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县的明联瑶族新村,是1994年为安排从连南瑶族自治县搬迁来的瑶民而建立的清新县惟一的瑶族行政村,现有100户、500余人。走出历史峡谷的瑶胞,一年年迈向新生活。 放眼今日瑶族新村,一百栋统一结构、统一色彩、统一面积的砖楼房,依山势缓缓增高向后山伸展,错落有致,别具情韵。流连其间,不时可以看到两边窗口映出一张张桃花般的笑脸。偶尔,灰色的屋顶上,几缕青烟袅袅,给人一种恬静、温馨的感觉。 瑶族支系众多,有“盘王瑶”、“过山瑶”、“高山瑶”、“蓝绽瑶”、“白裤瑶”、“板瑶”等30多种,而迁居到明联瑶族新村的“八排瑶”是瑶族众多支系中较为独特的一支。“耍歌堂”便是八排瑶传统的隆重盛大的喜庆活动,早在1600多年的晋代,就有史书记载。“耍歌堂”汇集了瑶族独特的民风民俗,民族服饰,民间艺术,是一幅动态的民族风情画卷。 故此,到清新温矿泉和明联瑶族村旅游观光的客人,都以一睹“耍歌堂”为快。 随着九声土炮的响起,“耍歌堂”正式开始了。 百余名穿戴着五彩斑斓民族服饰的男女瑶胞,载歌载舞、依序出场。但听牛角呜呜,长鼓咚咚,场面宏大壮观,热烈火爆。 最先表演的舞蹈是“过九州”。瑶族的先民为寻找生存空间,漂洋过海,迁徙跋涉,经宜州、青州、梁州、润州、雍州、荆州、辰州、道州、扬州等九个州,最后定居在现在的瑶山上。“过九州”反映了瑶族人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也体现了瑶族人不怕艰险、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精神。 紧接着表演的是“捡法名”。瑶家人一生不同阶段共有四个名字,以唐姓男子为例,刚生下时父母给他取名为“唐大打一贵”;结婚生孩子后,他就改称为“唐大打一”;有了孙子后,改称为“唐大打一公”;死后用“法名”,如“唐法有一郎”等。瑶族人的“法名”,跟日本人的名字“某某郎”很相似。 最具民族特色的瑶族“长鼓舞”出场了,把“耍歌堂”活动推向高潮。“长鼓舞”以粗犷刚健、勇猛洒脱、节奏明快著称,曾荣获第三,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第一届广东欢乐节表演类二等奖,是瑶族民间艺术的精髓。 “鸳鸯长鼓舞”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开天劈地的盘古王搭救了天上下凡的仙女十三妹,两人日久生情,倾心相爱。可是,这事触怒了天上的雷公,十三妹被迫挥泪回宫。盘古王听从了十三妹的嘱咐,去南山砍来琴木造鼓,并击之舞之蹈之,果真飘然升天,与十三妹如愿团聚。根据这一传说编成的“鸳鸯长鼓舞”,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是“花鼓舞”。悠扬欢快的乐曲,把我们带到了瑶山的快乐世界,使我们体会到瑶家少男少女在太平盛世安居乐业的喜悦。 “远方来的客人啊,踏进瑶家的门,你们便是瑶家的朋友!一碗酒,虽抵不上山珍海味,却有如我们瑶家人清清纯纯、热情有加。饮吧,欢欢喜喜饮个醉,瑶汉本是一家亲!” 一碗碗瑶家人自酿的水酒,随着“敬酒歌”送到客人面前。盛情难却,客人仰脖喝下。酒不醉人人自醉,人生难得这一回,醉眼朦胧看瑶村,遍地春色倍明媚! 接下来表演的是“催耕舞”,也就是“闹春舞”。场面热烈活泼,有犁田的,有锄地的,有播种的……吆喝牲口声、牲口嘶鸣声、锄地号子声等响成一片,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然后表演“师徒舞”。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歌都公的四个徒弟不会择偶,歌都公想了个办法,决定在“耍歌堂”最热闹时将傻乎乎的徒弟带进去,在大庭广众中教其择偶方法。他三番五次教徒弟吟诵:“一根竹子分两枝,两条竹尾一样长。给我鸡脚我不要,给我鸡腿伸手要。给我寡妇我不要,给我姑娘伸手要。”唱完后,徒弟们将碎纸片抛向空中,表示已掌握择偶要领。从此,“师徒歌”被人们当成笑话,表演沿袭至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