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苗族的打戛仪式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纳雍苗族凡有老人寿终过世都必定要以牛、羊、猪、鸡交牲祭祀。这种习俗源于古代传说和历史遗俗。据任防《述异记》卷上载,苗族先民著名的部落首领蚩尤被古代民间描述成牛的模样,“俗云(蚩尤)人身牛蹄……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上有角。”这证明牛和苗族先民有特殊关系。《路史·后记四·蚩尤传》又说,蚩尤死后,“祭蚩尤不用牛头”,证明历史上都有以牛祭祀的习俗。普遍的说法是,一是古礼古俗,代代遗传;二是人在生之时,以牛耕作,饲养有家禽家畜,过世之后是到另一世界(阴间),要备齐他在“阴间”需要的物品,才好一起去。
    打戛,即打牛(杀牛祭祀),是苗族丧葬习俗中最浓烈、隆重的仪式。
    一、筹办丧事组建丧葬管事班子。首先由死者的家属、家族长辈和寨老商议“做戛”的具体事项,确定管事班子成员,设总管事1人,副管事1~2人,服务人员若干人,分内管事和外管事两组。内管事主要负责丧事期间财物的备办、钱粮的收支、伙食的安排等;外管事主要负责外客的通知、接待、用餐吃饭的部署、餐具的筹措、归还等,还通知亲友奔丧。凡死者的亲戚,尤其作为主客的娘舅或姑妈(即男死,姑妈是主客;女死,娘舅是主客)和女婿。通知“主客”有一套特定的礼规,如姑妈过世,去舅家报丧的人要带上一壶(1斤)酒。快到家时,要在路旁插上一根树枝(象征死者亡灵)并交待在此等候。到舅家门口,经舅家以醋坛(以烧红的炭置于水中)净身后方能入屋。此时请舅坐好,去者以跪拜礼把酒递上后说:“××家××老人已去世,叫我来报信,请于×日前往奔丧。”听完报丧后,舅家要杀一只鸡接待。鸡肉熟后,舀好饭、肉,请报丧者先入席。来者就到门外的一张小凳子上摆上饭、肉,并找来一个棒槌(捶草棒)立于小凳边,象征死者亡灵。然后口念供词,先供奉舅家去世的祖辈,再供奉死者亡灵。供毕即回屋内共餐。后返回孝家,并将原插路旁的树枝拔掉,表示死者亡灵已随返其家。
    备办做戛必须的法器。棺木灵柩停于堂屋后,用一把弩挂在堂屋左边或右边壁头上(男左女右),砍数根(男八女六)长约3尺、大指头般粗的茨竹(有的用竹子)放在大门背后(男左女右),另砍一根薛刀把粗长约4尺左右的木棒,在顶部套上一把尖刀后,放在棺木后边(这些弓弩、刀棍是给死者护身防兽的象征物,要在抬丧出门至戛房前,全部由孝家或亲朋年轻人拿着转戛直到出丧至戛房途中才将竹棍丢掉,刀弩则带入戛房。要扎纸马一匹、纸伞一把。要用一只开卦鸡,一只盖钵鸡。开卦鸡作制作卦等法器用,盖钵鸡作整个丧葬时期供奉之用。法器的制作程序是:预先砍来一根茨竹或竹子,断做三半节,根部一节长约2尺,作制做指路法器;中间一节约长2寸,作制做供奉法器——卦;巅上一节约长3尺,作随灵柩法器,插于坟上。首先是制卦,把做卦的茨竹破为两片,一端削成尖面斜口,祭师手拿一只小雌鸡捏死(口念祭语)并斟酒奠于地下后,卦即做成。其次是指路法器的制作,把茨竹从中间划破(半节)成两半,在破开处卡上一只火麻丝和一个骨头,祭师右手握竹根未破的一节,左手把一只公鸡捏(颈)死,口念专用指路词,随后把竹子从鸡的屁股(肛门)穿入,直达鸡嘴穿出即可。三是随灵法器,仍然把竹子从中间划成两片,留一半不划,用数绺火麻丝(男九女七)剪成3寸长许,卡在划破处后放在棺木边,待安葬完后,插在坟头上。还有作供奉用的盖钵鸡和饭的制作。由祭师用手捏死一只公鸡,除毛去肚后,把整鸡和鸡肝煮熟,放于木钵里,还要做一锅手捏九把米做的饭放于钵底,鸡和饭都摆放在灵柩边的桌子上,由祭师每次供奉亡灵之用。
