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一辈子诗意的工作 让二胡里多两道凹槽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中国财经新闻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老厂房,初夏,郁郁葱葱的藤蔓爬满了墙壁。白发老人打开一扇有点岁数的木门,门的那头是一个车间。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了,旧时车间的模样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水泥地、木质的大工作台,层层叠叠地木头和桶子。
    走到最里面的一个工作台,白发老人兴奋地说:“那就是我工作了几十年的角落。”坐上椅子之前,他激动地摸了一把皮质的椅面:“这个椅子也没换,坐了几十年了。”身旁一台落地风扇正在卖力地吹着风,台子上的台灯也依旧发着明亮的光线。一切都是几十年前的模样。
    老人叫封明君,很有诗意的名字,也做了一辈子诗意的工作——手工制作民族乐器。即便81岁了,他还是没有离开深爱的苏州民族乐器一厂,隔三差五都要到车间里看看,给徒弟们挑挑刺,指导一下。
    他说:“等我眼睛一闭,那就管不了。在此之前,我还是放不下这个手艺和这个厂。”
    
    19岁当上了“科研组”组长
    一口老苏州话的封明君,却不是苏州人。
    他的老家在浙江杭州,原先的老宅子就在现在的浙江电视台对面。1947年,父亲被国民党抽壮丁带走了。顶梁柱倒下了,生活开始朝不保夕。母亲有个小姐妹,丈夫就在苏州做民族乐器,就商量着把才12岁的封明君带到苏州学个手艺。
    就这样,对手工艺没什么概念的封明君踏进了吴趋坊167号的中国乐器坊。乍看这名字,封明君一惊:“多大名头啊!”进去以后,就跟着师傅学手艺。师傅叫吕伟康,后来成了全国五大制琴大师之一。
    当时,吕伟康在苏州民族乐器制作行业内被誉为“小辈英雄”。出生于民族乐器制作世家的他,15岁就去了上海学生意。那时,苏州的乐器制作不及上海人。上海人用红木做乐器,怕有损耗的苏州人却只用白木。从上海回来以后,吕伟康把上海人的那套技艺用到了苏州的民族乐器制作上,很快就在行业内打出了名头。
    只是,战火纷飞、局势动荡、物价暴涨,整个行业迎来了最萧条的时候,许多乐器店纷纷关闭,工人被解雇。最艰难的时候,苏州的乐器店不足十家,从业者更是仅存二十七人。
    终于盼来了解放,1954年,散落民间的民族乐器从业人员集中起来成立了苏州民族乐器合作社,一共有48个人,封明君就是其中一个。
    19岁的他,手艺了得。很快被任命为技术组的组长。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科研组”组长,专门从事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的改良。
    手艺要传承也要改良
    与其他手工艺不同。民族乐器制作,讲究传承,却不要求照搬照抄老祖宗的东西,而是在老祖宗的手艺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良和革新,提高乐器的音质、音量、音色和灵敏度。
    以二胡为例,琴筒有32道工序、琴杆有21道工序、琴轸有17道工序、琴弓有12道工序,再加上鞔皮的10道工序,足足有近百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叫蒙皮,也是决定二胡质量优劣的关键工艺及技术之一。就是在琴筒上蒙上一次蟒蛇的皮。每张皮的纤维、厚薄都不同,蒙皮的时候就要根据匠人的经验来调整松紧,以达到最佳音质。所以,一个匠人制作出的每一把琴,都注入了匠人自己的灵魂和精神。
    改良,有时只是稍稍改变制作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就会让乐器的音色和音量有极大的提升,这就是封明君当时做的事情。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封明君的一把二胡送到北京比赛,以出色的音质拿到了第一名。轻工部把他的琴拿去,从头到脚全“解剖”了,终于在琴筒里发现了与众不同的地方。他的琴筒里出现了两道以前从未有过的凹槽。原来他借鉴了音乐厅墙面的设计,通过这两处凹槽,制造了声音的反射,以提高音量和音质。在后来轻工部制定的二胡制作标准中,就运用了苏州的这一设计。
    乐器的制作,要讲究选材、工艺、造型、手感,还要最完美地传播声音。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一些苏州文化的植入。最成功的莫过于封明君的师傅吕伟康设计的苏式雕花木板了,这块用于二胡琴筒上的板,每个洞之间的尺寸都有严格的规定。吕伟康踏遍苏州园林,最后选择了园林里花窗的图案,嫁接到了琴筒上,取得了成功。后来,上海人过来考察学艺,不好意思全学了去,就设计了几个心形的图案,少了许多文化的意味。
    81岁老匠人的遗憾
    无人传承
    手工艺,许多人就钻在一个手艺里面一辈子。封明君又是个特立独行的。
    他喜欢钻研新东西,多方面尝试。年轻时师傅说这样做,他偏偏不做,而是照着自己的想法做。为了这件事,不知道挨过多少次打。不听话的孩子却往往真能做出新东西。按照封明君的方式,他竟然从来没有做坏过一件乐器。还能研究出不少几近失传的乐器制作技艺。
    二胡、古筝、琵琶……几乎没有他不会做的民族乐器,懂的东西多了,融会贯通就不是难事了。有一次,他把二胡的制作技艺搬到了古筝上,取得了大成功,古筝的生意一下子好了起来。可是他做了不到十把,就收手了。“我开个头,下面就让别人去完成了。”老人笑着说。
    勇于尝新的他,有一次被一个贵州的客人气到了。那人看完厂里的乐器,留下了一句:“你们应该改名叫汉族乐器厂。”言下之意就是,你们做的全是汉族的乐器,还不够丰富。封明君就不信邪了,谁说我做不了少数民族的乐器。
    于是,新疆人来交流学习,他就抓着人家学做新疆乐器,蒙古人来,他就学蒙古乐器。到现在,少数民族的乐器制作他也学了不少,标准的技多不压身。
    年岁大了以后,他已经很少亲自动手制作乐器了,却总是习惯呆在厂里。他有个好听的名头,叫技术顾问,其实他就是放不下这个呆了一辈子的民族乐器厂,放不下热爱了一辈子乐器制作。别人都想着法的赚钱,他却想着法的低调,不要出名。哪怕偶尔做的一两把琴,他也不愿意刻上自己的名字。
    靠着四千块的退休工资,他很满足了。现在还有哪些遗憾?老人想了想:“做这一行的匠人都清苦,几乎没有年轻人来学,现在厂里专业二胡组只剩下六个人,都已经4、50岁了,怎么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老人的问题,谁也解答不了!惟愿更多的人来了解关注这门手艺。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品种繁多、技艺精湛,蜚声中外,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地方风格。其代表作品有二胡、阮、古筝、琵琶与恢复失传的箜篌、编钟。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的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1964年江苏陆合程桥东周墓出土了“臧孙”编钟九枚。正面有铭文,其中有“攻吾欠”两字,据考证“攻吾欠”即“勾吴”。这组编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吴地乐器。苏州民族乐器是中国民族乐器制作的典范,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于2008年6月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遗名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