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艾姓拼音:ài xìng,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34位。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184位,当今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0.052%,总人口大约有69万人。 艾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禹王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夏王朝由姒相之子姒少康当政时期(公元前1913~前1890年),属下有个大臣名叫汝艾,亦称女艾,在辅佐“少康中兴”的大业中立有大功。 在汝艾(女艾)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艾氏。通常认为,汝艾是艾氏的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孔艾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中说:艾氏为“春秋大夫孔艾之后”。 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景公姜杵臼有一个宠臣,名叫田孔,被封于艾山(今山东泰安),世称艾子或艾孔。 在孔艾(田孔、田艾)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或名字为姓氏者,称艾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东艾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艾山,属于以地名为氏。 艾山,是路过的一个地名,其实就是泰山东南部的艾山。 这在史籍《春秋·隐公六年》中记载:鲁隐公姬息姑在周桓王姬林三年(公元前717年)会晤齐釐公姜禄甫,两国盟于艾山。 在艾山地区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艾山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艾氏、山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拓拔部中有艾斤氏部落,亦称去斤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0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艾斤氏改为汉字单姓艾氏,逐渐与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艾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唐朝时期从西亚迁徙中土的西域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艾氏,主要源自伊斯兰教《古兰经》经名首音,多取其谐音汉字为姓氏。 回族艾氏最早在唐朝时期从西亚地区迁徙而来中土的留居者,为唐朝时期“外来八大姓”之一,至元、明时期逐渐繁衍壮大。例如,在清朝初期,有回回艾布巴克率整个家族归附,其后裔即改为汉姓艾氏,世代相传至今。 今回族艾氏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甘肃、宁夏及江苏等地区。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艾耀施氏,源出阿鲁特蒙古,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iyos Hala,所冠汉姓多为艾氏、施氏等。 ⑵.蒙古族尼玛察氏,亦称倪马查氏、专图尼马察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乃马真氏族部落,以姓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县东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滹野(今乌苏里江支流俄罗斯境内达鸟河流域)、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喜禄河(今辽河)、珲春(今吉林珲春)、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imac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艾氏、杨氏、榆氏、张氏、佳氏、尼氏、倪氏、鱼氏、和氏、障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完颜氏,满语为Wanggiya Hala,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以部为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时成为金国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称其为“王甲部”,世居完颜(今吉林通化及其西南地区)、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流域)、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额(今辽宁清原)、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新京(今辽宁新宾永陵镇)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艾氏、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雍氏等。在蒙古族、锡伯族中也有完颜氏族人,乃金国灭亡后加入元籍者,与满族完颜氏同源同祖。 ⑵.满族爱义氏,满语为Aiyi Hala,世居黑龙江爱珲(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镇),后多冠汉姓为艾氏、张氏。 ⑶.满族戴佳氏,亦称达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于古渤海国皇族大氏,满语为Daigiya Hala,世居杭间(今辽宁境内)、浑郭(今辽宁境内)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艾氏等。 ⑷.满族赫舍里氏,满语为Heseri Hala,亦称何舍里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纥石列部,在金国时期称纥石烈部,以部为氏,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多尔济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黑龙江色钦及穆理哈村(今吉林东丰小四平镇一带)、塔散堡(今辽宁锦县塔山)、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艾氏、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普氏、桂氏等。 ⑸.满族觉尔察氏,满语为Giorca Hala,以地为氏,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觉尔察(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温家窑)、长白山区等地,另有清太祖祖父的兄长德世库后裔,后被革退、系紫带子者,沿用祖名觉尔察为氏的。清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为艾氏、赵氏、肇氏、孙氏、常氏、陈氏等。 ⑹.满族宁古塔氏,满语为Ningguta Hala,汉义“六”,出自清六祖的世居地,以地为氏,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珲春(今吉林珲春)、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佟吉(今吉林敦化)等地,所冠汉姓为艾氏、宁氏、刘氏等。 ⑺.满族爱珲氏,满语为Aihui Hala,世居黑龙江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镇),以地为姓,后多冠汉姓为艾氏。 ⑻.满族阿穆噜氏,亦称阿穆拉氏,满语为Amuru Hala,汉义“雄禽”,世居伊兰费尔塔哈村(今吉林辽源)、黑龙江沿岸等地,所冠汉姓中有艾氏。 得姓始祖 汝艾(女艾)、孔艾(艾子、田孔、田艾)。 迁徙分布 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69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2%左右。 艾氏族人在先秦时期即已分布于今山东省的沂源和江西声的修水一带。 历秦、汉而降,艾姓逐渐离开祖居地,繁衍至今甘肃临洮、甘肃天水、河南平舆、河南洛阳等地,并在上述之地繁衍成为大族,其枝繁叶茂,人丁兴旺,昌盛为艾姓陇西郡望、天水郡望、汝南郡望和河南郡望。 北魏汉化改革后,由他族汉化而来的艾姓也繁衍于北魏之新都洛阳,其与汉人艾姓相融合,使艾姓河南郡望鼎盛一时。 隋、唐时期,艾姓以上述之地为中心,逐渐播及北方诸省。 唐末五代时期,艾姓同其它中原人士一样大规模避乱南迁,进入今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等南方省份,并有一支远徙重山峻岭的福建。 宋、元之际,艾姓在南部省份的分布愈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均有艾姓入迁。 明朝初期,山西艾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河北、河南、湖北等地。明中叶以后,渐有浙闽粤沿海之艾姓移居台湾。 清朝康、乾年间及其以后,有山东等地之贫民伴随闯关东的风潮进入东北三省谋生,后主流逐渐北抬至黑龙江流域。下传至民国,艾姓在全国分布愈广。 如今,艾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黑龙江、江西、河北、陕西等省为多。 字辈排行 江西崇仁艾氏字辈:“郎柏榔(琳)缪(绸达远)明年广(祥)廷善(信)祥得满(远)发文好宣明景守嘉孟世充兴光先忠信定由与兆经廷是秉傅芳厚德义自昌荣加慧培升克少显”。 江西九江艾氏字辈:“讲义立言念昔先人”。 江西余干艾氏字辈:“田梦恩世……” 江西波阳艾氏字辈:“昌凌万代……” 湖北江夏艾氏字辈:“田自先时启学”。 湖北麻城艾氏字辈:“全元万年……” 湖北浠水艾氏字辈:“天时春必永美景资全元万年承惠德家国庆人贤 湖北枣阳艾氏字辈:“瑞印才(财)志(自)”。 四川青神艾氏字辈:“福隆开吉庆孝有一堂春”。 四川名山艾氏字辈:“洪春家国昌”。 四川泸州艾氏字辈:“守汝朝玉国秀儒宗光昭德泽继美尊先”。 四川广安艾氏字辈:“相尚如可应”。 陕西米脂艾氏字辈:“质肇崇嘉会丕绳克绍先庆余开泰定”。 陕西横山艾氏字辈:“呸神克绍先庆”。 陕西咸阳艾氏字辈:“尚国向贤崇德克金邦”。 湖南桃源艾氏字辈:“世上红英笃乙心泽已长人文启宇天”。 湖南永州艾氏字辈:“一自正大明逢本绍子孙向上如可久”。 云南牟定艾氏字辈:“生成之大有春光自可呈文星崇尚学永世庆维兴”。 云南艾氏一支字辈:“自泽恒宪尔有文光必永世守”。 重庆艾氏一支字辈:“永志双白云从阳嗣众国先家湖海耀子孙万义德”。 重庆艾氏一支字辈:“自有光天德呈祥继”。 贵州毕节艾氏字辈:“启学贤良忠臣国正天心顺士达荣华倡”。 河南南阳艾氏字辈:“文武儒成忠仁义礼德智明让永兴昌盛济建鸿开政通延本安邦定国恩先惠厚荣耀富裕”。 安徽合肥艾氏字辈:“上帮福奉俊德光昌传家孝友克自伦常”。 江苏姜堰艾氏字辈:“稳宝同少有”。 山东济阳艾氏字辈:“庆兆传名金宪丙”。 福建建瓯艾氏字辈:“道春玄乃碧正子圣朝廷国泰官清民助安 艾氏一支字辈:“一国廷中士儒洪家树为学有兆应吉锡绍启承先”。 艾氏一支字辈:“咏志双白云从阳四众国先家湖海耀子孙万义德”。 艾氏一支字辈:“宝昌德立厚纯世启文明”。 艾氏一支字辈:“松林学德永”。 典故、趣事: 不知诗为何物 艾子喜欢作诗。一天,艾子漫游到齐魏之间,下榻在一个旅馆。夜间,他听到邻屋里有人说话:“一首。”不一会儿又说:“又是一首。”艾子莫名其妙,困意全无,一夜无眠。躺到拂晓,共听到邻屋那人大约说了六、七次,亦即六、七首也。艾子以为邻屋那人一定是个诗人,在静静月夜里专心吟诗,心里油然产生敬意,又爱那人文思敏捷,便决定结识一下此人。一大早,艾子就披衣下床,整好冠带,站在门口迎候。不一会儿,邻屋里走出一个商贩模样的人来,身材瘦弱,一脸病相。艾子感到很失望,心想:就凭这副尊容,哪像个诗人?也许,人不可貌相,不能盲目揣度。便走上前拜问道:“听说先生诗篇甚多,能否让学生我看一下。”那人说:“我是一个做生意的,从来不晓得诗是什么玩意儿。”始终拒绝拿出诗来。艾子固执地说:“昨天夜里听到您在屋里说‘一首’,不一会儿又说‘一首’,难道那不是诗吗?”那人听了,不觉哑然失笑:“您误会啦。昨夜我肚子不好,每拉一次肚子,因为找不到手纸就用手揩。一夜腹泻不止,差不多污了六、七次手。我说的是我的‘手’,不是诗篇之‘首’。”艾子听了,讪惭不已。 艾子杖孙 艾子有一个孙子,年龄有十多岁,性情懒惰顽劣,不爱读书。艾子因此非常恼火,经常用楸木杖打他,但他老是不改。艾子的儿子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时常担心孩子禁不住杖打而死掉,因此,每当父亲杖打孩子时,他都在一旁含着泪求情。艾子看到儿子的可怜相,愈加愤怒,教训他道:“我替你管教孩子难道不是好意吗?”边说边打得更厉害了,儿子也无可奈何。一个冬天的早晨,下着鹅毛大雪,孙子在院子里抟雪球玩。艾子发现了,脱光孙子的衣服,命他跪在雪地上,冻得他浑身发抖,直打寒颤,煞是可怜。儿子在一旁也不敢再求情,便也脱去衣服跪在其子旁边。艾子见了,惊问道:“你儿子有过错,理当受此惩罚;你有何罪,跟他跪在一块?”儿子哭着说:“你冻我的儿子,所以我也冻你的儿子!”艾子不由得大笑了起来,于是饶恕了他们父子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