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筝,曾因为历史的原因在中国古筝艺术发展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又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其他古筝流派崛起之时而几近湮灭。在“秦筝归秦”的口号下,周延甲先生带领曲云、魏军、李世斌、樊艺凤等秦地筝人举起了振兴秦筝的大旗,加上作曲家周煜国、饶余燕、景建树等人的加盟,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于使得秦筝于涅盘中浴火重生,以崭新的风貌在当今众多古筝学派中重新崛起,并成为其中之重要一支。就对当代古筝艺术的发展而言,秦筝学派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其它传统的古筝流派。 秦筝流派的崛起,得益于秦筝曲的创作深深根植于三秦地区戏曲、曲艺、民歌等民间音乐的缘故。秦乐的“繁音激楚”“热耳酸心”、苦音调式的奇特音律,自古以来不知为多少时代的欣赏者所陶醉。20世纪70年代陕北民歌的盛行、80年代 “西北风”的刮起,以及秦筝曲的广泛流传,都无不源于秦乐的这种摄人魂魄的独特魅力。 秦筝曲的广泛流传,不仅重新唤起了欣赏者心中的西北情结、诱发了古筝演奏者学习和演奏秦筝曲的热情,也激发了古筝界、乐律学界对秦筝曲、对陕西音乐、对陕西音乐的音律的研究兴趣。笔者便是其中之一。 多少年来,笔者一直关注着当代古筝演奏的音准问题。笔者发现,在当代筝人包括具有示范作用的主流筝人中,许多人的演奏音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其严重程度已经到了本来最不好听的采用平均律制的电子合成器制作的古筝音乐与许多真人演奏的古筝音乐相比,已经难听得轻了、甚至比后者显得好听了。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正随着主流筝人具有的示范权威性而愈演愈烈,古筝人的音乐听觉正向着摆脱民族民间音乐的音律规律、摆脱任何律制的规范、摆脱正常音乐人音乐听觉惯性的方向红移着…… 当代筝人在演奏音准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不一而足。除了在揉空弦音、揉偏音、揉变化音时普遍偏高、按偏音“7(si)”时部分偏高外,在按偏音清角、清羽时存在的音准偏高的问题则更加严重和普遍。 笔者认为,造成清角、清羽音偏高的原因,从逻辑上来讲是错误地将秦筝曲中偏高的偏音清角、清羽音的律高滥用到其它风格的筝曲中演奏所致,但其深层的、根本的原因则是在演奏秦筝曲时,将本应随着唱腔旋律中其它音级的律高变化而变化的清角、清羽律高孤立化进行演奏所致。 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非常复杂,有演奏方法方面的原因,有受错误示范演奏影响形成的错误听觉习惯方面的原因。但在演奏秦乐筝曲中存在的音准问题则主要是对陕西民间音乐实践中的歌唱音律规律缺少了解、加上受到错误律学理论的影响、受到古筝定弦空弦律高的限制所致。 为了解开陕西民间音乐的音律规律之谜,笔者十几年来多次赴陕西深入戏曲、音乐团体了解秦腔音乐的音律规律。先后接触了陕西省秦腔剧团、山西省临汾眉户剧团、西安市秦腔剧团、西安音乐学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歌舞剧院单位的音乐界同行,并先后得到了范举明、孟建华、樊艺凤、张雨平、周煜国、曲云、李武华、杨天基、赵顺心、田建华、李世斌、魏军等专家学者的热情接待和帮助。经过对陕西民间音乐的音律所进行的长期的深入了解、反复推敲论证,笔者愈来愈坚信已探究到了陕西民间音乐音律的实质,除了在理论上可以推演出各个音级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音分值外,在实践上也总结出了各个音级随着不同的旋律变化而变化的律高变化规律。 笔者多次将自己总结出的陕西民间音乐的音律规律应用秦乐筝曲的演奏,并先后请不同的秦乐专家对笔者的演奏进行听辨鉴定。结果证明,无论笔者采用纯律定弦、五度相生律定弦还是平均律定弦,所演奏的秦乐筝曲、民歌、戏曲等在秦乐的音律、韵味、风格等方面均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和称道。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秦乐筝曲的左右手演奏方法均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并研究出了较为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演奏和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演奏、教学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 一愚之得,不敢私之。笔者特借此次秦筝学术活动之机,坦呈浅薄之学,作为引玉之砖,以期得到从事秦乐的同仁、大家之教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