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临门寿为先。 寿,泛指寿命,榆村人也叫寿源;年事高的人称寿源长,是有福之人,尊称为“老寿星”。 《史记.封禅书》云:“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传说,寿星为司长寿之神,民间把他画成了一副老态龙钟之模样:头部长而隆起,满脸白须,手持龙头拐杖。故此,家中凡有老人在世,逢年过节时堂上总挂《寿星图》,表示祝愿。缘于“乞寿于神”的远古观念,衍生了一系列有关人寿的习俗。 首先是做寿。榆村人以五十岁为界,之前称“做生日”,之后方称“做寿”。孩子十岁生日叫“长尾巴”,要设筵相庆;青年人生日没有请客庆贺之例;“四十”不贺因忌“四”与“死”谐音;到了五十岁开始做寿,名曰“荣庆”;六十岁以上为“大庆”之寿,都要由儿女操办庆典、大宴亲朋,正如民谚所说:“三十四十,无人问起”、“五十六十,打锣通知”。旧时还有“做九不做十”、“百岁不庆寿”之俗,因“十”、“百”都是“满”数,太满则溢则损,庆之不寿;逢十逢百的寿辰,只有提前一年庆贺才能“寿福双至”。寿庆之家,先要为“寿星”蒸制米粉或面粉“寿桃”(寿越高,桃越大),分送给亲族好友,同时告之为家中老人做寿的日期,此举谓之“散寿桃”。为老人做寿,唱主角的不是儿子而是女婿,一般所送的贺寿礼仪,有寿糕、寿面、寿屏、寿联、寿烛、寿酒以及猪肉、鸡蛋、衣裳、鞋帽、鞭炮等等物品,有的还要包礼金;而儿子媳妇只送寿鞋和衣裳,不送贺联和贺礼;亲友之间除了不送寿鞋、寿烛,其他礼品视关系亲疏而有重轻之分,但寿糕、寿面是绝对不能少的。贺寿之礼寿星不能全部收下,多少要退回一些,一般是寿糕、寿面回一半,谓之“有大有小”、“糕(高)来糕(高)去”;这样一算,所送的寿面、寿糕就不能少于四斤(块),不然回礼时就是单数,大忌。所有的寿礼必须在寿辰前一日送到,谓之“暖寿”;上寿之夜,寿礼要陈列于寿堂让人观赏,谓之“摆寿堂”。 庆寿要张灯结彩设寿堂,堂上正中要挂女婿献礼的寿屏和寿联,这与“娘舅为大”的婚联挂法截然不同;俗以为寿联是小辈祝拜长辈,堂上寿联越多,说明寿星福气越好,后代人丁越旺;另外,祝寿是以女婿(当然也包括女儿)为主,理当位居正中,其他寿联则以侄女婿、甥女婿、亲友的顺序依次悬挂。寿幛则分挂寿堂两侧。 寿辰前一天晚上要举行“上寿”仪式。寿堂内红烛高烧,喜气洋洋;先由长子夫妻奉觞上寿,寿星焚香礼拜天地、祖宗之后,端坐上座,受众人叩拜。行礼也有讲究:家人按长幼秩序,先男后女,成双成对地跪拜上寿。辈份不同,拜礼也有区别:平辈只是一揖,寿星拱手回拜;子女及其它卑幼则为四跪八拜,寿星则不回礼。 寿辰正日,清晨鸣放鞭炮,亲族好友登门贺拜生日。早上先吃鸡蛋、茶点,然后吃寿面;大户人家还有请全村、全族人吃寿面的,未到的还要送上门;普通人家也要给左邻右舍每家送去两碗,而且寿面必须用红茶盘托着,以示诚意,当然寿星也会受到众人的祝福。拜生日一般只限于贺客,安排在下午进行;届时,寿星回避,寿堂上虚设空座(双寿——夫妇齐眉者即设双座),贺客轮流向虚座行礼,儿孙侍立一旁答礼。当晚设寿宴,菜肴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寿之兆,寿星坐首席,接受众人一一敬酒。有的官宦人家或富户,还有请来戏班唱祝寿戏的,整日丝竹之声不绝于耳,煞是闹热喜庆。 还有人家为已故的父母、祖父母做生日的,称为做阴寿,有的甚至当作喜事来大操大办;一般小户也要焚烧几身纸扎的衣裳和箱笼,搞八碗菜,上香祭祀一番。 庆寿的实质,一为贺,贺其有寿;二为祈,祈之更寿;这种观念还体现在一些并非“ 大生日”(十年一次)的年龄段内,其表现形式就是实实在在的“祈寿”。据说,人生在世有许多“关节”,诸如二十三岁“罗成关”、三十六岁“本寿关”,要想长命百岁,只有进庙烧香拜菩萨,祈求神灵护佑顺利过关。老人到了六十六岁时有一个坎儿,俗谚云:“年到六十六,阎罗王要吃肉。”怎么办呢?说难也不难,只要在生日的那天吃了女儿送来的猪肉就没事了;有的还把肉切成六十六小块,若能一口气吃完,不仅度过难关,而且还能更加长寿。“七十三,八十四,阎罗王不请自家去”,这两个年龄段因孔子是七十三岁死、孟子为八十四岁亡而成为芸芸众生寿源之大忌;每到了这两个生日,老人若能吃到女儿亲手烧的活鲤鱼,那么在这道“关”前,就会像活鲤鱼那样一蹦就蹦过去了;万一弄不到活鲤鱼,也可以偷偷地吃下由女儿亲手煮的鸡蛋,只不过吃前先要在门枕上磕几下,以此象征神不知鬼不觉地过了关。这种用吃肉、吃鱼和吃蛋的办法来“祈寿”,无疑是很荒谬的,但在客观上却解了老人的馋,还了女儿的愿,在物质生活还很贫乏的年代,这种风俗还是很有人情味的。榆村还有句“做七不做八”的谚语,八十岁生日既不能像七十岁那样提前一年做,更不能在当年庆贺,只有等到下一年再补;这是因为下一年为八十一岁,又是道“大坎儿”,九九八十一为数字算尽之意,届时如不礼神祈寿,便有人寿之劫,而寿庆时就有乞求神灵禳解凶厄之举,故此八十一岁做八十岁寿辰,更有可能添寿。 榆村地区旧时还有借寿的习俗。俗信,人的寿源长短都由上天神灵掌管,能活到多大的岁数早已内定,所以就有了“阎罗王要你半夜死,不会留人到五更”之说;但又以为神灵还是富有同情心的,只要以“孝”去感动他,也是可以通融的;于是,寿数也就成了物事,相互之间可以借用。借寿,无疑是最大的“孝心”:家中老人病危,无药可救,一般认为是寿源已尽;若不想让老人死去,做儿子或女儿的便斋戒沐浴,泣告神灵,愿减己寿若干年,以延长老人之寿命。如老人果真转危为安,那就表示神祗已批准“借寿”了,赶紧送香烛、许愿语,祷谢上天;若是无效,出借寿数之人要立即祷告于天,取消前愿,以免冥冥之府有所贻误,否则救人不成又折了自家寿源,那就划不来了。这类充满迷信色彩的“借寿”方式现在已经绝迹,不过,作为一种民俗遗存,还是颇有研究价值的。另外,尚有“增寿”、“折寿”之说:为人行善心,做善事,称为“积阴德”,可以增寿;反之,如作恶多端,危害乡邻则叫“损阴德”,必定折寿。这些虽不属于寿诞之仪礼,但也属于人寿观念,彼此互有联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