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民居的爱好者,我曾在中国各地探访多彩的老民居,徽州的乡村、山西的大院、福建的围屋、广东的碉楼……它们或是庭院深深深几许,或是巍峨庄严,但大抵来说,站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建筑中,都能感受到一种相似的气质:内敛、保守、排外——高高的围墙,小小的入口,细心考量的防御工事,以及每一个细节体现的家族伦理和等级森严…… 骑楼建筑多由华侨投资建设,因而,西式的建筑个性张扬,风姿招展,平等、开放的意识,似乎也融入到骑楼的建筑精神之中。 另类的“衣锦还乡”标志物 与“原汁原味”的很多乡土建筑不同,骑楼其实是一种“舶来品”。这种二层以上出挑,下面以立柱支撑,多栋房子连缀可形成人行长廊的建筑模式最早见于古希腊。其诞生的原因,大约与古希腊发达的商业以及炎热多雨的气候有关。到了古罗马时期,骑楼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落户在欧洲各地,特别是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并逐渐传至东南亚。 就中国来说,骑楼是姗姗来迟的,大约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建筑模式才经由南洋,正式传人我国沿海地区。19世纪中期至民国年间,是骑楼的繁盛时期,沿海市镇商埠纷纷建成骑楼街,形成了—道独特的南国风景线,海南海口的骑楼街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据考证,海口的第一座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即现在的博爱北街。不过对于骑楼的发展来说,咸丰八年(1858年)则是特别的一年。那一年,琼州(海口)被辟为通商口岸,渐渐成为面向南洋的一个商贸中心。像是磁铁般,诸多明末以来“下南洋”的琼籍人士及其后代纷纷衣锦还乡。在这一历史浪潮中,他们带回了财富、梦想和诸多新鲜事物,而骑楼正在其中。 在陌生又熟悉的故土,华侨将手中的图纸和金钱变成了一栋栋骑楼,并在其中继续培育他们的商业之花,这种改变是如此显著,以至于海口建筑风格为之一变,商业贸易也明显活跃起来。 1924年,出身于海边渔村,掌控海口的粤军第一军独立旅旅长邓本殷更是加上了—把火,他拆去了有几百年历史的高大城墙,诸多巨大的方石被用来铺设一条12米宽的干道,也就是今天海口长堤路的雏形。在他的推动下,许多狭窄崎岖的石板路被扩建为可通行汽车的街道,马路数量更从原来的四五条增加到了30多条。 除此之外,邓本殷更是热情邀请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给出各种优惠条件,于是“仅二年,争相修建有骑楼的新式楼房计800多幢,使海口面貌焕然一新”。 据统计,当时海口骑楼七成以上由华侨投资建设,这些连缀成行成片的新式建筑个性张扬,风姿招展,不仅有单边外廊,甚至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虽可以居住,但更利于商用。另外,和传统的族屋不同,这些骑楼一字排开,连缀成行,面向街道,没有高低贵贱、一进二进、正屋厢房等区分,平等、开放的意识,似乎也融入到骑楼的建筑精神之中。 “徽派建筑”虽是商人斥资所建,却深受农耕逻辑和儒家伦理的影响,十分保守,且营造奢华的族屋消耗了徽商大量的财富。 西方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建筑结晶 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对于“中国式”游子来说,这似乎是千年不变的梦想。除了华侨之外,中国还有许多类似的族群,如徽商和晋商等。明清时,富可敌国的徽商集团除了在江南各地营建宅院,更将大笔资金输送回乡,大兴土木。“徽派建筑”讲究风水,筑马头墙,以天井采光,院落层层相套,营造出纵深封闭、自足型的家族生存空间。虽是商人斥资的建筑,却深受农耕逻辑和儒家伦理的影响,十分保守,有着典型的在外赚钱、回乡买地建屋的思维,并无进一步扩大工商业的诉求和热情。不仅如此,营造奢华的族屋还消耗了徽商大量的财富,成为其最终衰落的重要原因。 同样,远在北方的晋商大院也是如此,其富贵,自成一统和排外之风,也基本是同一个套路。 