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山西雁门关地方小戏:“一字三咳”耍孩儿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耍孩儿戏,又名耍耍戏、耍喉儿、咳咳腔,是流行于山西雁门关以北的一种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的地方小戏。耍孩儿戏剧情丰富,唱腔采用后嗓发声,古朴而有韵律。咳腔大都在唱词前,有“不咳不出字”和“一字三咳”之说。表演上以歌舞见长,伴奏场面双弦双镲结合,锣鼓喧天,十分热烈。
    
    《狮子洞》
    剧种起源说法不一
    耍孩儿戏是以曲牌名称命名的剧种。但关于其剧种的起源,学术界说法不一,尚无定论,还有待考证,但可以认为耍孩儿在道光年间已经成熟,并在晋北流行。其形成在民间还有几种传说:一说汉代王昭君出塞行至雁门关时目睹塞外荒凉景象,缅怀中原,愈加悲伤,便沿途哭泣,哀痛欲绝,直到嗓音嘶哑,泣不成声,还是哽咽不止。后人袭着她的悲切哭声,辗转流传为一种曲调即“耍孩儿”,后以此曲演唱民间故事,逐渐成戏;二说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太子生下后,终日啼哭不止,明皇召集梨园弟子演唱,给太子取乐,各种唱曲都不奏效,唯独唱了八句“平曲子”,太子转悲为喜,明皇当即赐名为“耍孩儿”,后由民间艺人发展成戏。
    后嗓发声是其突出特色
    雁北耍孩儿是独特民俗与文化的产物。雁北地处蒙、晋、冀三省交界,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有机融合、佛道二教的广泛传播,影响了耍孩儿艺术的唱腔与伴奏风格。元代时这里是元杂剧的繁荣之地;明代时大同是太祖第十三子的封国,蓄养乐舞歌伎很多,所以后来流布民间的乐户也有很多。所有这些都为耍孩儿等地方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耍孩儿戏最初流布于山西省北部大同、怀仁、应县一带,在产生的早期,耍孩儿戏的演员都是农民,农闲季节组织临时班社进行演出,活动范围较小。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耍孩儿的班社已经遍布于桑干河两岸。咸丰五年(1855),雁北严重旱荒,大批农民出外谋生,耍孩儿戏亦随之传到黄河后套(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山以东河套地区)。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民间称之为“大戏”的北路梆子在雁北一带广泛演出,耍孩儿艺人在表演上普遍吸收了大戏的程式,使耍孩儿有了较大发展。期间,桑干河两岸大兴班社,互相竞争演出。据说在与北路梆子唱“对台”时,耍孩儿戏往往要“击败”对手。显然,这个时期是耍孩儿艺术上的鼎盛时期,名演员逐年增多。辛亥革命后到20世纪30年代是耍孩儿艺术上的发展时期,不仅班社组织日趋完善,演员技艺也空前提高:原来只按角色性别分工,这时也形成生、旦、净、末、丑一套行当体制,并涌现出一批在民间享有盛誉的艺人,如陈培功、齐培艮、赵真、阎成、张贵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耍孩儿戏被禁演,但在偏僻山村,每逢元宵节前后,仍有短期的演出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业余耍孩儿剧团蓬勃兴起。1953年,山西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雁北耍孩儿演出了《扇坟》(《狮子洞》中的一段)和《送妹》(《送灯》中的一段),遂引起文艺界的重视。1954年,怀仁县集中辛致极等十几名艺人,成立了专业剧团,并开始培养女演员,给耍孩儿戏注入了新的血液。首先表现在女演员采用民歌的发声方法,以真声演唱,使耍孩儿戏从“后嗓子”发音变为前后嗓结合发音,唱腔增加了清脆悦耳的色彩,更加婉转、柔和、优美。尤其是在男女声同台演唱时,两种音色交替出现,具有更大的艺术表现力。其次,行当划分渐趋完善。耍孩儿最突出的特点是唱腔发声使用后嗓子,大量使用哎、咳、呀、啊、哈、啦等虚字拖腔,唱词使用叠皱式的唱法,一句唱词可以反复演唱,表演舞蹈性强,其中挖步功、马鞭子功、扇子功等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据初步考证,耍孩儿的唱腔、音乐表演艺术形式,在我国戏曲艺术中是独特的,尤其是唱腔发声使用后嗓子和比其他剧种的板胡大得多的大板胡演奏,两者浑然一体,以特殊的旋律产生出特殊的演唱风格和音乐效果,形成耍孩儿唱腔上的一个特点,在全国戏曲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耍孩儿原有传统剧目40余出,现存30余出,其中《狮子洞》、《送京娘》、《三孝牌》、《对联珠》、《金木鱼》等是该剧种的代表剧目,长期上演不衰。《对联珠》写宋代包拯审判恶霸杨虎的故事;《金木鱼》写宋代书生陈东与梁山英雄关胜之女宝莲联姻的故事,均不见于其他剧种,为耍孩儿所特有。1960年,雁北文化主管部门组织编创人员对《狮子洞》中的一折《扇坟》进行加工整理。该剧写唐僧西天取经,被狮子洞妖怪拦劫,孙悟空救其脱险的故事。加工整理中,剔除不健康成分,内容突出批判猪八戒的畏难情绪,表演上吸收民间舞蹈语汇,增添了孙悟空施法术,吹猴毛化作美女的群舞场面,加强了神话色彩。《扇坟》的艺术革新,开创了这一古老剧种的新路。
    传承发展不容乐观
    1978年,大同市艺术学校招收学员成立了耍孩儿班。1982年,以这班学员为基础成立了大同市耍孩儿剧团,而且涌现出薛瑞红、王斌祥、韩安宝、梁昌城、韩向锋等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耍孩儿发展出现低迷的局面。首先,耍孩儿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于受到多元娱乐方式的冲击,现代人的审美观和娱乐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娱乐方式已经很难引起现代年轻人的兴趣,观众群体大量流失,使得耍孩儿的演出空间遭到空前的打击。而随着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义务演出已经成为过去,耍孩儿的演出市场越来越小,票房收入的微薄造成耍孩儿戏的生存环境十分艰难。其次,耍孩儿艺术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后继无人或遭到断层。一大批老一代艺术家相继告别舞台,现有的主要演职人员也已进入中年,后继人才还没有培育出来,形成人才断档的现象。虽然大同市艺术学校培育了3年制、5年制两批学员,但要担负重要的工作任务,还要继续磨练。2006年,耍孩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的保护与传承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