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读经明义|《春秋》:与邻为善 厚道做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2-20 腾讯儒学 朱偲 参加讨论

    文/朱偲
    “《春秋》天子之事也。”孔子以《春秋》为后世确立王法和不易之规矩,褒奖善举以劝导后人为善,贬斥恶行为多行不义之人敲响警钟。《周易》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说得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桓公成就不世之功(资料图 图源网络)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在“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缕”的情况下,他挺身而出,尊王攘夷,为中原诸国救危扶难,为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立下了汗马功劳。推究桓公成就不世之功的诀窍,可以说三个“救”字是关键。
    一是救邢存卫。自桓公入主齐国以来,凭借其雄厚的国力屡次召集会盟,进展都不顺利,北杏首次会盟后不久,就有参与会盟的国家不服从桓公号令,甄、幽之盟情况也类似,可谓是摁下葫芦起来瓢。不久后,邢国、卫国因为狄人的侵略先后亡国,这时桓公不因为此前邢国、卫国或没有参与会盟、或一度背叛盟誓就见死不救,而是展现出霸主的胸怀、不计前嫌,派遣军队去重建了邢国和卫国。桓公的仁义之行感动了各国,由此霸业初成。
    
    北杏首次会盟(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二是救鲁之患。鲁国是周公之后,是春秋时期的望国。当时鲁庄公去世不久,夫人哀姜与公子庆父私通,先后杀死了继位的子般、闵公,鲁国连续两任君主被弑,贤臣季友流亡国外,国人人心惶惶,国家处于深刻的危难之中。这时齐桓公并没有趁火打劫、落井下石,而是派正卿高傒带领军队前来安定鲁国,,并协助季友等缢杀乱首哀姜、公子庆父、立鲁僖公为新君。鲁国人感念桓公的恩德,从此成为桓公霸业的坚定支持者。
    三是救郑伐楚。南方的楚国强盛起来,不但僭称王,还屡屡兴兵侵扰郑、许等国。显然桓公不是个欺软怕硬的主,见楚国如此强横,他就带领诸国军队救郑,顺势伐楚,强迫楚国签订合约,在此后十几年内不敢北进中原。齐桓霸业由此大成。
    
    趁火打劫(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与此相反,《春秋》中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子。春秋初期,宋国内乱,华督杀害宋殇公和大夫孔父,拥立公子冯为君,是为宋庄公。陈郑鲁齐等国得知后,一度要替宋国讨贼、主持正义,但事实证明,这不过是一次趁火打劫而已,后来各国纷纷收受宋庄公、华督的贿赂作罢。事情到此还没完,这些趁火打劫的国家在几年之后也先后经历了内乱,陈国有公子佗杀害世子、郑国忽、突两公子之争、鲁国有桓公横死国外、齐国则有公孙无知弑齐襄公自立。后来乾隆帝在总结这段历史后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利人之乱未有不自乱者也。”
    这一历史的经验被后来的政治家自觉继承,即使在汉唐极盛时期,中国也不像其他很多国家那样热衷于穷兵黩武,而是秉持一种与邻为善的态度,类似行为在史书中多有记载。
    纵览中国历史,“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一个独特规律,中国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昙花一现后,就是长期的一蹶不振,而是不断地复兴,不断地自我革新,生生不息。这或许与中国人身上所特有的内心善良和政治家秉持的人为善的态度有一定关系。
    
    秉持与人为善的态度(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处理国际关系如此,处理人际关系也如此。人是社会的动物,秉持与人为善的态度,杜绝落井下石的行为,同样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中立足并优游的生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