    请鼓和接鼓。做戛非吊大鼓不成。大鼓,有转寨鼓和守家鼓两种。转寨鼓。就是谁家办丧事鼓就存放他家,别户遇丧才去接鼓;守家鼓则由一户专门存放,谁家办丧事用过后都要送回原处。请鼓接鼓都有一套固有的仪式。谁家办丧,就派去3人(有1人吹芦笙)提1斤酒到存鼓人家,对主人说明来意,主人把酒奠鼓并交待一番,才放下挂着的鼓交请鼓人(鼓绝对不能着地),请鼓人把衣服盖在鼓上后才背鼓上路。一路上,鼓声、笙声相随不断,背入孝家,吊挂在堂屋中柱上。
    二、吊鼓、正戛大鼓吊挂好后,进入正戛仪式,开始了正式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从始至终都由族中的祭师(一般称作鬼师)主持。各宗族的鬼师是一代一代地言传身教的。他不仅熟悉本宗族丧葬程序和礼份,对其他不同宗族的规矩也略知一二。还要了解本宗族5代以上人员的分布、生卒龙脉及过世祖辈的名字。这样,在祭祀每位寿终的人时才好指名供奉和交待。
    接客。正戛那天,众亲友陆续前来。特别是娘舅(或姑妈)前来祭奠时,孝家要在路口边铺上一个竹垫,上呈三角形,放上三个草团,草团中间放上三个熄灭的柴火,旁边摆三杯酒,还有一副竹卦,并请一能说会道的管事恭候。娘舅(或姑妈)家也请人领队代言。当客人一行来到竹垫边,管事先斟酒给每个客人喝,然后主客家请来的代言人用比喻的方式唱问竹卦是否准备好。管事也用同样方式一一作了回答。代言人拿起竹卦,唱着朝后奠三杯酒给死者及其三代祖宗后,向三个方向踢掉柴堆,客人哭进灵堂。孝家跪在堂前迎接并扶客人一同入堂。外管事则预先安排了一户人家供孝家主客住宿。如有死者的女婿牵有牛或猪、羊来祭奠,则自己找管事并要一一讲清楚方可收下,参加祭奠仪式也要请示管事同意,有的甚至亲生女儿、女婿的哭诉,也要得到同意。但阳长、百兴、乐治等一带没有此规矩,要是岳父母任何一人过世,作为女婿家,一定要拉牛来做戛,至少也要背猪、抱鸡来祭奠,其哭诉之真诚、留念令人泪下。
    指路。一般是在正戛的当天下午即举行开路(指路)仪式,有的地方则是在办完丧事,起山前才开路。指路一般都由专门的人念词主持。有专门的指路词语,一般是从死者火边指向东方。指路师一手拿着指路法器,一手捏着一只指路公鸡,口中念道:“……巅巅做你的穿处(指穿鸡处),中间供你杵手,下边做你的路标……”,每念一段,就用竹竿敲一下棺木,念完后把鸡捏死,将指路的法器穿鸡(指路鸡在出丧时丢在山上,孝家不能吃,但别的人家可吃)。
    供食。祭祀首先供食,供奉的食品即盖钵鸡和九把米的饭以及酒。每次进餐前。祭师右手拿卦、左手执杯把酒倒在卦的斜口里,口念祭词,把酒、肉、饭一点点地舀放到马匙(小木瓢)头,念完一段就往地下倒一次。专用的咒语和词令都以苗语念颂。有感叹人生的短促,生离死别的哀痛;有追念死者生前操持家务的劳苦,抚育儿女的艰辛;有叙述死者魂魄无依、可怜飘泊荒野,召唤灵魂寻祖。还有劝慰死者灵魂吃饱喝足,好有力量返归祖先故地等词语。祭师声调凄凉的劝慰和交待,令听者往往闻之潸然泪下。参与祭师同念者还有族中后生数人。祭师供过食后,一些主要的客户也先后给死者供饭,有的地方是由祭师念词代供并说明供者与死者的关系和姓名,有的地方则是自带吹笙、击鼓手。在供奉时孝家媳妇要在灵柩旁执火守立。
