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名】 凉膈散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川大黄、朴硝、甘草各600g,山栀子仁、薄荷叶(去梗)、黄芩各300g,连翘1250g。 连翘 【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人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下止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歌】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方解】 积热郁滞上、中二焦所致。积热郁滞胸膈,郁而不达,则身热不已,胸膈烦热;火热上冲,则面赤唇焦,口舌生疮;积热日久,伤津化燥,则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实热内积之象。治宜清上泻下并举,以清泄膈热。方中重用连翘,清热解毒,以清透胸膈郁热于上,为君药。黄芩清热泄火,以清胸膈肺热见长;栀子清三焦之火,引热下行;大黄、芒硝通腑泻热,“以泻代清”,为臣药。薄荷、竹叶外散内清,清散郁热于上,为佐药。甘草、白蜜益胃生津润燥,以缓硝、黄之峻下之力,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清上泻下并行,使郁热从前后分消,体现了“以泻代清”之法。 【功效与作用】 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 上中二焦积热证。身热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配伍特点】 清上与泻下并行,泻下是为清解胸膈郁热而设。“以泻代清”。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上中二焦积热证的常用方。临床以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咽喉炎、口腔炎、急性扁桃体炎、胆道感染、急性黄疸性肝炎等属上中二焦积热,聚于胸膈者。 【加减化裁】 若热结壅阻上焦,大便不燥者,去朴硝,加桔梗、石膏以清热凉膈。 【使用注意】 体虚患者及孕妇,忌用或慎用本方。 【文献摘要】 1、《成方便读》:以大黄、芒消之荡涤下行者,去其结而逐其热,然恐结邪虽去,尚有浮游之火,散漫上中,故以黄芩、薄荷、竹叶清彻上中之火,连翘解散经络中之余火,栀子自上而下,引火邪屈曲下行,如是则有形无形、上下表里诸邪,悉从解散。 2、《医方集解》:此上中二焦泻火药也。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升散于上,而以大黄、芒消之猛利推荡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 3、《古方选注》:薄荷、黄芩,从肺散而凉之;甘草从肾清而凉之;连翘、山栀,从心之少阳苦而凉之;山栀、芒消,从三焦与心包络泻而凉之;甘草、大黄,从脾缓而凉之;薄荷、黄芩,从胆升降而凉之;大黄、芒消,从胃与大肠下而凉之。上则散之,中则苦之,下则行之,丝丝入扣,周遍诸经,庶几燎原之场,顷刻为清虚之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