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客家人的祝寿联匾称呼礼仪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祝寿的习俗从唐代开始盛行,是晚辈对长辈祝福寿辰、祝愿长者长寿的一种活动。客家人敬重长辈,当老人寿辰半百、花甲、古稀乃至百岁大寿时,子孙设宴庆贺,以祝老人长寿永康。为长者祝寿几乎是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的喜事,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浓浓的亲情。《诗经》早就有关于“寿比南山”、“万寿无疆”等祝寿的词语。《尚书·洪范》将“寿”排在五福之首,可见“寿”在人们心目中至关重要的地位。
    客家人为父母庆祝诞辰,叫“做寿”、“祝寿”、“庆寿”或“贺寿”,一般俗称为“做寿”,基本上是从父母50岁寿辰开始做的,因为这时做子女的大都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且有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能力。此后,凡是逢十的大寿,都要为父母热热闹闹地庆贺一番。连城有“男做齐头,女做一”的说法,比如男性做60、女性做61岁。且每个年龄段都有特定的年龄称谓。五十岁这个年龄段称为天命之年。六十岁这个年龄段称为花甲之年。古稀之年指人进入七十岁这个年龄段。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期颐之年指人满百岁。
    客家人为父母做寿,原来由出嫁的女儿倡议,意思是女儿不管嫁到多远,时刻都在祝愿父母长寿,借祝寿日“报得三春晖”。但现在不管是女儿或儿子都可以提议。在连城的许多乡镇,父母50岁和70岁的寿辰一般是不请外人的,只是儿女们为父母做,一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就行了。而60岁、80岁或90岁是必做的,因此,到了父母寿辰之前,兄弟姐妹坐在一起商议为父母庆贺事宜。请人看“通书”,选中不与父母生辰冲突的吉日,然后告知亲朋好友。儿子负责祝寿前的准备工作,比如要请多少客,要宴请谁,女儿则要准备一份大大的寿礼。为老人准备的寿礼是有一定含义的,比如要准备雕龙镂凤的大红寿烛,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越过越旺”;还有寿面和寿桃,做寿吃寿面的习俗有一个故事:传说汉武帝有一次与大臣们开玩笑说,人的寿命长短与人中有很大的关系,谁的寿命长,那么他的人中一定也很长。此时东方朔便接口说,那么彭祖活了八百多岁,他的人中一定很长,他的面孔更是不知有多长了?此说本是戏言,但经过长期流传以后,人们却真的以为人中长、面孔长的人寿命就也一定很长。由于“面孔”的“面”与“面条”的“面”同字同音,于是民间便以为吃了面条就会使人长寿。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面条形状绵长不断,“面”与“绵”两音相谐,容易使人联想到长寿。
    为父母摆寿宴,是离不开寿酒的,因“酒”与“久”谐音,“祝酒”也就成了“祝久”的意思。以酒祝寿,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诗经·豳风·七月》中说:“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意思是说众人跻身公堂,举起牛角酒杯,祝主人万寿无疆。做寿的宴席是讲究座次的。按客家人的习俗,与寿星同桌的可安排寿星的长辈或平辈至亲,如寿星的叔叔、姑丈、舅舅、姨丈或姐夫、妹夫等,然后优先安排“姑爷”,即寿星的女婿,按大小辈分依次坐下。客家人有父子不同席的礼俗,儿子和女儿是不能和寿星坐在一桌的。其他桌则是按辈分、长幼及亲戚的远近依次排开、对等入座。寿宴菜点的名目和数量是有规矩的,要先上四碟小菜(冷菜),有荤有素。待客人坐齐后才开始正式上菜,且每一道菜都是从正席先上,依次向外上。必上的菜式有“桌心肉”(连南一带必上)、“太平蛋”、“长寿面”、“珍珠丸”,城关和其余乡镇根据平时的特点,上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等。在正式的宴席上,狗肉是千万不能上的,客家人有“狗肉不上席”之说。
