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甘肃东乡族饮食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个性特征的风俗习惯,饮食习俗又是民俗中对民族性格陈最直观的体现。甘肃东乡族的一些饮食习俗来自于中亚撒尔塔地方,古风犹存。体现着热情好客、尊重长辈、讲求平等的民族风格。
    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其衣着、饮食、婚丧嫁娶、节庆礼仪、风俗禁忌等与伊斯兰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乡族人民世居交通闭塞、贫瘠落后的山区,自元以来深受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生存环境的恶劣历练着东乡族人民吃苦耐劳、正直朴实、敢作敢为、聪明机智的民族性格。
    
    东乡族东乡人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芋(马铃薯)为主食。通常人们的面食种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最负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尕鸡娃”和手抓羊肉等饮食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东乡族的饮食上陈喜吃饭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磨。东乡族每日三餐不离洋芋。洋芋既可当菜,又可当饭。煮、烧、烤、炒均可,特别是冬春二季。东乡族还喜把青稞面,大麦面做成”锅塌“或”琼锅馍“作为主食。
    一、独特的吃鸡风俗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生活在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东乡族,以热情好客的纯朴民风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尤其是东乡族古老独特的吃鸡风俗--吃鸡尖,别具一格,令人称奇不已。据说,这种习俗来自于中亚撒尔塔地方。
    
    东乡人分食白水鸡的习俗也体现着好客之道
    东乡族有句俗话说:“客人来了要招待,哪怕明天卖锅盖”。每当有客人光临东乡族人家,东家首先会把客人让进上房,请客人脱鞋上炕。摆上炕桌。盛上干果零食,还会捧上“三炮台”,请你刮碗子。一会儿又端上花卷、各种炒菜,换下干果盒、油香之类。
    能干的主妇在厨房里烧开水,炸油香,还要忙里偷闲拾掇好已请阿訇宰好的小草鸡。可下冷水锅用急火煮,也可下开水锅用温火炖。水开了即打细沫,放入囫囵花椒颗粒和细盐,无须再放其他调料。这样,色泽金黄鲜亮、油光酥软、醇香扑鼻的白水鸡就大功告成了。
    做好的鸡,要分解成13块:两个鸡大腿、两个胯子、两个鸡翅、两个鸡小腿、两个鸡岔子、两块勺勺、一块鸡尖。冒着热气的清水鸡往往是炕桌上最贵重的、也是最后一道菜。主人再三劝让,热情招呼客人尽兴吃饱。而把鸡尖夹给最重要的客人。谁享用了鸡尖,谁就代表全桌客人接受了主人的盛情款待,说明吃了鸡尖的人是主人家席面上的贵客,今天丰盛的美味佳肴陈就是为他的光临而精心准备的。客人会为得到主人的尊重而感到荣幸和自豪。主人也会为自己的盛情得到了客人的认可而感到高兴和满足。
    二、油炸食品
    东乡族聚居地--甘肃东乡族自治县,耕地多为山旱地,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洋芋、豆类为主。东乡族的饮食都离不开这些农作物,尤其是面类食品在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东乡族面食及其制作方式多源自中亚,历史悠久。东乡族妇女个个心灵手巧,厨艺精湛,经她们巧手加工,会变出各色各样、造型别致的面食品。
    
    馓子
    “左拧是馓子,右拧是麻花”。馓子是东乡人面食中的佼佼者,也是穆斯林的重要节日和宴请喜事中最上乘的面食精品,色香味俱全,驰名河州。每当逢年过节之时,便是东乡族妇女们大展手艺的好时机。馓子既可现吃,直接用于筵席,款待客人,也可以作为礼品相互赠送,一般可保存八九个月,其色味不减。每逢喜事和节日家家必备。
    说起油炸食品,不能不说到大如炕桌的东乡扭馓。扭馓也叫酥馓,它是婚娶筵席中不可缺少的食品,耐贮藏。东乡扭馓为何这么大呢?当地人介绍,这是由东乡族特有的文化和风俗而形成的。东乡地处贫困干旱山区,人们生活特别困难,在筵席、节日等盛会上,为了热情招待亲戚朋友,扭馓做得大,一则在席上让客人们吃好,二则在客人们临走时选一把大如炕桌的扭馓相赠,表示对亲戚朋友的真诚。如今把扭馓做大,表示筵席隆重而盛大,并不局限于吃,而在于尝味道,看手艺。同时,也是对东乡族在漫长的岁月里遗留下来的热情好客这一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三、东乡平伙
    吃平伙是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聚会和民族饮食文化。吃平伙,首先要找好吃平伙的肥栈羊,选择一户家境宽裕,主妇厨艺好的人家。把宰好的羊收拾干净,准备下锅,再把羊的心、肝、肺洗净剁碎,拌上切好的葱花、调料、香油、味精,撒上少许面粉,搅匀,按吃平伙的人数分成若干份装在小碗里备用。等大锅内煮羊肉的水开锅后,在大锅上架起蒸笼,把装好的小碗整齐摆放在笼屉中,盖上蒸笼盖子蒸熟,东乡人称它为”发子“。热气腾腾和香味扑鼻的发子浇上沸腾的肉汤,撒上碧绿的青蒜苗,就着黄嫩喷香的油香,悠闲地刮着细瓷盖碗茶,从而拉开了吃平伙的序幕。或是把新鲜的羊肝爆炒后端上来品尝,鲜嫩醇香,当地有句俗语说 “先来的发子比后来的肉香”。
    
