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军 邓军(右)表演扬琴 邓军和师傅刘时燕 一提到“扬琴”,很多市民可能只认为是一种乐器,其实不仅仅如此,“扬琴”还是一种说唱艺术的代表性曲种。“四川扬琴”早在2008年就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我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琴)的传承人之一,邓军认为,扬琴也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应该让更多的市民知晓、享受这门艺术。 扬琴起源:清乾隆年间形成已有上百年历史 邓军介绍,四川扬琴是四川省的汉族传统曲艺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城市和地区。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其表演方式为五人坐唱,击扬琴者前排居中,小三弦在左侧,鼓、板、梆子由一人司职居其右,后排为京胡和二胡,演员自弹自唱,夹以说白。 扬琴表演时,女角色常由男性反串,演唱时采用假嗓。男角色则真、假嗓结合。男演员分生、旦、末、丑,发声各具特色。女演员有特殊的润腔手法哈哈腔。唱本类似小戏曲剧本,唱词有7字、10字句等。 扬琴曲目多采取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体裁。除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以及段落中间穿插少许唱词交代人物、情节或环境用第三人称以外,主要的唱词、念白都以角色的第一人称书写。曲目分为大本与单折两类。扬琴的传统曲目约300余段,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如《华容道》、《清风亭》、《活捉三郎》、《秋江》等。 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成都的扬琴艺人已有行会组织三皇会,定期在茶馆聚会演唱。1925年成都开办扬琴班,招收艺童学习扬琴,这是四川扬琴最早的科班。新中国成立后,四川扬琴得到了复苏和发展,吸收女演员,发展了表演唱和一人多角的自打自唱等形式,创作了《江姐在狱中》、《送宝刀》、《清溪河畔》、《探亲记》等现代曲目。 2008年6月7日,四川扬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经历:师从大师学扬琴演唱技巧多次获各类曲艺赛事大奖 今年40多岁的邓军,当过兵,加入过乐团,目前任职于巴州区文化馆。邓军从小喜欢音乐,孩童时,只要听到邻居吹笛子,他都会跑上前去聆听,有时一听就是几个小时,耳濡目染,这也激起了邓军对音乐的兴趣。邓军目前为国家三级演员,擅长多种乐器。 1990年,邓军进入原巴中县曲艺团工作,并在随后的工作中开始接触扬琴,也正是这个机会让邓军真正喜欢上了扬琴,平时在扬琴表演中担任伴奏乐器手。2014年,邓军师从四川扬琴演唱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四川扬琴传承人刘时燕,学习四川扬琴演唱技巧,多次获得各类曲艺赛事大奖。 2014年,邓军在以恩阳大学生村官张雪梅为原型的四川扬琴《雪梅、雪梅》节目中担任主角,获得了四川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节“群星奖”大赛金奖。2015年,邓军又获得了我省的“说唱四川、歌颂祖国”优秀曲艺新作奖等。 邓军说,扬琴表演者要具备足够的音乐功底,不仅要求会唱,还要求能使用多种乐器。在扬琴表演时,“主唱者一手持板、一手持鼓”,这也对表演者的要求极高。 扬琴特点:坐地传情善于烘托气氛表现力很强 邓军介绍,在扬琴发展的初期,观众一般都是当时的达官贵人或者家里经济条件较好的,虽然不属于宫廷文化,但也足见扬琴在当时的地位。以前扬琴表演时需要多人合作,一般都是被请到家里表演,雇主确实需要较好的经济条件。 邓军认为,扬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坐地传情”,以前的扬琴表演者一般都坐在台上,走动较少,但其演唱的曲目因为故事性较强,声音韵味十足,吸引了无数观众。 据了解,四川扬琴的唱腔优美,韵味浓郁,被誉为清雅香醇的兰花。它与川剧在艺术上有密切的关系,经常互相借鉴与吸收。许多川剧著名演员都爱好扬琴,并在传授弟子时将扬琴唱腔做为练习唱功的基础课之一。 扬琴的演奏长于烘托气氛,能打出风雨雷电、波翻浪卷等多种音乐形象,表现力很强。伴奏以扬琴为主乐器,与京胡、三弦一起称为“三大件”,又与碗碗琴、鼓板合称为“五方”。此外,伴奏乐器还有二胡、怀鼓等,也可根据剧情需要酌加笛子、高胡、阮、大提琴等。传统的演出形式,一般为数人坐唱,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各行角色。 真情表演:深刻领悟内涵才能表演得更好 四川扬琴独创性和音乐性很强,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丰富的音乐文学积累,是中国扬琴的主要分支之一。随着扬琴的发展,其表演者不再是固定的五人,而是根据实际决定人数。 “一曲琵琶蔡白喈,二月夫妻两分开,三载陈留遭干旱,四个年头不归来,吴娘剪发长街卖,六亲无靠实可哀,七旬公婆双饿坏,八幅罗裙兜土卖,九描真容昏哭坏,实亏邻居张广才。”28日上午,邓军以扬琴的方式,即兴表演了一曲名为《描容启程》的曲目,讲的古时候大旱,百姓生活困苦的事情。 听完此曲,足足用了10来分钟,一幅百姓遭遇大旱,困苦不堪的画面立即浮现眼前,让人不得不佩服邓军高超弹奏技艺和扬琴独特的表现形式。 邓军说,扬琴属于传统文化,需要表演者深刻领悟节目的内涵,才能表演得更好,而非只是简单的记住“词”。(巴中晚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