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喝酒不讲酒德 “酒德”二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它的含义是饮酒的人要有德行,不能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古代的酒德体现在四个方面:一、“饮惟祀”,即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二、“无彝酒”,即不要经常饮酒,平时要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能饮酒;三、“执群饮”,即禁止民众聚众饮酒;四、“禁沉湎”,即禁止饮酒过量。俗语说“气大伤人,酒多伤身”,另外,饮酒过量也容易耍酒疯,而导致酒后失德。 忌饮酒不讲礼仪 酒能够麻痹人的神经,饮酒时如果没有一些礼仪的限制,就容易出现酒后生乱的现象,尤其是在重要场合,不遵守饮酒礼仪就会有犯上作乱的嫌疑。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酒文化,这其中就包含着饮酒礼仪。 《礼记·曲礼》中说: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去做客时饮酒的礼仪大约有四步,即“拜”、“祭”、“啐”、“卒爵”。具体而言,就是先做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使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如果是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这在礼经中称为“酬”,客人要回敬主人,礼经中称为“酢”,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辞。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即起立。 在古代,正人君子饮酒,三爵而止,饮过三爵,就该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之所以有此规定,是因为如果酒过三巡仍然酣饮,量浅的人就有可能会失态。 总之,在饮酒时要讲礼仪,否则不仅显得粗俗,还容易惹祸上身,从而追悔莫及。 忌清晨饮酒 俗语说:“早酒晚茶五更色,劝君千万来不得。”其中的“早酒”即在吃早饭之前喝酒,这实际上是空腹饮酒。一日之饥在于晨,肠胃经过一夜的消化后极需要补充水分,这时喝酒是对肠胃的一种伤害,不仅容易导致头晕目眩,而且酒精经过吸收后会损害肝脏功能、引发意外事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谚:“莫饮卯时酒,昏昏醉到酉。”可见清晨喝酒的危害之大。 忌酒后饮茶 很多人都认为茶可解酒,其实,在饮酒禁忌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忌酒后饮茶,因为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酒的味道辛辣,先入肺,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饮酒应取其升阳发散之性,使阳气上升,促进血液循环。但是茶的味道苦,属阴,主降。如果酒后饮茶就会将酒性驱往肾,而肾主水,水生温,于是形成寒滞,这就会导致小便频浊、阳痿、大便燥结等症状。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对酒后饮茶的危害性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载:“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腿坠重,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由此可见,解酒不能用茶。 忌睡前饮酒 清晨饮酒于身体不利,睡前饮酒也于身体不利,因此,对喜好饮酒的人而言,也要忌睡前饮酒,因为饮酒之后入睡,人的大脑活动比不睡时还要活跃,因为酒后醒来的人们常会感到头昏、脑涨、头痛等。另外,睡前饮酒还很容易导致“胃不和”,“胃不和则夜不安”,可见,睡前饮酒不仅影响胃肠消化功能,还会影响睡眠质量。夜晚休息不好,人就会精神不振,日积月累,必然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危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