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麻黄、中麻黄的干燥茎枝。均为野生。 别名:狗骨、龙沙、卑相、卑盐。 产地:主产于山西、内蒙、甘肃、新疆、河北等地。 植物形态:草麻黄:草本状小灌木,高20~40厘米。本质茎匍匐土中,或稍露地外。绿色枝膜质鞘状,包于茎节上,下部1/3~2/3合生,上部二裂,裂片锐三角形。花单性异株,雄株花常3~5朵集成复穗状花序,稀单生,雌球花多单生于枝端,雌花二朵;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内有种子两枚。 采收加工:立秋后霜降以前采收。太早则质嫩茎空,麻黄硷含量小,受霜冻则色变红,暴晒过久,色发黄。均影响疗效。 性状鉴别:草麻黄:细长圆柱形,有的带棕色木质茎。草质茎少分枝,黄绿色,节间有细纵棱线,节上有细小鳞片,2~3片,基部联合呈筒状,茎质脆,易折断,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内心红黄色(俗称玫瑰心,为麻黄主要成分),微有香气,味苦涩。 以身干茎粗,淡绿色,断时有粉尘飞出,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L-麻黄硷、伪麻黄硷、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发汗、平喘、利水。 1、发汗。仅在人加热时能增加其发汗量,动物实验尚未证实本品单独应用时有发汗效应。 2、解热。麻黄发挥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对正常小白鼠均有降温作用。 3、解除支气管痉挛。麻黄硷和伪麻黄硷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且作用较缓和而持久,故能使呼吸平顺而止喘,亦即所谓“宣通肺气平喘”。 4、利尿。伪麻黄硷有明显利尿作用。 5、升压。麻黄硷能收缩血管而升高血压,其作用缓进而持久,可维持数小时。 6、抗病。麻黄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咀,1、生用;2、蜜制。 三种麻黄原植物对照表: 名称 草麻黄 木麻黄 中麻黄 全形 草本状小灌木高20~40cm 小灌木,可高达1m 灌木高1m 木质茎 横卧土中或稍露地上 明显,直立或部分匍匐 茎枝较前二种粗壮 草质茎 分枝少,节间少(2.5~5.5cm) 分枝多,节间短(1.5~2.5cm) 节间长(3~6cm) 叶2片,裂片锐三角形,下部筒状占1/3~2/3 叶大部合生上部1/4分离 叶多为三片轮生,基部2/3合生,裂片短,三角形。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肺、膀胱经。 功能:发汗、平喘、利尿。生用发汗力强,蜜制多用于平喘息止咳。 主治:风寒感冒,气喘咳嗽,水肿。适用于感冒风寒表证无汗者。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平喘和治疗外感风寒。 1、用于平喘止咳。一般需配杏仁,为增强平喘作用。在肺热喘咳时(如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必须用石膏等清热药,入麻杏石甘汤;在肺寒喘咳时(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须加用干姜、细辛、五味子,为加强散寒、祛痰、镇咳的作用,方如小青龙汤。 要注意的是,麻黄虽有治喘作用,但连续长时间使用后,效力会大减,所以,慢性咳嗽者一般不宜久服,可间歇使用。麻黄有兴奋大脑皮层的作用,如用量较大,往往会引起过度兴奋而致失眠,用时宜从小量开始,逐渐探索合适的分量。用蜜炙麻黄副作用较少。 2、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如感冒和流感早期)。冬季外感,寒邪在表,脉浮紧,头、身肌肉紧张而疼痛者,用之最为合适。春夏秋的外感风寒也可以用,但伤风有汗则不宜用,所谓“有汗不得用麻黄”,以防发汗太过。麻黄配桂枝,更能增强发汗作用以解散风寒,方如麻黄汤。 3、用于治疗水肿。取其有发汗、利尿的作用以减轻水肿。一般与白术同用。治疗水肿而伴有表证者,偏寒的,配羌活、防风;偏热的,配石膏。 4、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配薏苡仁或白术等,通过发汗祛湿,缓解疼痛。 使用注意:有高血压者慎用麻黄,用于解表时可以用紫苏叶代替;用于风湿关节痛时可以用鹿含草代替。 用量:常用量:1.5~9g,用4.5~6g较普遍。虚弱者用2.4~4.5g便可。体质稍好者用于发汗、平喘时,有时须用至9~12g,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时,用量可较大。 处方举例:1、麻黄汤《伤寒论》:麻黄6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水煎服。 2、麻杏石甘汤《伤寒论》:麻黄4.5g、杏仁9g、生石膏18g(先煎)、甘草3g,水煎服。 3、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6g、桂枝6g、白芍6g、细辛3g、干姜6g、五味子3g,制半夏6g、炙甘草3g,水煎服。 注:主要成分:麻黄硷、伪麻黄硷,挥发油。 附:麻黄根:为草麻黄的干燥根。呈圆形,有分枝(支根),外表赤褐色,木质坚硬,断面淡红或黄白色,细腻放射状纹理不明显,味微苦。不发汗而能止汗,多用于体虚多汗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