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的粑,粑的畲……”卖糍粑的小贩骑着装着糍粑的小车穿行在福安市区大街小巷,用福安方言编出一段段押韵的吆喝声。看着小贩将热乎乎的白色糍粑,裹上由白糖、红糖粉、花生碎混合的蘸料,食欲立刻被激起。 打糍粑是畲族的一种习俗。畲语“糍”“时”同音,俗语“走时”就是指好运气,他们常把丰收之年,喜悦之年,说成“今年有糍做罗!”不过,畲族每年正月还有打制一种叫做春菊糍的糍粑,这可能鲜为人知。 农历正月二十日这一天,畲民不下田,要做糯米糍“补天穿”。相传古代女娲娘娘炼石补天的时候,西北角差一块石头以致年年春雨连绵,影响春耕,是皇天漏雨的缘故。因此,这一天山哈都要做糍,供祭天皇,取意“补天穿”。坊间有民谚云:“补天穿,补地裂,补是非,补口舌。”“补天穿”民俗活动主要有四:其一,挂门蒜;其二,熬茶、烧香;其三,煎水将糍粑浸透,然后把大门的缝隙粘实,寓意“封住门神公的嘴巴”,进而象征女娲补天;其四,用“糍粑”祀天奉神,然后家人共享,四邻互赠。传说,畲民起先用糯米舂糍粑放在神庙里供奉,常常被“山魈鬼”偷吃掉。后来,他们便用庙里香炉灰撒在糍粑上,虽然“山魈鬼”不敢吃了,但是人吃起来,就不好吞。这时,有人就去庙前讨来春菊草和粳米一块舂成春菊糍。“山魈鬼”看到春菊糍那毛茸茸的样子,以为坏糍生绿霉菌,就不去偷吃了。人们吃了粘而不腻的春菊糍,却能起消积、化食、祛病的作用。从此,畲家人认为,春菊糍能“防妖避邪”,大人孩子都爱吃。世代相沿成俗,成就了清明后吃春菊糍的的习俗。 早春,田间溪边,冒出了盈盈的绿意,人们很自然地想要寻觅一些滋润的、清新的绿色食品。想试试把春天咀嚼在口中的感觉吗? 那就学学山哈正月出门找春菊草和粳米一起炊做糍粑 “补天穿”吧。寻觅春天的滋味,应该是从这些早春的野蔬开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