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余氏起源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简介:
    余姓,拼音:yú,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0位,在2013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40位。当今人口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8%,总人口大约有633万。
    余姓来源
    一、出自春秋时秦由余之后,以祖名为氏。据《风俗通》所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春秋时,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晋人,避乱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称为由氏;有的姓余,称为余氏,由、余两姓同出一宗。
    二、出自姒姓,为夏禹小儿子姒罕,封姓为余氏。据《姓考》所载,相传夏禹之后有余氏。大禹生有三子,大儿子启,姓姒,小儿子叫罕,封姓为余,其后代相传为余氏。禹妻是绍兴涂山之女,禹封小儿子姓余,有纪念妻子之意。
    三、出自赤狄族,为隗氏五姓之后有余姓。据《国语》所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也。”
    四、出自由他族和他姓改姓而来:
    1、据《余氏总谱》载,云南镇雄县余姓,自称系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有诗为证:“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相传铁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听信谗言,要捉拿铁穆宰相的九子一婿。九子一婿星夜出城,逃至贵州,见太祖亲领追兵前来,就躲在凤锦桥下。追兵到来时,有人见桥下水波动荡,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细查,随口说:“江中有水,水中有鱼,何必大惊小怪,快快继续向前追赶。”铁穆氏十兄弟逃脱后,原想改铁穆氏为金氏,最后决定改为余氏。“余”比金字少一横,又是“水中有鱼”的鱼字的谐音,堪称一字双关。但此类余姓根据多名历史学家考证,实出自于西夏党项羌人,始祖为元末安庆守将余阙及同族之人。世居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后世避红军之乱逃入四川,清代又迁云南、贵州.其宗谱所载内容多与史实不符,冒认自诬其祖为元太祖铁木真,统称为铁改余氏。
    2、僳僳族以鱼为图腾的挖饶时氏族,汉姓为余。
    3、羌族余约志房名,后改为余。
    4、四川、甘肃一带白马藏族之严茹氏,热则氏、陪茹氏等汉姓为余。
    5、锡伯族余木尔其氏汉姓为余。
    6、其他如苗、彝、布依、满、土家、白、保安、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由余。春秋时秦国的大夫,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省风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
    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但北方较南方发展态势要弱得多。
    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望族。此际,北方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今江苏省常州)人,以孝行著称,为唐代以前唯一见诸史册之余姓人物。
    唐代以后,余姓才得以迅速繁衍壮大起来,并逐渐在东南部一带形成两处望族。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余姓将佐随往并落籍福建。唐末,有建阳(今属福建省)人余镐在黄巢攻陷建州时,避居莆田,后耕隐壶山以终;还有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省)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广东省之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
