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是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县,历来民间积淀形成不少乡俗。反映出极为丰富的生活情趣,表达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作用,现择两则试析。 做新娘 这里所说的“做新娘”,不是指民间姑娘出阁的“新娘”或“新妇”,而是指孩童种痘、出麻疹。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呢?主要是避讳,忌于明呼其疾,而用吉利的语言隐喻之。那么用什么来代称好呢?因为真正出阁的新娘穿红戴花,非常好看,也称为“红妆”。而种痘、出麻疹的孩童,皮肤发红,有如红妆的“新娘”,所以借以称之。另外,种痘、出麻疹时的孩童,怕受风寒,让他躲在房中,不给外出,有如新娘三朝必须深居闺阁,不轻易外出那样。《梁书·曹景宗传》:“闭置车中,有如三日新妇”。当然,种痘、出麻疹的“新娘”深居房中时日更长,不只三日,直到痘、疹渐愈,黟人称为“回香”,方可出房。这时,为了保持“新娘”的情态,在黟县还要在孩童手臂衣袖上悬挂一块红布,以示标志。 在黟县,更有意思的是,每有“做新娘”人家,除了不让孩童外出,还在家门口放一个火篮,内燃枫球,称为“路路通”,可发出一股清香味,既用以驱除邪气,亦用以提示生客:“家有新娘,请勿入内”。因为“新娘忌生”,怕影响早日痊愈,而实际也是起一种隔离作用,以免传染。所以这一习俗,亦为黟县古传的一种卫生习惯。 添灯进喜 在旧时,黟县人家一般是用灯盏点油灯照明。除家庭用油盏外,于村口、桥头及街道转弯处设有路灯。这些路灯有的用木柱悬挂,有的用砖石砌成灯塔形,内点油灯照明,方便夜间人们行路。不过,这路灯有一个好名称,即叫“天灯”,谓为天所设置,以此而示庄重。 实际当然是人为之。即由附近人家自愿组合轮值,用一块粉板,一面写上轮值户姓名,一面写上“添灯进喜”四字,轮值日期三五日不等。一到天晚,由轮值户用油灯点上,并敬上一炷香,以表对“天灯”的虔诚,如此周转轮值。 既然是“天灯”,为什么写成“添灯进喜”呢?因为“添”是增添的意思,所以其本义是“添灯”以照明。同时,“灯”与“丁”黟县话同音,偕音而成“添丁”的意思。古时人口,男称“丁”,女称“口”。而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同时男子也为农业生产主要劳动力,正如唐朝韩愈有一首诗《寄卢会》所说:“去年生儿名添灯,意令与国立耕耘”。意思再也明白不过:为国又增添了一个丁男,所以一般以生男孩为喜。从点“天灯”,到“添灯(丁)进喜”,可见当时的社会习俗。 不过“天灯”实际是路灯,为今日马路普设路灯的前奏。所以也是民间一种方便夜间行人的公益善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