    荀子曾说过:“言语之美,穆穆皇皇。”说的是对人说话要尊敬、要客气还要谈吐文雅。不仅说话是这样,还体现在各种人情往来的礼仪中。在写寿匾时,人们极尽文雅之词,比如为男性祝寿写上“南极星辉”、“名寿齐辉”、“松柏同春”、“大椿长荫”等吉祥、文学气息深厚的祝词。这些男性祝词中通用的“椿”字,是古代寓言中的一种树木名,指大椿,以一万六千岁为一年,因其长寿,故用来形容高龄,多用于为父亲祝寿。《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
    为女性祝寿则写着“萱荫桂兰”、“萱荣桂茂”、“甲挺坤贞”、“瑞蔼金萱”、“宝婺星辉”等吉祥的词语。萱和婺都是专指女性的词,萱草也叫忘忧草。
    在写寿匾的时候,对长者的称呼是非常讲究礼仪和规矩的,比如对年老的女性称为“大阃范”、“大壶范”、“大淑德”、“大壶仪”等极其文雅的词。“阃”指妇女的居所;“范”指规范。“大阃范”指有崇高道德的妇女,后指大家闺秀。“大壶范”是女中模范的意思。“淑德”指女性的美德,《后汉书·崔寔传》:”母有母仪淑德,博览书传。”“壶仪”指母仪天下,常用来表彰守妇德、妇道的女性。
    对年老的男性称为“耆老”、“大德望”、“大硕德”、“大懿德”等。“耆老”指60岁的男性。“大德望”指很高的德行和威望。
    同样的,在送寿匾时,匾额下款的礼语使用也非常地文雅和讲究,如果是赠送给自己的长辈的匾额,自己则谦称为“愚”,如愚弟、愚兄、愚侄等,以表示谦逊的态度。而对受匾者一般都会用敬称,一般有令、尊、贤、仁等。如亲族为祖母做寿,称为“太母”再加上其姓氏,如“家太母李孺人”、“尊伯母袁太君”、“宗叔母陈氏孺人”;为比自己辈分小的人做寿,通常会写上“贤侄”或“贤重侄”等;称呼比自己辈分大的为“尊叔台大人”、“尊兄”或“仁兄”等等。结尾处还会加上“顿首”、“拜顿”、“拜赠”等谦辞。
    客家地区过去除了给寿星送寿匾,送寿联也是十分流行的。为人祝寿,特别是为有较高品位和学识修养的人祝寿,送上一副寿联,既表达撰写者的祝寿心愿,同时也对寿星的生平业绩有所称颂,可称得上是一种比较高雅的祝寿礼品。
    古代还有许多佳话,如乾隆皇帝在做八十寿庆时,纪晓岚献上的寿联是:
    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方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
    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正昌期,五十有五年。
    据说,乾隆看后高兴不已,赏他白银千两。原来这一年既是乾隆八十寿辰,又是他即位第五十五年。上联贺乾隆八十寿辰,连用六个“八”字;下联写乾隆即位年数,紧紧扣住“五”字,全联气势酣畅,十分巧妙。
    还有一个传说,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与她的丈夫赵明诚,一次参加一位一百五十岁的老寿星的寿宴,众人推举李清照夫妇作贺寿联。赵明诚立即吟出上联:“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岁月。”“花甲”为六十岁,“重逢”则是一百二十岁,而立为三十岁,两数相加正好是一百五十岁。众客正喝彩时,李清照的下联也已吟出:“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古稀”为七十岁,“双庆”自然是一百四十岁;“幼学”是十岁,加在一起,也是一百五十岁。上下联可谓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由此可见,祝寿活动在古代是一种既讲究又高雅的习俗,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送匾送联的现象现在是少之又少了。这种正在消失的习俗文化渐行渐远,年轻一代对如何称呼前辈是越来越模糊,人们懂得的规矩是越来越少,父母做寿时送上一个生日蛋糕,说一句“生日快乐”,包一个红包,到酒店摆上几桌的子孙们算是孝顺和懂事的了。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和规矩的国家,如果连好的传统好的习俗都丢了,还谈什么文化强国?因此,文化强国首先要了解祖国灿烂和悠久的文化,从我们身边的小事情做起,对老人尽孝,对小辈关爱。从民间的习俗、礼仪中宣扬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因为民俗和民间的文化也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力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