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自网络 我是60年前的这个时候,没有再上老师那儿去上新曲子了。就是丙戌年二月的事,因为父亲去世了,自己要找工作养活自己了,生计忽然间成了第一位的事。没饭吃了,什么就都不能学了。 尽管是要自己去奔饭了,但是晚上我还是天天练习。吃完晚饭就把学琴以来,老师教的曲子从头到尾都温习一遍,每曲弹三遍。这种情况一直到1953年。 1946年10月1日我进的故宫,那时候家里房子也卖了。我搬进了故宫东连房宿舍(故宫外景山前街)。下班以后,其他人全都打牌。我也想去学学,结果看了半天,也调不起兴趣来,始终也没学会。我就还是回去练我的琴。跟老师学了四年的功夫,十多个曲子啊!每天都要练两、三个钟头。后来53年中央文化部组织了全国音乐周,北京成立了古琴会,在那之前张伯驹先生、我岳父、王世襄先生他们组织了一个北平琴学社,当时我也是其中一个社员,解放以后,南方的今虞琴社的查阜西先生组织了北京古琴社,我也成了会员了。那个时候,我虽然没有学新曲子,但是旧曲子我都熟,没落过一天呐!所以年轻的弹琴我算一个。那时候全国音乐周开了好长时间的会,到处去演出,有两周左右。结束之后,我回到故宫。 当时我在陈列部,我们的主任唐兰先生给我提意见,“你这个琴不放弃不行啊”。我们陈列部,白天都是体力活,只有晚上的时间能学点业务。我也觉得唐先生的意见有道理,就放弃了晚上弹琴的时间,学习业务。就这样,从1953年开始就不再弹琴了,也不去琴学社了。 文化大革命以后,老一代的琴家好多都去世了,音协还组织古琴的活动。老师没有了,就找来学生,结果又找到了我。但是当时好多曲子我也都忘了,于是赶紧回家练习,通过这次又找回来《平沙落雁》《良宵引》《归去来辞》等几个曲子。《归去来辞》,据《琴学丛书琴谱》,杨葆元演奏。此曲系后人根据东晋陶渊明同名辞而作。 这还得说,当年管平湖先生对我的造就,虽然说学的曲子不多,但是什么时候都得弹得和他一样了,才能上第二曲。 现在管平湖的学生,陆陆续续也就剩我一个了。人家都说我弹得跟老师几乎一样。是啊!不像,他不教新曲子啊,那时候就这么要求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