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笛声悠扬五十载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新疆都市报(乌鲁木齐) 佚名 参加讨论

    引语:“他呀,以前喜欢吹笛子,现在又爱上做笛子,看来这辈子都离不开笛子啰!”老伴在一旁笑呵呵地“吃起了醋”。
    
    笛子演奏
    “洪师傅,又在做笛子啦。”“是啊,趁着天气好,把这几支先打磨出来。”在江北桃源小区,居民们常常能看到一位老师傅坐在楼道前的空地上边哼着小曲,边摆弄着竹子,一派悠哉乐哉。他叫洪信康,今年66岁,是远近闻名的“笛子迷”。
    “他呀,以前喜欢吹笛子,现在又爱上做笛子,看来这辈子都离不开笛子啰!”老伴在一旁笑呵呵地“吃起了醋”。
    笛子“玩伴”
    洪信康从小生长在舟山,小学三年级第一次接触到笛子,他就被这个“奇妙”的小玩意迷住了。“在我们小时候,哪有什么玩具?听到别人吹笛子很好听,就对笛子‘一见钟情’了。”洪信康回忆道,“我的第一支笛子就是自己做的。那时候一支笛子两角钱,没有闲钱去买,于是自己随便找了根竹子烫烫,钻几个孔就算做成了。”
    1970年,洪信康到大兴安岭下乡当知青。“刚去那会儿,人生地不熟,只能靠吹笛子来解乡愁。”洪信康每次一吹笛子,不少来自各地的同样热爱音乐的知青就围拢过来,一起交流、切磋,日子虽然艰苦,倒也过得快活。
    笛子“媒人”
    笛子不光是洪信康的“玩伴”,还给他“带”来了美好的姻缘。
    1972年,老伴张利清也到大兴安岭插队。“当时她也到了我们单位,由于在不同的科室,一直没有打过照面。”洪信康说。
    直到一次单位组织文艺汇演,洪信康和他的“乐友”上台吹奏一曲,结果在单位里“一炮而红”,也让张利清对这个会吹笛子的小伙子暗生情愫。后来,在两个科室领导的牵线下,两人相识相知,感情日渐深厚。1980年初,两人一起被调回宁波工作,那年国庆,他们步入了婚姻殿堂。
    十年制笛
    对笛子的痴迷,让洪信康对笛子的要求越来越高。10年前,他买了一套价格不菲的笛子,可在吹奏过程中却发现笛子的音色不佳,且有几个音不准。“这让我下了决心,自己动手做笛子。”
    “吹笛不知制笛难,接触后我才真正感受到。”洪信康通过看书自学,摸索出了一套制笛的技巧。“一支笛子的诞生需要经过取材、阴干、烤竹、打磨、开孔等大小20余道工序。”洪信康告诉记者,为了做出优质的竹笛,他常常前往余杭、安吉、四明山等地采购竹子,亲自挑选砍伐。“竹子靠近根部的一段最厚实,做出的笛子音色浑厚好听。竹子采回来一般要放2到3年,时间放得越长,做出来的笛子越好……”谈起制笛“法门”,洪信康如数家珍。
    洪信康几乎天天泡在制笛上,平均每天至少制作1支笛子,10年来已做了数千支。家里的自行车库里堆满了竹子和各种笛子半成品,俨然成了小型的“制笛坊”。不少人慕名前来求购,洪信康就以成本价转让,甚至干脆白送。
    “我做笛子不是为了挣钱,只是想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洪信康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制作出自己最满意的笛子,跟笛友一起分享最美的音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