶叶等,既美观又实用。
    据余贤栋介绍,把这个作品取名作“岛主峒房”,是因为海南岛最原始的主人就是黎族人民。黎族人从前大多都聚集在各地山峒中,因此把它叫作“岛主峒房”是有着本地文化的独特寓意在其
    峒房》、《鸿运当头 满载而归》等工艺品,都是从本地文化入手,将椰壳的形态多样化,同时赋予其极高的实用性,得到了市场与业界的高度肯定。
    据了解,目前三亚市面上销售的椰壳制品中以饰品类的销售情况最好,饰品类的工艺品先由机器将椰壳制成多种多样的形状,再刻上带有特色的三亚图案或文字,手工编串成多种样式,既好看又便携,三亚不少的景区、酒店都会专门定制椰壳饰品作为特色纪念品,十分受到客人的喜爱。
    谈及对未来椰壳工艺品领域的发展,余贤栋认为可以考虑在椰壳工艺的基础上,发展文化旅游,让市民、游客能够近距离的体验、参观这一工艺流程,甚至可以亲手来制作简单的椰壳工艺品,订制一份属于自己的礼物。再配套相关的艺术展览、特色餐饮,制作椰子手工艺品,品尝椰子美食等等,将手工艺品与旅游相结合,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三亚如今正大力发展的风情小镇,我觉得就可以将椰子文化旅游融入风情小镇的建设中,像我们公司制作工艺品,很多加工环节都是由附近的村民来完成的,带动了不少就业,这样村民也有了可以谋生的途径。通过打造椰子工艺品的文化旅游,丰富风情小镇的内涵,打造特色的产业链,吸引更多游客,也带动村民致富。”余贤栋表示。
    椰子作为海南随手可见的一种植物,它既是海南人民日常饮用的消暑饮品,在过去物质贫乏的年代又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器皿来源,它代表着本土居民上千年的生活智慧。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它又兼具环保、特色文化等标签,其制品的形态与实用性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如今,这项技艺正在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带来新的发展与改变,成为海南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制品。
    海南椰雕历史悠久,在海南一些地方志以及文人佳句中屡有提及。其中唐代诗人陆龟蒙留有“酒满椰杯消毒雾,风随蕉叶下泷船”的诗句;《粤东笔记》中也曾记载,唐代大臣李德裕贬居崖州时,曾将椰壳锯制成瓢、勺、碗、杯,作吃喝用具。椰壳工艺品最初只做成简单的酒杯、茶盅、文房用具和盒罐等器物,但到清雍正时期,椰壳雕器物的造型、纹饰及雕刻的技法已十分精湛,椰雕常被官吏作为珍品进贡朝廷,于是有了“天南贡品”、“海南之花”的美称。
    在民国时期,海南椰雕已远销南洋群岛和欧洲各国。由于战争影响,海南椰雕一度沉寂,直至新中国成立才得以新生,并诞生了数家椰雕工艺厂。其中文昌县工艺厂制作的《鲤鱼吐珠》和《椰雕古鼎》曾参加1978年全国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和1985年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均荣获广东“四新”优质产品称号。在1999 年,海口市椰雕工艺厂将创作的《椰树传说》和《天涯欢歌》两件椰雕嵌贝花瓶,作为海南向澳门特区馈赠的纪念品。这对花瓶由30 名工匠耗时10个月完成,堪称海南椰雕史上的奇迹。
    椰雕工艺一般分为三类。一是椰壳雕。利用椰子壳的天然形态,把椰壳和贝壳嵌镶结合,按设计造型拼接成工艺品,产品有椰碗、茶叶盒、牙签筒、烟灰缸、花瓶、二胡、拼贴工艺画等。二是椰棕雕。根据椰棕自然肌理效果,采用切、割、烫等方法加工成椰猴、椰猪、椰妹等各种人物、动物造型。三是椰木雕。椰木向来被海南民间用来加工成木梁盖房子,后来工艺厂开始用椰木加工成筷子、发夹等产品。其中,人们利用得最多的还是椰壳雕。
    海南椰雕的雕刻手法有平面浮雕、立体浮雕、通花浮雕,还有带棕立体雕刻和贝壳镶嵌雕刻等许多类型。目前,椰雕工艺品的花色品种已经发展到300多种,其中有餐具、茶具、酒具、烟具、花瓶,以及各种类型的挂屏、座屏等。
