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距今已8000年的骨笛、5000余年的陶塤、4000年前的魚形磬,還有西周應國的編鐘、安陽殷墟出土的編鐃,還有表情傲嬌的音樂女人、安安靜靜的西漢美男子……南宋官窯博物館裡這一件件精美的古樂器已經就位,由南宋官窯博物館和河南博物院聯合舉辦的“和韻天下——中原古代音樂文物展。 笛子演奏 8000年前,用鶴骨制作的笛子 中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樂器 古音樂文物全部來自河南博物院,包括精品57套,共計162件,其中14件為一級文物。兩件國寶級文物,堪稱河南博物院的鎮院之寶,其中一件是1990年在河南淅川縣徐家嶺楚墓出土的青銅神獸,另一件是1987年在河南舞陽市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 這根由鶴類肢骨制作的笛子,是一件七音節樂器,是展廳內最古老的文物,有8000多年歷史。更令人驚嘆的是,它竟然可以發出7個音節,經過專家測定,這根骨笛發音准,並具備了7聲音階結構——而在它出土之前,人們一直認為7聲音階來源於西方。 虎跑公園表演裡有的樂器編鐘 原來還有?、鐃兩個“兄弟” 青銅編鐘這種古代樂器,認知度蠻高。此次展覽中,還有跟編鐘長得像“三胞胎”的,?(b?)和鐃(n?o)兩種樂器,這可就有點意思了。 底邊微微上凹的,叫做鐘﹔底邊扁平的,叫做?,單個打擊樂,主要用於加強樂曲的重拍和主音的作用。這兩者演奏時,一般是懸挂、敲擊。而鐃則更好辨別一點,因為它頂上有一根手柄,是一種手持式樂器,演奏時鐃口向上,這種打擊樂器,主要被用來祭祈神明,有時也被擊於山頂、振奮軍心,這次展覽中有3個“回”紋銅鐃(n?o)。 本次展覽,可以見到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特?(b?),高92.5厘米,重300斤,1923年出土於河南新鄭市李家樓鄭公大墓。 “河南新鄭是春秋時期的鄭國國都,它可能是當時顯赫人物鄭公的隨葬品。”官博工作人員方憶說。 玩具手槍大小的石排簫 該怎麼演奏呢 有一件超酷的春秋迷你樂器,乍一看,它像一把玩具手槍,仔細瞧,13根如香煙般細長的小管緊密排列,每一根石頭管子都是中空的,管壁厚度1毫米都不到。 這麼迷你的樂器能演奏嗎,不會是裝飾品吧?不妨看一眼隔壁展廳唐三彩陶俑好啦,大馬上的綠衣女子雙手持簫而奏。“演奏用的排簫要兩隻手拿的。這迷你排簫可能是陪葬用的。”方憶說。 漢代歌舞團 治愈系古陶俑,萌萌噠 如果你因為自己的肚腩而愁眉苦臉,還不快來看看這組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樂舞雜技俑,15個胖瘦高矮各不相同的小人兒各自自在地舞蹈著:有的挺著肚皮,抬腳伸手,身體微微前傾,做出自由泳的姿勢﹔有的扎著馬步,雙手呈射箭狀……圓潤的體態配上夸張的動作,逗趣十足。誰說瓜子臉紙片人才是美,這些“治愈系”舞蹈團多惹人愛呀。 怪異的紅陶亞腰鼓 是腰鼓還是棺材 展覽中,有一件比較有爭議性的藏品,叫“紅陶亞腰鼓”。 它被一部分考古專家認為是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牙狀的倒鉤是為了撐開用動物制成的皮膜,而小孔則是方便聲音的流動。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陶鼓的形態又特別像一個A字型身材的娃娃,因此,還有一部分考古專家認為,這根本不是一個樂器,而是用來收殮夭折的嬰兒尸體。窄的一頭剛好可以放入嬰兒小小的頭部,留出的小孔則是供其靈魂出入。 還有個利好消息,下周,錢江晚報微信訂閱號“西湖曉蠻腰”將為此文物展提供免費的語音和文字講解﹔另外,“西湖曉蠻腰”微友還可以優先獲得河南博物院副院長、研究員李宏老師帶來華夏古樂專場講座《音樂史詩》的聽講資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