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汉代石阙,简称汉阙,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汉阙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汉代是建阙的盛期,都城、宫殿、陵墓、祠庙、衙署、贵邸以及有一定地位的官民的墓地,都可按一定等级建阙。西汉长安城未央宫的东阙、北阙,建章宫的凤阙、 圆阙,是历史上著名的大阙。 传说凤阙高20余丈。这些巨阙除凤阙尚有夯土残址外,都已堙灭,现存的只是一些东汉或西晋的小型石造祠阙和墓阙,最高者不过6米。 汉阙 汉代石阙,简称汉阙,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汉阙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阙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建筑形象,溯源于门。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门之设立,最早始源于一种防卫上的需要,而阙则属于“宫门”的形制,即建在宫门或陵墓等建筑群前的左右对称的建筑物,两阙间空缺的地段为通向阙后建筑物的道路。其构造是中央无门扇,“阙”与“缺”相通,两阙之间为一通道,“阙然为道”,这也是其名称的由来,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代的地面建筑,留存至今较为完整的只有阙。 在四川省内发现的均为石阙,其数量超过全国范围内现存阙的三分之二。发现石阙的地区有渠县、梓潼、绵阳、德阳、新都、雅安、乐山等县市,其中渠县有冯焕阙、沈府君阙,梓潼有李业阙、贾公阙,绵阳有平阳府君阙,新都有王稚子阙,德阳有上庸长阙,雅安有高颐阙,乐山有杨公阙等,据考证大多为汉代所建造,故名为“汉阙”。 汉代石阙,是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堪称国宝级文物。 汉阙 汉代成对地建在城门或建筑群大门外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筑物。因左右分列,中间形成缺口,故称阙(古代“阙”、“缺”通用)。它的雏型是古代墙门豁口两侧的岗楼,在人们能够建造大型门屋后,便演变成门外侧的威仪性建筑,防御功能逐渐减弱。文献记载西周时已有阙,现存最早的遗物是汉代的,是了解汉代建筑的珍贵资料。现存汉阙中,河南登封县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山东济宁市嘉祥武氏阙,四川渠县冯焕阙、沈府君阙,四川绵阳市平阳府君阙,四川雅安县高颐阙,重庆忠县乌杨阙、丁房阙,无铭阙,其中乌杨阙是保存最好的汉阙,现存于国家级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首镇馆之宝。汉阙根据材料不同分为石阙和砖阙,据说曾经有夯土造阙,现存难辨了。 汉代是建阙的盛期,都城、宫殿、陵墓、祠庙、衙署、贵邸以及有一定地位的官民的墓地,都可按一定等级建阙。西汉长安城未央宫的东阙、北阙,建章宫的凤阙、 圆阙,是历史上著名的大阙。 传说凤阙高20余丈。这些巨阙除凤阙尚有夯土残址外,都已堙灭,现存的只是一些东汉或西晋的小型石造祠阙和墓阙,最高者不过6米。 汉阙 现存石阙中,基本完整的有25座,计四川16座,河南、山东各4座,北京1座,均用块石雕琢后砌成。其中4座为祠庙阙,余均为官、民墓阙。从形制上分有单阙和旁附子阙的子母阙两种,每种又有单檐和重檐的差别。重檐尊于单檐,子母阙尊于单阙。这些阙的结构又可分为仿木构型和土石型两种。仿木构型阙以高颐阙为代表,分台基、阙身、阙楼、屋顶 4部分。台基、阙身上雕出柱、枋和栌斗,阙楼上雕楼面平坐木枋、花窗和挑檐斗,屋顶雕椽及瓦饰,都很真实。这种阙虽是石造,却可视为可供登上防守用的大型木构阙的模型。土石型以太室阙为代表,只分台基、阙身、屋顶3部分,无阙楼或只示意性的使阙身上部稍微向外膨出。这是一种实心的不能登上的纯威仪性阙。 《四川通志》载:阙题“汉平阳府君叔神道”八字。今仅存“汉平”二字。阙为东汉初平、兴平年间建造。上部浮雕人物、车马、狩猎等图案,下部四角刻力士像,姿态雄伟。阙盖四角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平阳府君阙,构思新颖,雕刻精美,刀技纯熟,刀法刚劲,图像生动、有趣,有许多富有生机的云气仙灵、珍禽怪兽等复杂的造像刻于阙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