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发丧那天,远亲近戚都来这里送葬,主人给后家亲人,每人分别送二、三尺长的一节白布,用来裹在头上表示哀悼。死者棺木放入坑时,儿孙们前来痛哭告别,主祭喊一声:“爹(妈)不要怕,我们来给你老人家盖土”。随即捧一捧土丢下坑去,洒在棺木上,然后再将土埋上,其他的人也跟随着埋土。 入殓 老人去世后,马上向左邻右舍和居住在远方的亲戚报丧,闻讯赶来的人们用七粒大米、七粒银珠加少许清水,放入死者口里,然后用温水给死者洗尸,洗尸时一宁要使口、眼合上。洗完尸体后便为死者穿上丧服,稍停不久就准备入殓。入殓时,死者身上不能带金属饰物,同时不能给死者穿毛料衣物,否则认为不能转世变人。棺材选用质地坚硬的老树做成,形状与当地汉族的棺材相同,均为一头大一头小,上刷黑红漆,一般是事先做好的留着备用。 入殓时,棺内放些稻草垫底,将尸体仰面放入后即刻盖上棺盖。之后,将灵柩置于正堂,头朝正门,然后在其两端点上长明灯,旁边放一碗饭,其上放一熟鸡蛋,当地称“倒头碗”,鸡蛋称为“倒头蛋”。如果谁敢吃“倒头蛋”,就会被人们认为是最胆大最活泼的人。潞西县高埂田一带的阿昌族等老人断气时,停尸地上,下铺草席,从颈项到脚跟盖上白布,并且小块白布遮脸,用泥巴做死者枕头,待尸体僵硬后才入殓。 打孝歌 人死后,一般停尸三个白天,第一天晚上,由亲戚来守灵,唱哭灵歌,即《打孝歌》。 内容都是赞扬死者功德及后人的哀悼祈求。 哭依次按辈分举行,并有哀乐伴奏。 孝歌哀婉凄清,时泣时诉。开始一人独唱,之后是主宾对唱, 一唱一合,有衰悼之言,也不劝慰之语,此起彼伏,直唱到天明。 第二天晚上,举行“发送”仪式,即请经师“活袍”来念经,指引死者之魂到祖先住地。 “发送” “发送”仪式上的祭品有猪头、猪的四脚和尾巴等。仪式开始,鞭炮齐鸣,“活袍”口念诵词,另外一人把一端包有纸钱的竹片点燃。然后从丧家大门插到村口,意为给死者照引路,为女死者插双行,男死者插单行,数量由死者的年龄决定。接着由“活袍”或佛爷敲着木鱼,孝子孝孙们绕棺三圈。 之后孝子孝孙在棺旁哭灵,“活袍”便在棺前立两棵金竹,挂起一块竹笆,在上面放些纸钱,开始念经“发送”。送词大意是:有海的路是傈僳族的路,有文章纸墨的路是汉族的,有红口水的路是傣族的路,有箭和弩的路是景颇族的路,要往阿昌祖先的路向前走,祖先的路上开满着鲜花。唱完发送词,“活袍”又对全体听众讲,人死了就像灯里的油干了,不要悲痛,虽然离开了活人,但他回到了祖宗那里。只有知道祖先过去的事,活人才对得起死人。然后就给众人唱祖先开天辟地的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直到次日清晨。 跪接棺材 停尸到第三天,就要举行祭奠出殡仪式。届时远近的亲戚都带着祭品参加,一般亲戚的祭品是一升米,一只鸡,近亲祭品是一只羊和一些钱。均抬一面用白纸做的“秉帐”(幡旗),“秉帐”正文书写死者生平、经历和祭者的悼词,落上全部前来祭悼者的姓名。 死者的外家(其妻子后家)还要扛一幅白布“秉帐”·(幡旗)来,内容款式与其他亲戚的相同。出殡时,由老佛爷用三四丈长的白布,一端系于棺木上,并持着布的另一端走在棺木前面,以示由其领路,让死者的灵魂平安地到达“天国”。 当死者的棺木抬起时,死者的子孙亲属跪在棺木前面,让棺木从他们头上抬过,棺木过完的寻人立即起来又跑到前面接着跪下,这样一个接一个的轮环跪,直到棺木抬出家门,这时,子孙亲属们又到大门外的路两边跪下,让棺木从他们的中间抬过。 这是表示给死者搭桥过河。埋葬死人的日期必须选择龙、虎、猴日,否则,会使庄稼不能生长,子孙不得兴旺。埋葬时,死者来世不能变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