    东乡平伙
    把煮熟的羊捞出后放在木制或竹编容器里稍稍控水。在还漂着油花的肉汤里揪上指甲盖大小的面片,舀在碗里撒上香菜,放入香醋和油泼辣子,原汁原味,十分可口,想吃多少盛多少,这是吃平伙的第二步。把还冒着热气的羊肉分卸成七大块,再把每一大块按人数剁成若干小份,人均一份,每份平伙里都有前件、后件、肋巴、胸岔、背子、脖子,尾巴七个部分,吃平伙的人多,肉块就剁得小,吃平伙的人少,肉块就会剁得大一些,平伙肉按份子剁成后,盛在碟子或食品袋里端上来,你可以当场吃,也可以拿回家去和家人一起团圆享用。
    吃平伙的人一面刮碗子,一面说买卖、谈庄稼、讲新闻,话题可多了,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无所不谈。吃平伙,是东乡人平等互助、团结和睦集体精神的典型写照。平伙平伙,平起平坐。首先是平伙肉分为”股子“,无论贫富贵贱,一律平等,一人一份,分量相同;其次是平伙钱分摊后,可交现钱,也可放”八月账“,即到了粮食大丰收时用粮食顶平伙肉钱。东乡人豪爽豁达的性格,在吃平伙的风俗习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据传,吃平伙是东乡族先民们在古代狩猎时分配猎物的一种方式,从那时流传下来的,久而久之成了一种饮食习俗,一种饮食文化。
    四、东乡手抓
    早在南北朝前后,“东乡手抓”就是帝王的贡品,被称之为“枹罕赤髓羯羊肉”,也叫“枹地羊”。
    “东乡手抓”吃法独特,是将煮熟的羊肉剁成小块装盘上桌,用手抓起一块,拌以椒盐、大蒜享食,故称“东乡手抓”。如今,“东乡手抓”已风靡大西北,在兰州、青海、宁夏各地“东乡手抓”的牌子越来越响。“东乡手抓”色香味美,肥而不腻,没有外地羊肉的腥膻味,令人“过口”难忘,百吃不厌,东乡手抓羊肉还具有滋补温中,强骨壮阳的作用。
    
    东乡手抓
    据当地人介绍,要做好“东乡手抓”,羊的品质是关键,这头道工序就是“舍饲”和选羊。东乡的本地羊吃的是高山深沟野生野长的百草野菜,喝的是从太子山怀抱泉眼里流出来的天然矿泉水。从东乡本地羊中精选小公羊,把它圈养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用本土土生土长的本氏草,小白蒿、百里香,野葱野蒜等牧草,干草、玉米秸秆和麦麸搅拌的精饲料精心饲养,等喂养三四个月后,进行阉割,戴上笼头,不让它东奔西窜,约三个月时间,小公羊长得膘肥体壮,毛重约二十五六斤时就可以出栏了。
    “东乡手抓”羊肉制作加工有着非常独特和讲究的地方。把已宰好的羊经过剥皮、淘内脏、清洗等多道程序处理后,把全羊完整地下入冷水锅,用急火猛煮。等锅内的水待开未开时,用小眼细网罩打尽浮在水面上的杂质沫子,再放入花椒、葱段、姜片、草果、青盐等调料,再用温火慢煮,出锅时需两人用干净木杆撑起全羊小心提起,放在木制案板上或蒸笼里,控水稍凉,用快刀或利斧按脖子、前腿、后腿、肋条、背子、胸岔、羊尾巴卸成七大块,再均匀地将每一大块剁成若干小块,趁热装盘,即可食用。
    五、三炮台盖碗茶
    东乡族酷爱喝茶从茶具、茶叶、配料的搭配都要精益求精。茶具一定要选“三炮台”,“三炮台”顾名思义,即它由盖子、茶盅、掌盘三层组成。对茶叶的要求是很讲究的,云南春尖茶和沱茶最上档次。饮用时将茶叶放在”三炮台“的茶盅里,讲究用刚刚煮沸的”牡丹花“开水冲泡。然后,用盖子轻轻由前往后,由浅及深地慢慢刮,让茶叶徐徐沉入茶碗底。这时扑鼻的茶香迎面飘来,促使你情不自禁地想喝一口。先用左手端起碗子底盘,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环成兰花状夹起碗盖,斜着在茶碗上刮一下,汁清色碧、水气袅袅,轻嚼慢咽,一股纯正浓郁的茶香渗透五脏六腑。
    
    三炮台盖碗茶
    若是家中来了贵客,那更要奉上三香茶、五香茶、八宝茶,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除了上好茶叶外,还要配上冰糖、桂圆、红枣、杏干、枸杞、葡萄干、无花果等,喝起来苦中有甜,甜中带酸,非当今五花八门,品种繁多的饮料所能媲美的。茶叶含咖啡碱、茶碱、挥发油等,有兴奋大脑和心脏作用,既能解渴消暑、强心利尿,又能舒筋通络消积食。因而东乡族老人寿星多,与酷爱刮碗子的生活习惯分不开,东乡族老人黎明即起,沐浴礼拜完毕要喝早茶。午餐、晚餐每餐必喝茶。
    东乡饮茶习俗的产生与其生活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明代河州地区茶马交易繁荣,促成东乡族的饮茶习惯。久而久之,茶成为东乡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饮品,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想了解更多民俗文化,请关注民俗文化版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