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霞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进行演出前的彩排(9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新华社上海9月25日专电 题:“作得琵琶声入云”——“吴玉霞琵琶雅集”探索民乐传承传播再创新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 大曲小曲娴熟穿越古今,文武旋律激荡江南乐坛。24日晚,中国当代琵琶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吴玉霞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了以“海上雅乐·珠落玉盘”为主题的琵琶雅集。十首古今大小琵琶作品,串起了艺术家对民族音乐艺术40余载的专业积累和精神感悟。 古人曰:“作得琵琶声入云”,身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的吴玉霞在琵琶艺术实践中持之以恒、不断发展,通过举办雅集等赏析活动,与专业人士、广大观众“零距离”接触,从中探索我国民族音乐传承传播的再创新。 从传统与现代中不断汲取养分 从《阳春白雪》《思春》《平沙落雁》等古典主题,到《琵琶语》《云想·花想》等当代新作,“吴玉霞琵琶雅集”带给观众的一大惊艳,是曲目编排贯通古今。 演出进入高潮部分,文曲《春江花月夜》、武曲《十面埋伏》形成鲜明的风格对比,在吴玉霞的十指间,完成了又一次诗意而又富张力的情感表达。台下观众连连叫好,掌声雷动。 这一晚,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上座率很高,观众不仅倾情于耳熟能详的传统曲目,对来自网络和电声时代的《琵琶语》,以及引入钢琴协奏的《云想·花想》,也都反响热烈。 避免器乐“空弹”,同时也反对“述而不作”,吴玉霞设计了“演奏与解说”交替进行的赏析模式。在台上每弹奏一或两首曲目,就走到话筒前与观众互动。 在谈及为何演奏一些富有现代感的曲目时,她介绍说,“有一次,学生提及《琵琶语》这个网上传播的全新曲目,学生说,‘不知道《琵琶语》,老师你OUT(落伍)了’”,这让吴玉霞了解到“网红”音乐作品对年轻人的影响力。她坚信教学相长,要从中汲取养分,后来就有了具有吴氏现代风格、由其精心改编的独奏版《琵琶语》。 吴玉霞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进行演出前的彩排(9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传承是根植于内心的锲而不舍 这是一曲琵琶重奏,两件琵琶在舞台上亲密“对话”,强弱相得益彰。由香港作曲家罗永晖创作的《敦煌乐舞图》此番由吴玉霞和中国音乐学院大三学生樊娟彤同台演绎,成为雅集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的21岁琵琶演奏者樊娟彤第一次来到上海,就与吴玉霞一同登台。当樊娟彤还是一名初中生时,基本上每两周就要利用一个周末跟随母亲坐上十多个小时的长途汽车,赶到北京向吴玉霞求教。数年如一日的锲而不舍,让吴玉霞对这个学琵琶的孩子刮目相看。 “吴老师教我,要在演奏中注重‘画面感’,我开始还不能明白,只是刻意去完成每一个音符,但后来从量的练习,不断累积,有了质变,我开始悟出琵琶‘写景’‘诉情’的道理,就好像是在一张白纸上描摹一样。”樊娟彤说。 吴玉霞坦言,民乐传承不能仅停留在技法上,而是要深入内心、根植于人的精神之中。在樊娟彤身上,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上世纪70年代初,吴玉霞怀着好奇的心情,从上海的里弄,一路被选拔进入学校和少年宫的琵琶兴趣小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少儿合唱团乐队,接受训练。她10岁起入行苦学,后来又告别家人,前往北京深造。 这一次又回到艺术生涯开启的原点,在上海的雅集上,吴玉霞特别感谢坐在观众席的启蒙琵琶老师卫祖光、杨承业。她手抱琵琶,向两鬓斑白的恩师们鞠躬致意。 吴玉霞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进行演出前的彩排(9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碰撞出心中的民乐复兴火花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雅集上,由吴玉霞领诵,观众齐声背出白居易名篇《琵琶行》中的经典诗句,人们情不自禁为这一富有文采的瞬间鼓起掌来。 “民乐的传承、传播,不仅要靠艺术家,还要依靠观众。我相信,今天的接受者,就是明天的传播者,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艺术熏染过程,民乐赏析可以改变当代人的生活节奏,让人变得更加优雅、真诚。”吴玉霞在雅集上解读。 观众席上,有“90后”青少年,也有90多岁高龄的老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初赏者,既陶醉在丰富而多元的琵琶音符中,也沉浸于细腻周到的专业讲解中。沪上文艺评论人士感慨:看到了本色的吴玉霞,一人、一凳,弦曲切切,娓娓道来,铮然有声。 “琵琶,太有魔力了,我要重新去认识这样乐器!”第一次走进音乐厅欣赏民乐演奏的大学生李媛在听了吴玉霞演奏的琵琶武曲《十面埋伏》后一边鼓掌一边惊叹道。李媛身边的另一名“90后”观众薛文琪,则是专程从武汉赶来。这名从小学习琵琶的民乐爱好者说,无论是文曲、还是武曲,吴老师都做足了细节功夫,令人赞叹,现场聆听更是感觉有着神奇的效果。 参与雅集活动的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剧作家罗怀臻点评:“凡大家者,一是技艺超群,从心所欲,承上启下;二是视所从事专业为己任,为之欢喜,为之忧愁,奔走呼号,据此,吴玉霞堪称当代琵琶之大家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