    击鼓、吹笙、跳脚。祭祀开始是以大鼓鼓声震响为标志。当大鼓挂好后,先斟一杯酒请鼓,然后击鼓三下,鼓手芦笙手即开始起跳。有的地方是一人击鼓二人吹跳芦笙,还参杂有酒令。有的地方则为鼓手、笙手各1人,不唱酒令。边吹芦笙边击鼓,节奏协调,鼓手笙手跳跃步调一致,手舞足蹈,你来我往,或空中飞扬,或地下翻滚。以蹬腿伸拉。屈腿翘脚、转身扑地、反手击鼓和扭头斜嘴吹笙令人倾倒,把一个悲哀的丧场变成了一个鼓声、笙声和笑声融为一体的独特场面。丧葬场合吹奏的芦笙谱调,别具一格,韵味独到、深沉。它令人心恸,它以笙曲鼓点追思死者的一生,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也驱除死者在归途上的寂寞。
    转戛。每当祭师供过食,各家客人供完饭后,一般都已半夜。这时,由祭师打着火把在前,死者的长男身背弓弩随后,其余孝男手持长刀竹棍紧跟,从棺木旁依次跪拜后出门转戛。孝女则身背花背箩站在棺木边。这时,鼓声、芦笙声、地炮牛角声齐鸣,人声高吼,呈现出古代苗民撵山驱豹、擒虎逐狼的打猎场面。转戛时,如寿终者是男性,则围绕房屋转戛的转向是先左后右,如是女性则相反。如此转房三转后,孝家和客人哭声四起,复入灵堂,立于棺木边的孝女伤心地哭诉着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此往复转戛三次。
    开戛、打牛。打牛即打戛,苗族凡老人去世,都要打牛祭祀。有条件者立即打牛的,称为热戛;无条件择期招魂再打牛者为冷戛。孝家一般只打一头牛,还要杀猪开膛。还有一头断气猪(现已改变以鸡替代)。无论是牛或猪,都有交牲仪式。除孝家外,所有死者的女婿,家家都要拉牛来打给外公或外婆(即岳父或岳母),还有死者的姑妈(姐或妹)或娘舅(亲舅子)都要打牛给自己的舅或姑妈。无条件者也要背小猪或抱鸡来祭奠。历史上纳雍曾有打牛多达近十头、杀小猪十余只的例子。但是,孝家也要极力去劝阻人家不来打牛,因为一是钱粮欠缺,二是同辈拉牛打牛的以后要还。打牛时间要依测算而定,一般选在正戛的第二天早晨七八点钟左右。打牛时,先行交牲仪式,先交孝家的,再交同辈(娘舅或姑妈家)的,其次是女婿家的。其交牲法就是用反手绳把牛拴好后,把拴牛绳的一头拉进棺木放到死者的手中(男左女右),由祭师手持竹卦,嘴念祭词,向死者交待一番后,把牛拉到较宽坦的地方打倒、杀死。
    家祭和外祭。家祭,即在家中堂屋进行交牲祭祀活动;外祭,则要到野外择一较平坦的地方搭一棚子作祭房,打牛前先把灵柩从家中抬人祭房。抬灵柩至祭房时,祭师在前,孝子背弓弩、长刀随后,再是灵柩,最后是笙、鼓及送灵人群,原置大门后的竹棍,经过转戛,已无必要,可在送灵柩到戛房途中丢掉。到达祭房后,经绕祭房若干圈即可置灵柩于祭房内,头仍朝向东方,弓弩、长刀、鼓等挂好放当。有些地方要把牛打倒后才将弩挂在祭房前,而且要过一百天后才由孝家取下来。
    打牛,是苗族丧葬中的高潮。打牛时,孝子身背弓弩、长刀在牛边守护,并大喊:“外鬼!不准抢我家老人的牛!”接着由舅或姑妈家立即拿起早已准备的斧头猛击牛头三下,如牛不倒地,旁人立即接过斧头再打牛的眉心,使牛昏倒,随即以刀割开牛颈,以木桶或篾盆、簸箕接牛血。此时,众孝子放声痛哭,笙、鼓齐鸣,地炮三响。牛死后,把牛血立即烫成块,拿一块去灵柩前供奉一次。有的地方是事先准备一个藤圈,在杀牛时沾牛血到灵前供奉,有一些地方是剐牛后,立即砍下牛胸脯(连骨带肉)经稍微烫煮后用一根木棒穿着拿到灵柩处供奉,直至起山。自牛倒地杀死起,舅或姑家(主客)、孝家、女婿家各家分别轮流吹笙、击鼓、跳脚,喊酒令的人要围绕灵柩转几圈,直到把牛肉煮熟、菜饭做好才请客人席就餐。外祭的人家就在野外做汤做饭就地摆桌待客。于第二天一早即起丧下葬。打戛仪式即告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