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锡伯族群众大部分聚居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县、巩留县,有着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及独特的传统文化。 在锡伯族人中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些原始信仰,对“喜利妈妈”的信仰就是原始宗教信仰在民间的留存之一。“喜利妈妈”是保佑子孙繁衍和家宅平安的女神,“喜利”在锡伯语中的意思就是“延续”。 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为抵御沙俄向新疆侵蚀,将生活在东北的一部分锡伯族人调往新疆,戍守边境。 1764年农历4月18日这一天,在沈阳锡伯家庙举行完离别仪式后,4000余名锡伯族官兵和他们的家眷便踏上了西迁的征途。这部分锡伯族人也同时将家中的“喜利妈妈”带到了伊犁。 如今,锡伯族的许多古老民俗在其发源地东北已经消失了,但在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仍然可以找到。 特殊的象征意义 “喜利妈妈”是由“喜仁妈妈”演变而来。在锡伯语中,“喜仁”是“藤蔓系”的意思;“妈妈”则为奶奶、老妪。合起来意为“世系奶奶”,是保佑家宅平安和人丁兴旺的神灵。 在一根长约10米的丝线上悬挂着小弓箭、箭袋、摇篮、铜钱、布条、嘎拉哈(家畜的背骨)、木锹、木叉等物,每件都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 两个嘎拉哈之间代表了一辈人,小弓箭表示男孩。添一男孩,两个嘎拉哈之间就添一张小弓箭,象征孩子长大成为游猎的勇士、作战的骁将。箭袋表示男孩长大之后,成为骑射能手。 布条表示女孩,象征她长大成为缝制衣物及操持家务的能手,这一辈有几个女孩,就有几块布条。 摇篮、小靴鞋等表示子孙满堂;铜钱表示生活富裕;木锹、木叉等表示农业丰收。 家族繁衍的标记 喜利妈妈供奉在西屋内西北墙角上。平时将其拢在一起,用纸包好挂在西屋西北墙角上。 每年除夕将“喜利妈妈”请下,将丝绳拉开,从屋内西北角扯到东南角,把绳的两端挂在房椽上,摆上供品,烧香磕头。 直到农历二月初二,再将“喜利妈妈”拢在一起,用纸包好,放回原处。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喜利妈妈”实际上成了锡伯族的家谱,是家族繁衍的标记。 制作喜利妈妈所用的东西,要到本村人口多、辈数全的家户去找。并邀请家族中年纪最大、子孙满堂的人来制作。 立“喜利妈妈”,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并设酒席款待大家。 喜利妈妈的传说 关于喜利妈妈的传说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流传较广的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带着神话传说的色彩。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锡伯部落人出动围猎,留下老年人和18个孩子。族人把小孩装在皮口袋里,挂在树杈上,由一个名叫喜利的姑娘照看着。 围猎族人一直不归,喜利姑娘战胜各种困难,把孩子们抚养成人,都组成了家族,保护了锡伯部落人繁衍兴旺。 玉帝认她为女儿并封为“喜利妈妈”,成为锡伯族人家世代供奉的女祖宗。 而另一个传说则带有一些历史背景。南北朝时期,平定北方有功的平陵侯范明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小家奴拓跋毛脚下生有5颗红痣,认为他必定是真龙天子,决定杀死拓跋毛以绝后患。 却不料被家中的老家奴喜利妈妈获悉,喜利妈妈将拓跋毛身世的真相告诉拓跋毛后,帮助他从范家逃走,进入东北的深山老林中。拓跋毛后来率精兵专程来搭救喜利妈妈时才得知,当年他逃走后,喜利妈妈因不堪严刑拷打已去世。 悲痛的拓跋毛封喜利妈妈为女神,神位便设在了居室西屋西墙西北角,让族人永世供奉。 民族兴旺的图腾 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民族的古老传说中都有一个被神话了的女人。 同女娲造人的神话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古老民族希望本族繁衍旺盛,战胜严酷的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 在不断演化和传说的演绎中,这些女人被部落人民神化,渐渐成为一个民族祈求人丁兴旺的图腾标志之一。“喜利妈妈”也最终成为锡伯族民族兴旺的图腾标志。 请君入瓮 请君入瓮是一句成语,意思就是:自作自受。今天给大家说的这个剧内容就是讲了一个自作自受的故事。 在某个小区里,出现了一件怪事,啥怪事?小区里总是频繁被盗,贼娃子(小偷)的办法很简单:去蛋糕店买个蛋糕,随便敲开一家门撂个嘴子(幌子)说是来给这家人送生日蛋糕的,趁主人不防备,这个贼娃子就跟进了自己家一样,大摇大摆开始偷东西了。 你说这个贼娃子可恨不可恨!有人就说了:碰上贼娃子啥(话都不说,直接上去一顿锤棒(拳脚),打得贼娃子以后再不偷了才是个话。 虽然话是这么说,大家恨贼娃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抓住了贼娃子千万别动手,送到警察手里才是对路子的事情。 这个喜欢提着蛋糕去偷东西的贼娃子自以为聪明,可惜他忘记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叫做: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个贼娃子到头来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弄了个自作自受,这就是今天的《请君入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