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古人改姓十类型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姓是表明一个人所生家族的符号,一般很少更改,所谓“姓者系统百世而不变也”(清代学者袁枚语)。然而,古人改姓并不鲜见。常见类型有:
    变氏 上古时代,姓与氏是有明显区别的。南宋史学家郑樵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于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了西汉武帝时,姓与氏开始混而为一。所谓“变氏”,主要见于先秦时代。这是因为当时姓是固定的,氏则可以变化,有时还变得相当频繁。如木匠的祖师爷公输班因是鲁国人又叫鲁班,公输、鲁皆为氏。又如春秋时晋国有位大夫仅见于《左传》的称谓就有士会、士季、随会、随武子、范会、范武子等等。这位大夫多次变氏,前后有过士、随、范三个氏。其余,会为名;季为排行;武为谥号。
    避忌 为避忌而改姓,在历史上可谓俯拾即是。具体而言,分为避讳、避祸、避耻等。东汉明帝叫刘庄,为避圣讳,姓庄的就改姓严。如西汉辞赋家庄忌,到东汉明帝时即改称为严忌。到魂晋时期,有一部分姓严的人又恢复姓庄。避祸即躲避灾祸,躲避仇人。躲避迫害。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淫威下,动辄满门抄斩、株连九族。这样,同姓人迁地改姓,以求免受牵连。如战国时有一个游侠叫田光,他出谋划策,让荆轲去刺杀秦王。后来,秦灭燕国,田光的子孙为了逃避秦王的迫害,就姓光了。因避讳、避祸而改姓,往往与原姓有某种联系。一般而言,因避讳而改姓,大多取字意相近的,如庄与严、恒与常、庆与贺、敬与恭等;因讳祸而改姓,大多取音同、音近或字形相近的,如仇与求、伍与五、牛与牢等。显然,避讳、避祸而改姓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总是设法与祖传姓氏保持联系。“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句成语。庆父乃历史上有名的一再制造内乱的人,先后杀掉两个国君。因他犯有弑君之罪,后代耻于与之同姓,便改姓孟。
    赐姓 天子、皇帝赐给臣民姓氏,是一种统治手段,有褒有贬,恩威并施,大致有三种类型。其一:大多赐给“国姓”,即皇帝的姓,以表示皇恩浩荡。历史上数唐朝赐臣属以国姓为最多。其他朝代赐国姓的例子也很多,如郑成功原名郑森,由于抗清有功,南明隆武帝赐姓朱,改名成功,因号“国姓爷”。其二:历代皇帝赐姓,并不仅限于国姓。如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本姓马。因随燕王朱棣(明成祖)参加“靖难之役”有功,赐姓郑。其三:强迫他人改姓,进行迫害。如西汉开国功臣英布,年轻时做过强盗,曾受黥刑。后来反叛刘邦遭镇压,其后代被西汉王朝强制改姓黥。所以,英布又称黥布。又如武则天十分热衷于赐姓她称帝后竟先后给唐中宗和唐睿宗赐姓武,又强令中宗皇后王氏改姓“蟒”,还将起兵反对过她的李姓诸王改姓为虺。
    融化 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和定居中国的外国人逐渐和汉族人相融合,民族融合带来了姓氏融化,姓氏融化又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时共有118个鲜卑姓改为汉姓。又如唐宋以来,泉州有众多的阿拉伯人来往以至定居。著名的蒲寿庚家族先世是阿拉伯人,几代人在中国居住,便完全汉化了,放弃祖姓改用汉姓“蒲”。
    因事 历史上因事而改姓,趣闻颇多。如东汉末年有个人姓氏名仪,当地太守孔融嘲笑他:“氏”是“民”字上部缺一笔,民无头还了得,可改氏为是。氏仪此人听凭长官意志,由姓氏改姓是。又如汉武帝有位丞相叫田千秋,因年事已高,汉武帝特别恩准他乘车出入宫禁,人称“车丞相”。田千秋为感谢皇恩,就改姓车了。
    合成 夏商诸侯葛伯的后人,旧居琅邪郡之诸县,后徙阳都。阳都先有葛姓,为区别起见,把从诸县迁来的葛氏称诸葛。又如战国时齐宣王有个弟弟被封到母乡(今地不详)。他的后代就远取祖先胡满公(舜的后裔)的“胡”字,近取封地名“母”字,改用胡母为姓。
    音讹 因语音变化或读音错误,以讹传讹而改姓。如春秋时,秦灭韩国后,韩国国君的子孙分散到江淮一带的甚多。当地人把“韩”读作“何”,随着读音的变化。这些姓韩的人都改姓何了。又如恭姓音讹为共姓,共姓又音讹为洪姓,虢姓音讹为郭姓,戴姓音讹为载姓等。
    据地 根据封地或迁徙地而改姓。如战国时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他曾因战功被封于商(今陕西商县),号商君,故称为商鞅。商鞅的后代就因封地名“商”作为姓氏,取代原来的公孙氏。又如后稷的曾孙公刘兽迁邠(今陕西彬县),公刘的子孙就以“邠”作为自己的姓氏,而不再使用早先的姬姓。
    省文 简省旧姓,从而取代旧姓或与旧姓并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单姓省去原姓的右耳偏旁,这个部首在古代字典中为“邑”部,可见右耳偏旁字体的姓氏大多据地为姓。如孔子弟子曾皙、曾参父子祖上姓鄫,省去右耳偏旁改姓曾,类似的还有邾与朱,郕与成,鄣与章,郇与旬等等。二是复姓省为单姓,如马服省作马,钟离省作钟,司寇省作寇等等。
    结婚 在封建社会里,夫为妻纲,妇女地位卑下,出嫁后普遍依附于丈夫的姓,如出嫁前叫王某某,嫁给张姓丈夫,就称为张王氏或张王某某,夫姓冠前,祖姓放后,实际上就改姓了。“赘婚”即男子嫁到女家常被世人讥为“人之疣赘,是剩余之物也”,往往要改从妻姓。甚至寡妇住在夫家,招后夫承当前夫门户,入赘者也要改姓前夫之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