    但是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达,椰雕这种多半靠手工制作的技艺明显失去了优势,人们更倾向于接受更方便更便宜的工业制品,椰雕也就逐渐失去了市场,传承人也就越来越少。由于椰雕技艺在民间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并无文书记录,因此在传承上具有保守和封闭性。此外,随着椰雕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日益萎缩,椰雕技艺已经慢慢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在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椰雕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东郊椰雕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但椰雕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还与技艺的创新和市场的结合有着密切的联系。
    技艺: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作为椰雕文化产品行业的代表人物,三亚古椰文化公司的负责人余贤栋从事这一行业已有10余年的时间。1992年大学毕业之后,美术专业毕业的他常与同样喜爱把玩椰子壳的大学同学一起探讨,他们预计到海南未来的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前景,便结合自己的专业,从1999年开始入手做椰雕等海南特色的工艺品。
    在余贤栋的工作室里,记者不仅看到了早期的椰壳椰雕产品,还看到了许多后期用椰壳为原材料制作的花瓶、螺钿饰品、屏风、壁画等等更适应现代社会审美品味的作品。
    “从前的椰雕厂,也会在椰壳里镶嵌一些贝壳、金属等,但是产品样式和用途都比较单一和朴实。早期的椰雕作品中,最具有代表。因此在第六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暨2014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上,这个独具本地文化特色的作品就荣获了银奖。
    除此之外,另外一个曾获得国家级设计金奖的《鸿运当头 满载而归》椰子工艺品也十分引人注目。同样是以椰子椰壳为原材料制作成的一个牛为原型的作品,不仅左右两侧有着用椰壳做成的储物筒,而且上刻有“乾坤”二字,颇有吉祥的好兆意。在牛的尾巴上,还有一个木质的U盘,摆放在办工桌上不仅能有装饰的作用,还是实用的办公用具。类似这种美观同实用相结合的工艺品,已经逐渐成为未来椰壳制品行业的发展方向。
    未来:发展椰子文化旅游产业
    在余贤栋看来,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如椰雕技艺这样的传统手艺与市场发展速度难以匹配,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瓶颈。以工作室内的一个椰壳制成的花瓶为例,一个约1米高的花瓶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选材、打磨、抛光,根据椰壳的形状、颜色,一块块拼接而成,至少要耗费1个月的时间。但是这样一个花瓶的销售价格甚至还不够老师傅的人工成本,传统手工艺行业与市场之间的结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过去椰雕制品是非常具有实用性的,它是本地居民触手可及,因地制宜的生活工具,比如做成舀水的勺子、吃饭的饭碗、放东西的小器具,再刻上雕花,十分的好看。但是现在各种各样的流水线制品,可以取代椰雕制品的东西太多了。”余贤栋说道。工业时代低廉的产品价格对于手工价值高的椰雕制品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人工成本高、售价高,就很难广为市场所接受,也很难刺激人们去学习这门传统手艺。
    因此,不少专家学者也提出,想要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的海南椰雕技艺,应该走出创新之路,让产品适应如今市场的特点,增加文化内涵与民俗风情,植根当地特色文化,走出一条新型旅游衍生产品的特色道路。只有首先得到市场的认可与接受,传统技艺的发展才能不断传承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这一行业,在新时代下更快发展壮大。
    余贤栋认为,想要推动传统技艺的发展,需要将椰壳看作是一种材料,跳出传统的工艺技术,挖掘其更多的特色与价值,将椰子工艺制品打造成有文化的工艺品,通过增加附加值、功能性,让一个工艺品富含内涵与文化底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