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河北一位秸秆扎刻艺人将高粱杆化腐朽为神奇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新华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新华社石家庄10月26日电(记者齐雷杰、任丽颖)一束高粱杆能干什么?在中国北方农村,不少农民用高粱杆作为柴火和肥料,但在“怪人”徐艳丰手里,高粱杆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变身故宫角楼、黄鹤楼、飞云楼等古建筑模型,有的作品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有的甚至被当作国礼送往海外。
    今年65岁的徐艳丰生长在河北廊坊永清县。这里地势低洼,盛产高粱,一垛一垛的高粱杆常被农民随意堆放。自从11岁那年痴迷上“秸秆扎刻”,这些高粱杆在徐艳丰眼里变成了宝贝。
    “当时我和小伙伴出门打猪草,在一家店铺屋檐下发现了高粱杆扎刻的蝈蝈笼子,非常精美,马上就被迷住了。”徐艳丰说。店铺的老大爷见状,就送了他们一人一个。从此,徐艳丰就“魔障”了,一头扎进“秸秆扎刻”里,至今已有50多年。
    徐家祖上多出木匠,徐艳丰从小耳濡目染,对建筑结构也颇有兴趣。拿到蝈蝈笼子,他迫不及待钻研了一番,并用高粱杆比猫画虎地复制了出来。“第一个结构不牢靠,第二个就成功了。”徐艳丰回忆说。
    但徐艳丰并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很快,他就用秸秆做成像楼房一样一层摞一层的蝈蝈笼子,最大的一个能装25个蝈蝈。12岁时,徐艳丰做出一盏花灯,四角挑上小灯笼,还可以旋转。
    14岁时看电影,天安门的影像一闪而过,却震撼了徐艳丰。他追着流动电影放映车连看了7次,将天安门造型印在了心中。历经3年多时间,消耗了70多万节高粱杆,徐艳丰终于做成底座长2米、宽1米、高0.9米的天安门模型,金水桥、华表一应俱全,其精巧别致令观者无不惊叹。1982年,这件作品被当做国礼,送给了日本友人。
    多年来,徐艳丰练就了独特本领:只要看一眼建筑,就能用秸秆做出来。这些秸秆作品的连接处不用钉子、胶水等固定,而像传统木工卯榫结构一样咬合,非常结实。为了使作品结实耐久,徐艳丰多次尝试杂交不同品种的高粱,培育出了秸秆硬度高、光泽好的“铁杆高粱”。面对记者,他站到一些“秸秆扎刻”作品底座上,这些作品竟能承受一百多斤的重量。
    50多年来,他陆续完成了飞云楼、黄鹤楼、天安门、滕王阁、应县木塔、天坛、故宫角楼、辽代白塔等80多件作品模型,其门窗都能开合,精巧别致。靠着这门手艺,徐艳丰获得了诸多民间工艺奖项,有些作品还被一些国家的博物馆收藏。
    2008年,“永清扎刻”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没有一份痴迷,很少有人能忍受扎刻的寂寞和艰辛。因劳累过度,徐艳丰曾患上尿毒症,一度担心手艺失传。一些人向徐艳丰拜师学艺,最终都半途而废,时间最久的只坚持了4个月。令人欣慰的是,徐艳丰一双儿女徐晶晶和徐健现都成为扎刻手艺的传承人,如今他们的技艺已直追父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