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千,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这是我国古人赞美棉花的诗句。千百年来,人们能安度严冬,少不了棉花的功劳。大荔棉花,又称关中棉花。陕西关中平原,“沃野千里”,良田广畴;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水热资源丰富,宜于棉花生长,为我国五大著名棉花产区之一。关中各县市都产棉花,尤以大荔县产量最多,居全省第一,为陕西最大的棉花生产县,也是陕西第一个全国优质棉花基地县。种植面达30万亩,占全省棉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总产约45~50万担,占全省棉花总产30%~40%,商品棉占90%以上。其次为合阳、泾阳等县。大荔棉花质量优佳,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其纤维长度、成熟度、拉力强度、细度等物理性能和指标均符合国家用棉和出口标准。 棉花是关中地区传统的大宗经济作物,种植历史悠久。据考证,已有700多年的历史。陕西植棉始于元初。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大司农在《农桑辑要·论苎麻木棉》中写道:“木棉西域所产。近岁以来,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又云:“木棉种于陕右……,人民深荷其利”。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王祯《农书·谷谱十》载:“木棉一名吉贝。……近江东、陕右亦多种”。陕右系指陕西关中以及豫西一带。古代所谓的“木棉”,就是现在的棉花。这几条很有价值的史料,说明元代初期,至迟元世祖至元十年,陕西关中务棉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到明代逐步普及,关中的泾阳县就是著名的“泾斯棉”种原产地。直到现在,陕西关中平原仍是我国主要产棉区之一。现在,关中地区每年种棉约150万亩以上,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70%以上,年提供商品棉约200多万担。 棉花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较多的热量和干燥的空气。产区关中东部大荔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是关中东部的高温中心,地势开阔平坦,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214天。生态条件均能完全满足棉花的生理需要,利于优质高产。棉花从播种到吐絮这段时间,该县≥10℃的有效积温常年为4439.8℃,完全可以满足棉花生长的需要。结铃关键时期(7月中旬至9月上旬),棉花生长要求平均日照时数8小时,温度25~30~C,而大荔县历年同期日照时数为8.4小时,最多达9.9小时;平均气温在25℃以上,利于棉花多开花、多结铃、结大铃。在棉花生长后期,8月份的日照百分率达到61%,是全生育期的最高阶段,9月中旬至初霜前,≥20℃的有效积温的保证率为47%。在棉花整个生育期间,常年降水量为479.6毫米,一般年份可以满足生长的需要。春旱或秋涝对棉花生产的影响不大。该县棉区主要集中在县境内黄、渭、洛3河环绕,水利资源比较丰富,排灌工程基本配套的灌区。沙质土壤,质地良好,土地肥沃,是实现棉花高产优质的土肥基础。 棉花为锦葵科(MalYaceae)、草棉属,一年生纤维植物。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在纺织工业所用原料中,棉花占80%以上;人们的衣着被垫,用棉花及棉品90%以上。我国早在公元6世纪和7世纪,就已将棉花作为麻类纤维的代用品。元代元贞年间,黄道婆在崖州(海南岛)将黎族人民的纺织技术推广以后,推动了棉花纺织技术和质量的大为提高。元代成廷珪硅在 《居竹轩集》中《夜泊青蒲屯》一诗有:“荠菜登盘甘似蜜,芦花纫被暖如棉”之句。至14~15世纪时,棉花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棉花的用途十分广泛。其纤维除作纺织工业原料外,还是化学、国防、造纸、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棉籽含脂肪18%~20%,蛋白质22%~25%,既是重要的植物油料,又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源。棉籽出油率16%,棉籽油(简称棉油),是世界八大植物油之一,可以食用。其化学组成与大豆油相似,是一种脂肪酸甘油脂,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棉油精炼加工,可制人造奶油和工业润滑油,还可制聚氯乙烯塑料无毒增塑剂。榨油后的棉籽饼,是优质肥料,经隔酚后,是禽畜的高级饲料(棉酚有毒,不能直接作饲料)。棉籽壳也是一宝,每50公斤棉籽壳可培养鲜平菇50公斤左右。棉籽壳还是生产糠醛、丙酮、乙酰、丙酸、植物激素、木糖醇、活性炭等的化工原料。棉花的根、茎、果壳可以作土农药,杀菌治虫,对牲畜皮炎疗效显著。还可祛湿;花焚后之灰末能止血消肿。棉杆是生产食用菌的优质原料;棉杆皮是人造棉、丝、麻刀、麻袋、绘画宣纸及蜡纸的原料,还可拧制绳索等。 中国是棉花起源地之一,栽培历史悠久。以往认为,我国没有土生土长的棉花。其实不然。根据一些专家考察,我国云南南部和贵州都有野生棉的分布。栽培棉花起源于野生棉。而且在四川省某些地区至今还保留和栽培着一种比较原始、纤维呈黄色的草棉。陕南秦巴山区50~60年代也种有此种原始棉,群众谓之“三花”,产量低,植株矮小,纤维黄色。我国栽培棉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原始社会的夏禹时期。棉花在我国古代叫“织贝”(《尚书》)、“白叠”(《汉书》)等。在《尚书·禹贡·扬州篇》中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记载。古扬州就是我国现在的东南部和淮河一带,所谓“织贝”,就是南方流行的五色“斑布”。这一记载说明在4000年以前,我国人民已栽培利用棉花了。这在《后汉书》中也有不少记载。科学工作者在云南宾川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发现过大量的不同形式的纺轮,而且数量很多。这一切可以说明,我国云贵高原一带也是世界棉花的起源地之一。 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诗人为棉花题诗作赋。如王维的诗句:“撞布作衣裳”,杜甫的“光明白叠布”,白居易的“吴绵细软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张籍的“木棉花发锦江西”,苏轼的“江东贾客木绵裘”等诗句。从这些诗赋推断,唐宋时期我国陕西关中和中原广大地区,棉花还是一种奇物珍品呢! 今天,陕西的关中和大荔一带,、棉花已发展成为这一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