如此说来,同为“衣锦还乡”的标志,骑楼真算得上特立独行,那些沐浴过海风海浪的中国人,与传统中国商人相比,似乎也有着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再深入研究一下骑楼骤然兴起的时间和背景,我似乎品出了些更为复杂和苦涩的滋味。 辽阔的海洋,对于明清时代的老大中国来说,是一片被忽视,甚至是一片被仇视的区域。明朝“海禁”铁幕拉开,海外贸易甚至出海打鱼都被视为罪行。然而,对于东南沿海的人们来说,向这片蓝色讨生存,自古已然。直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才宣布废除海禁,开海贸易。及至晚清,破败的帝国和凋敝的民生,驱赶着更多的沿海中国人背井离乡,九死一生,去遥远的南洋寻找生活的希望。这是一场漫长、庞大、充满悲怆气氛的人口迁徙。在异国他乡,他们艰苦创业,感受着新鲜的空气和观念。不过,作为衰弱国家之子民,华人华商难免受到排挤欺凌,并在诸多遭遇和屈辱中,逐渐成长为富有开创精神和反省精神的一群中国人。他们是多么渴望苦难的祖国能进行变革,复兴富强,张开臂膀迎接新鲜的海风。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何从晚清到民国,众多华侨将大笔资金投向中国近代工业、商业和教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例如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中国第一家民族火柴厂巧明火柴厂,都是由侨商创设的。 同样,骑楼也是华侨们这—强烈愿望的具体体现。南洋的骑楼早成气候,是华侨们经营发展的基地。今天,行走在新加坡牛车水唐人街一带,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这里的骑楼风情,和中国岭南诸多城市的骑楼街太像了。 无论是有意或是无意,总之,这些游子将他们在海外艰苦奋斗,并驾轻就熟的一整套照样搬回了故土。这里面包含着许许多多希冀和梦想。可以说,作为中国人海洋和商业意识的载体,骑楼是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里,在南方沿海地带,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商业文明酝酿和绽放的结果,这样的建筑之花,自然与徽商建筑、晋商建筑有着极大的不同。 闽粤骑楼闽派骑楼受福建传统木雕的影响,立面上布满浮雕。粤派骑楼,装饰则较为简洁,更接近欧陆风格 在中国沿海盛开的骑楼之花 对于古老的中国来说,骑楼是新鲜事物,然而最初的新奇之后,人们很快发现,它和中国南方吹拂着海风的大地,是如此的适合。 和南洋相似,这里炎热多雨,日光强烈,气候多变,一幢幢骑楼相接形成的街道,有着可供行走的地板,有着挡避风雨骄阳的顶盖,成为“店铺的公共走廊”,可让人们全天候“逛街”,商家则可风雨无阻,招揽生意,人气、财气、风气就这样在骑楼间聚集、流淌。 骑楼的前面一般是店铺,后院或者二楼以上才是居住的地方,窗户朝街敞开,呈现出一种接纳八面来风的姿势。从西方传到南洋,又从南洋辗转落地中国的骑楼,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吸收融合了中国的文化,成为一种中西合璧、华洋结合的多元建筑。这种建筑的样式十分多元,既有中国古代传统式的、南洋式的,还有仿哥特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以及现代式的。 还有一种分法是闽派骑楼和粤派骑楼。闽派骑楼受福建传统木雕的影响,立面上布满浮雕:粤派骑楼装饰则较为简洁,更接近欧陆风格。广州骑楼群曾经十分辉煌,规模大,也很有代表性。在这里,曾上演过南中国蓝色文明、商业奇迹、革命与梦想共演的大戏。 走在海口中山路的骑楼街上,这些写满故事的老房子建构了一条奇美多变的风景线。山花墙有中式马头墙造型,也有巴洛克曲线、哥特式垂直线条和伊斯兰风格的花纹,连防风墙的风洞造型也五花八门。博爱北路39号的骑楼有着西式的立柱,可却是用莲花底承托的,并辅以浮雕“暗八仙”,典型“西式造型,中式纹样”之混搭。 可以说,骑楼开放自由的精神、富于变化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的装饰内容,正是华侨之开放、自由、包容、多元之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真真是“楼如其人”。漫步在骑楼老街,仿佛翻开了中国人几百年来不断破灭又不断生长的海洋梦和商业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