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发展,同时带来了民间小型器乐合奏艺术的兴盛。所谓“小型器乐合奏”,是指不像宫廷教坊大曲乐队那样组合数量较多的乐器,而是只用少量几件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相组合的一类纯器乐演奏形式。在宋元历史文献中,这一类纯器乐演奏形式曾被称为“细乐”、“清乐”、“小乐器”和“鼓板”等。据耐得翁《都城纪胜》叙述:“细乐……以箫管、笙、□、嵇琴、方响之类合动”;“清乐……加方响、笙、笛,用小提鼓,其声亦轻细也。”可见,细乐和清乐采用的是小型“丝竹乐”乐队编制,具有乐器组合轻便简练、音乐风格细雅优美的艺术特色,它们在称呼上被冠以“细”、“清”是非常贴切的。另外,所谓“小乐器”,是说这类纯器乐演奏形式仅“一二人合动”,这相当于今日的“器乐二重奏”、“器乐三重奏”形式,如琴、箫合奏,笙、笛合奏之类。“鼓板”,即是笛、鼓、板等乐器组合演奏的形式,它的曲调多来源于“唱赚”曲牌,所以有的史籍文献称它为“吹赚动鼓板”。明清以来一直到近现代,在民间普遍流传的吹歌、鼓笛曲等器乐演奏形式,就与“鼓板”有一脉相承的历史联系。 流传至今有文献说明是元代“遗音”的“细乐”乐种,有保留在云南丽江县纳西族地区被称为“白沙细乐”的一种器乐合奏形式。“白沙细乐”在方志中记为“别时谢礼”、“北沙细梨”。“白沙”是地名,在今云南丽江县北,是古代纳西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乐相传是13世纪元世祖忽必烈远征云南大理,路经丽江时赠送纳西族首领木天王阿良的音乐。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撰修的《丽江府志》载:“夷人各种,皆有歌曲跳跃歌舞,乐工称‘细乐’”,“相传为元人遗音”。光绪年间撰修的《丽江县志》也说:“其调有《南北曲》、《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及奠期,主人请乐工奏曲灵侧,名曰‘细乐’”。今传白沙细乐使用笛、芦管、琵琶、火不思、二簧、胡琴等乐器。曲调已融合了不少纳西族民间俗乐。传统曲目有《一封书》、《三思渠》、《公主哭》等多首,音乐缠绵悱恻,哀伤动人。 今日宋元音乐文物遗存中也能见到不少当时流行的小型器乐合奏图像,如明代画家仇英临摹的《宋人奏乐图》,画面中有六人使用箜篌、琵琶、筝、笛、笙、荜篥(管)等乐器在演奏,这是一组“丝竹乐”乐队编制,它即属于前述“细乐”或“清乐”类型(图33)。另河南安阳宋王用昨墓壁画中也有四人分别用笛、筚篥、拍板、细腰鼓等乐器在演奏,这是一组“鼓吹乐”乐队编制。从使用乐器的情况判断,它同前述“鼓板”类型的小型器乐合奏在形式上也有较多的相近之处(图34)。 宋元小型器乐合奏在乐队编制上具有不拘一格的多样化特点,它开创了纯器乐合奏艺术的先河,为明清及近现代民族器乐合奏艺术乐种纷呈、风格各异的构成格局,做好了前期的发展准备。 图33《宋人奏乐图》(明) 图34王用昨墓鼓吹乐壁画(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