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绳是旧历正月儿童们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因为跳绳游戏远看如一白色的光轮,近看又恰似数百条绳上上下下,在古代中国人们将跳绳叫做“跳白索”或“跳百索”。沈榜对明代元宵节时节儿童们的跳绳是这样描述的:两个孩子对牵一丈多长的长绳,飞摆不定,让人难以看清楚,好像有一百条绳索。一群孩子们乘着绳子的摆动,轮流跳入,能跳过去的为优胜,跳不过去的或让绳子绊住了腿的,就得让掌绳人用绳子打一下,以示惩罚,这就叫跳百索(《宛署杂记》)。孩子们常常一边唱着歌,一边跳出各种不同的花样。特别是在正月初一和元宵节时,孩子们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跳绳,给节日增添许多生气,就像一首诗里描绘的“太平鼓,声冬冬,目光如轮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轮中”(《松风阁诗钞》)。跳绳是一项非常好的健身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人的灵敏、协调和弹跳力,而且对内脏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与跳绳在运动方式上十分相似的另一种跳跃运动是跳竹竿。跳竹竿是我国海南黎族男女青年十分喜爱的传统体育娱乐项目。逢年过节,农闲之时,就在村寨的场上摆上竹竿阵,即在两根平行放置的粗长的竹子上,横置八根竹竿,竿间保持一定距离。游戏的人分为摆竿的和跳竿的两组。摆竿的有八人,两两相对,跪在地上,左右手各持一竿,在锣鼓和乐器的节奏中,摆动手中的两根竹竿,使之时开时合。跳竿的人则轻盈灵活地在这开开合合的竹竿阵中跳来跳去,旋转舞蹈。而在一旁围观的村民们则不住地为跳竿者叫好加油。随着鼓乐的节拍越来越急促,竹竿摆动开合的节奏越来越快,腿脚不灵、反应缓慢的一个个被竹竿夹住脚踝,被扔出场外,淘汰出局。能跳到底,顺利过关的都是身手矫捷、技艺过人的男女青年。于是,跳竹竿的优胜者往往成为小伙子和姑娘们倾慕的对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