    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
    清代,有余姓自福建省迁至台湾,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字辈排行
    湖北枣阳余氏字辈:“德世天志胜槐先”。
    湖北英山余氏字辈:“贤良永夕芳毓英”。
    湖北荆门余氏字辈:“正大光明德尚志永维青”。
    湖北新洲余氏字辈:“性有克秉允其楚守时正”。
    湖北汉川余氏字辈:“宪章景国常青昭熙世叶”。
    湖北武穴余氏字辈:“徽宁一派祖青阳华胄传来锦泽香”。
    湖北随州余氏字辈:
    一支:“文而启世贞公”;
    二支:“德国楚文智太大发长富永传家高贵”。
    湖北孝感余氏字辈:“天开科甲仕辅国忠良选……光辉维德柱”。
    湖北英山、江西婺源余氏字辈:“启廷九文有道延良善维时思永承敬修端再德家运兆方兴”。
    湖南益阳余氏字辈:“龙文泉国宝”。
    湖南澧县余氏字辈:“作求世泽长以志强西示辅云君恩尔佑”。
    湖南湘阴、江苏苏州余氏字辈:“开来世宏猷隆文传国宝教第振佳升”。
    湖南碧潭余氏字辈:
    琛下志仲派:“修齐启平治立志效忠良积善天加庆登庸永显扬”;
    琛下以仲派:“仁义礼智信公卿士大夫文章崇孔孟光启述先谟”;
    琛下碧潭派:“宗祖文明远诗书正象贤圣朝资辅翊荣贵永钦傅”;
    琛下虹桥派:“得胜回朝日功成可远扬新安存志大善庆自天长”;
    权下让木派:“世大兴发祥永远啟文明才华光上国福祿自天申”;
    伦下上源派:“嘉士兆起维国祯良丕显必成发育攸光弘道在主可以全昌地亨广大永誉斯芳”。
    湖南平江余氏字辈:“宗祖文明远泽政本家修贤能崇德教经学绍先猷”。
    湖南宁乡余氏字辈:“宗祖文明远泽归光绪长珍傅家必达利用国之光自冀基承训当星耀发祥尊荣洵久大蔚起允隆昌”。
    四川成都余氏字辈:“元福绍文……”
    四川余氏一支字辈:“余世安帮座朝廷”。
    四川巴中余氏字辈:“文明世道尔稀贤九大宗英永齐天”。
    四川仪陇余氏字辈:“上启文明星人中昌世代华依远尺林”。
    四川遂宁余氏字辈:“猷洪汉君鼎水木日正长人文金玉胜龙凤启联芳祖德培忠厚诗道乃大光承先永载福世代庆荣昌”。
    安徽萧县余氏字辈:“龙怀然绍继”。
    安徽寿县余氏字辈:“毅茂成先少祖”。
    安徽长丰余氏字辈:“在长世(传)家(宗)远”。
    安徽六合余氏字辈:“隆庆康贤培宽振泰信寿品宁”。
    云南沾益余氏字辈:“绍德宗先……”
    云南余氏一支字辈:“司世兆长春杨显光明得”。
    云南文山余氏字辈:“雙汗有映鸿子详朝昌坤文学秀仲举万世福禄荣”。
    福建将乐余氏字辈:“发祥有光其祖德”。
    福建汀州、重庆市区余氏字辈:“照天发光成明正万邦英才学超俊士文章耀上卿”。
    福建建阳余氏字辈:“廷贤士兆庆世德裕敦纯孝友承家本诗礼啓鸿文奕世魁元定荣华耀国光文崇美富积善兆嘉祥道学宗傅广谦恭益受长克生忠孝士景运庆明良”。
    重庆南川余氏字辈:“国朝应文仕礼义吉清明光先泽裕后休道得复兴”。
    重庆垫江余氏字辈:“少继承先哲福西早流芳今朝永远烈相传世代昌”。
    重庆市区一支字辈:“齐良忠可永龙元金仕光德正清明远世代福天长”。
    广西余氏一支字辈:“廷维章宗尚锦仕乃崇昌丕修积品文德”。
    广西平乐余氏字辈:“耀长凤尚世登正文元才应泽明方远荣华裕吉昌”。
    广东海丰余氏字辈:“智远经伦……”
    贵州贵阳余氏字辈:“文而启世贞公”。
    陕西西安余氏字辈:“天地长明炳通顺”。
    浙江江山余氏字辈:“思养汝佳贤良成正道”。
    江西婺源余氏字辈:“九文有道延良善维时思永承敬修端再德家运兆方兴”。
    余氏一支字辈:“德树海(龙)金振”。
    余氏一支字辈:“立世光昌仁于南国”。
    余氏一支字辈:“长记祖德世守七则文中华国”。
    余氏一支字辈:“大继曰承志存心自广长固名常思义万代大山江”。
    余氏一支字辈:“大继日承志存心自广长光绍怀祖德世显庆家昌毓士咸名贵培才作善良鸿猷恒炳耀永远瑞书香”。
    宗族特征
    1、据《闽南旧志》所载:“两宋以上,余姓无显者,自斯而降……其族蕃衍,盖已盛矣。”
    2、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1929年余自清修《余氏族谱》,安徽六合余姓一支字行为:“隆庆康贤,培宽振泰,信寿品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