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在家乡的一个小山村,每逢过庙会,就会有打羊皮鼓的。那些艺人们头戴八角帽,八角帽上画着神仙的图像;腰系八卦裙(分做八片,长长的,上面也有神仙画像或者符咒之类的符号),手里拿一个蒲扇一样的鼓,边敲边唱,还有伴随着舞蹈。 长辈们说,羊皮鼓不是演给人看的,是演给神仙看的。的确,那些艺人们的鼓点倒也简单,舞蹈也几乎是某几个动作的无限重复,最复杂的就是三五个人围着转“8”字,或者转“十字”步,但是他们的唱词我却一次都没有听清楚过,有时候好像是讲故事,有时候又好像是念诵某种经咒。 它最富有神秘色彩的,是一个叫“开山”的环节。在这个环节到来之前,艺人们要唱唱跳跳好几天,然后用牛角占卜,在获得神仙的首肯之后,才能进行“开山”的环节。记得有一次,我亲眼目睹了“开山”的震撼场面。 只见好几个艺人们在一旁边跳边唱,有一个艺人,会在唱诵的同时,用黄色的符纸,一层一层地贴在额头上。等贴到一定的层数以后,就用一把非常锋利的剃头刀,猛地砍向自己的额头。然后这个艺人脸色苍白、浑身发抖,血就从刀口里流了出来。 红色的血,先是流在黄色的符纸上,然后顺着留下鼻子、脸颊、嘴唇、下巴,看来很是瘆人。据说,“开山”这个环节,虽然是流血的事,也不是所有的艺人都有资格的,只有那些从业时间长、功夫深厚的老师傅才能做。血流出来,说明神灵接受了祭奠,就会庇佑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安康。 记得后来又一个老辈人告诉我,我当时看到的“开山”,其实已经是“压缩版”的。传统上真正的“开山”,艺人一刀砍下去后,还会把剃头刀留在额头上,继续下面的表演。而我看到的,刀口已经很小了,而且刀子在伤口上不停留,很快就要做止血、包扎等治疗。 可惜这样的神秘节目,并不是常常能看到。随着时日推移,也就逐渐变成了脑海中的神秘记忆了。后来,我就猜测,这个环节可能就是类似一些巫术中的“血祭”吧,艺人是在用自己的疼痛和鲜血,取悦神灵,祈求福佑。 直到前些年,家乡的这个山村再次过庙会,我又看到了阔别已久的羊皮鼓表演。趁着表演的空隙,我偷偷拿起羊皮鼓,观察了一下它的模样。鼓面的主体就是一张薄薄的羊皮,硝制得很均匀、平整,半透明。鼓边是一根竹子,圈成椭圆形,羊皮就蒙在这个直径35——45厘米左右的椭圆形竹框上。在椭圆形的下端,连接一个大拇指粗细的、木制的把,把的下面和竹框的周围还有铃铛,即使不用敲打,摇一摇,就会发出悦耳的铃声。用来当做鼓槌的,是一个羊皮编成的鞭子。羊皮鼓的把和鼓槌上,都缠着红色布条。 受好奇心的趋势,我开始留意这个神秘色彩十足的乐器和它的表演。原来,羊皮鼓的正规名字叫扇鼓,它的起源也很有传奇色彩。在中国的大西北,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羌族,羌族也是传说中上古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羌族的“羌”字,这也是历史上最早关于族号的文字记载。 羌族在发展历程中积累了独特、丰厚、灿烂的民族文化,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羌族是一个不忘祖先、重视祭祀的民族,虽然经历了数千年风雨的洗礼,仍然顽强地保留祭祀习俗,和能与自己祖先交流情感的古老巫舞。而羊皮鼓就是巫舞的一种。 通过舞蹈和唱诵等表演,羌族人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对各种自然神和人格神的敬拜。所以,扇鼓不是曲艺、杂耍,扇鼓表演也不是文艺活动,浓厚的祭祀色彩或者说宗教特征,是这个乐器最根本的文化内涵。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外人看来简单、重复的表演,其实里面也有很多学问,并不是简单地敲敲打打就能算打羊皮鼓的。根据目前的民俗专家搜集到的,羊皮鼓的打法和鼓点有“硬三鞭”、“软三鞭”、“野鸡扑”、“偷点子”、“牛擦痒”等十多种。 羊皮鼓那些“听不懂”的唱腔、唱词,其实也是大有玄机。目前整理出的曲谱有十多种,如“立五门”、“四点红”、“十二花”、“甲子”、“还喜神”、“舞坛”、“十大古人”、“学家子”、“猴子反天朝”等。表演的时候,除过唱固定的曲调和唱词,有些老艺人也会套用原曲调,触景生情地即兴编一些唱词出来。传统的唱词多取材于道家格言、男女爱情、历史故事和民俗风情。 这些唱词,蕴藏着丰富的哲学、宗教、民俗、历史、文学等文化密码,真正听懂了这些唱词,几乎就等于掌握了打开一座文化宝藏的钥匙。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扇鼓也经历了文化融合、民族融合、地理融合的过程,形成了邢台扇鼓、赵州扇鼓、礼县扇鼓三大风格鲜明的流派,这些绽放在文化花海中的艺术奇珍,目前都已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传播和融合的过程中,扇鼓作为宗教仪式的内容逐渐淡化,但表演形式却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扩展。例如在表演的时候,技艺贤淑的艺人们常常会利用一条长木凳,展现出扇鼓更精彩、更迷人的风采。围着长凳,艺人们会有“躺凳”、“踩凳”、“跨凳”、“跳凳”等类似杂技的表演,常常观众看得触目惊心、掌声雷动。 除过借助木凳的,还有“禳鼓”、“凤凰三点头”、“单腿跳”、“勾腿跳”、“线筢子”、“揉麻窝子”、“禳星辰”等动作。其中,“揉麻窝子”、“禳星辰”和“禳鼓”是基本中的基本,代表了羊皮鼓的基本表演风格和律动,“禳鼓”的作用更侧重于上下动作的连接。脚下则有“走、跳”的区分,胯部有的“扭、摆”的不同,手中的鼓则有“推、摇”的变化。 很复杂,很精彩吧!可惜用文字表述这些精彩的表演总是很乏力,如果你能有机会亲眼欣赏到扇鼓表演,你一定会为这个奇特、神秘的艺术形式深深感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