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伯都会来到明珠广场吹唢呐。那悠扬的唢呐声,总能吸引很多听众。这位老伯叫徐兴法,在四五年时间里,因为喜欢,自学了十几种弹奏乐器,并且每天晚上到公园、广场为他人伴奏。 本报记者 陈丹梅 通讯员 平红娟 文/摄 自己制作胡琴 上学的时候,学会了口琴,也学会了胡琴,不过没有条件买胡琴。“我那时候自己还做过一把胡琴呢。”徐兴法说,当年毕业的时候,自己找来毛竹筒,用刀切割好,然后用蛇皮包起来。 哪里来的蛇皮?徐兴法说,当时邻居刚好抓了一条蛇,把剥下来的蛇皮送给他。他按毛竹筒的大小裁剪好蛇皮,然后包起来扎紧,再自己配琴线等,一把胡琴就这样做好了。“虽然音质没有买来的好,但自己玩玩也很有成就感。”徐兴法说。 后来徐兴法买了三弦,弹奏的工具也是自己做的。“我用的是橄榄核,这个做起来比较繁琐一些。”徐兴法说,为此他去超市买来橄榄,吃完后留下橄榄核,用刀刨掉一部分,然后用磨砂纸磨平。“我做了好多个,也送了不少喜欢乐器的朋友。”徐兴法说。 上大学时开始玩乐器 徐兴法喜欢玩乐器,是从读师范的时候开始的。那时候班里转来一名部队文艺兵,吹口琴、拉胡琴非常有一手。“那时候很好奇,等那同学吹完我就上手把玩一下。”徐兴法说,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当年用生活费里节省下来的钱,买了一支国光口琴。 有了口琴的徐兴法很兴奋,自己琢磨发音和吹的技巧,从一开始吹简单音到后来吹整首曲子,在练习中更是学会了口琴合音。“这把口琴已经伴随我几十年了,现在我还在用。”徐兴法说,每次用后,他都小心翼翼的清洗并擦拭干净。 吹弹拉无所不能 2008年,徐兴法从学校退休。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陪老同事演出,想到自己也可以再学学乐器,于是当场就买了一把三弦自己琢磨着学。 徐兴法一开始也不会三弦,是老同事简单教了他一下,然后送他两句话:弹得响,按得重。“大概乐器都是相通的,我在家有空就弹,发觉越来越喜欢了。”徐兴法说,从此一发不可收,中阮、琵琶、唢呐、葫芦丝……大大小小十几种乐器,都是自己琢磨学会的。 怎么会想到学唢呐?徐兴法说,这纯属偶然,有一天早上在瓜渚湖畔看到一东北人在吹唢呐,吹得非常好,徐兴法就上前请教。那东北人一看徐兴法的认真样,就一一教了他怎么发音。“唢呐与其他乐器不同,我记住音的顺序后,就自己琢磨练习,现在吹吹还过得去。”徐兴法说。 吹唢呐吹得好,那吹葫芦丝肯定也可以,但葫芦丝却被徐兴法吹破了。说起吹破的葫芦丝,徐兴法说自己可能吹唢呐运气太足,同样的运气吹葫芦丝,结果葫芦丝就被吹破了。 “为了让自己吹葫芦丝运气小一点,他还尝试躺着吹,现在好很多了。能把葫芦丝吹破,估计也只有他了。”徐兴法的老伴杨女士说。 每天晚上义务为他人伴奏 学会了那么多乐器,徐兴法也逐渐交到了很多自发学乐器的朋友,大家组建了乐器伴奏队,每天晚上自发来到社区、公园,为大家伴奏。 “我现在每天晚上都有固定的演出地点,社区、公园、广场等地都安排得满满的。”徐兴法说,在公园广场一般唱越剧的比较多,因为对越剧不熟悉,但为了给大家伴奏,他自己找来越剧的乐谱练习。 在徐兴法家里,存放着厚厚的十几袋乐谱资料,有复印的,也有手抄的,《红楼梦》《梁祝》等各种越剧唱段的乐谱都有。“家里不光有那么多乐谱,连乐谱架也有三四个,都快成乐器店了。”老伴杨女士说,老头子天天晚上不着家,赶来赶去义务为大家伴奏,甚至到绍兴、萧山等地义务演出。 “我们自娱自乐,难得大家看得上我们,享受其中也消遣时间,挺好的。”徐兴法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