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对妇女生孩子十分重视,因而民间流传有“男修车前马后,女修产前产后”。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如今,满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满族人家妇女怀孕,全家人都看成是大喜事,所以满族人管怀孕叫“有喜”,说某某妇女有喜了,就是某某妇女怀孕了。做婆婆的和当娘家的,都要向怀孕妇女传授怀孕期间的规矩。 满族人以西为尊,以西为上,所以满族妇女生孩子不能生在西屋,必须到东屋;如果产妇住在西屋,也要在临产前搬到东屋去。 满族人家都供奉“佛朵妈妈”,“佛朵妈妈”也叫“奶妈”。相传,奶妈是满族先人的奶母,对满族人有养育之恩,为了报恩,家家户户都供奉“佛朵妈妈”;除此之外,还有祈祷子孙兴旺的意思。如此传来传去,后世人就把“佛朵妈妈”传为保护婴儿的神仙——“奶奶神”了。什么是“佛朵妈妈”呢?就是一个用布做的小口袋,袋内装五色线,满族人叫“子孙绳”,也叫“锁绳”,意思是把孩子锁住,好养活。 关于“佛朵妈妈”,这里边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万历年间,皇宫里有人夜观天象,见东方出了个真龙子。皇上听说出了真龙天子,那还了得!急忙传圣旨给辽东总兵李成梁,命他火速缉拿。李成梁得到圣旨后,正要发兵缉拿,没想到,发现他的一个叫“小罕子”的小马童,脚掌上生了7个红痦子。那时候认为,一个红痦子便是一颗星星,7个红痦子当然是7颗星星了。脚踏7颗星星,则是真龙天子无疑。李成梁正想把自己的小马童捉拿归案,押送京都交差。不成想,李成梁的爱妾喜兰见小马童小罕子聪明伶俐、十分可爱,于是发了恻隐之心,在半夜里偷偷打开后花园的小角门,让小罕子骑上一匹大青马逃跑了。李成梁得知真情之后,将爱妾喜兰打了个皮开肉绽,而后又把她活活打死,喜兰死时赤身裸体,一丝不挂。小罕子得救之后,在外面招兵买马,积草囤粮,便扯旗造了反。 满族后代为了怀念喜兰妈妈对小罕子的救命之恩,便尊称喜兰为“佛朵妈妈”,每年年终岁首,供奉祭祀。喜兰惨死于万历年间,所以满族人也称“佛朵妈妈”为“万历妈妈”;又因为喜兰死时一丝不挂,赤身裸体,所以祭祀“佛朵妈妈”的时候都在晚间,好让喜兰妈妈能下来享用供品。 “佛朵妈妈”的红色线(俗称子孙绳)上,系一些小弓箭、小篓、小筐、小红布条等等,平时不打开,装在布袋里供着。等妇女生小孩子时,将布袋打开扯出子孙绳,悬挂在屋里。如果生的是男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一个小弓箭、小篓、小筐什么的,意思是男孩长大成人之后,不忘祖上的武功;如果生女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上一条红布条,意思是表示吉祥如意,女孩子长大贤淑、温柔。直到小孩满月之后,才能将子孙绳收起,重新装进布袋里,放回远处供奉起来,让其继续享受人间烟火。 妇女临产时,得先把炕上的被褥卷起来(满族人习惯睡火炕),然后得把铺的炕席卷起来,在土炕上铺层谷草;妇女把孩子在谷草上,所以满族人把孩子出生叫做“落草”,据说这是不忘本的意思。关于这个习俗,满族人有首民谣: 村东头,张大嫂, 上南园,摘豆角。 肚子疼,往家跑, 卷炕席,铺谷草, 一养养个大胖小! 满族妇女生小孩还有两大忌:一忌生人进产房(满族人叫“月房”),满族人认为,小孩降生之后,第一个见到谁,小孩长大了就像谁;二忌其他怀孕的妇女进“月房”,会把产妇的奶给带走,小孩子就没有奶吃了。孕妇如果不知道,误进了月房,恰巧产妇没奶,孕妇要给产妇“还奶”。怎么还呢?得送给产妇一碗鸡汤和其他东西,这样便会把“带走”的奶又“送”回来。管怀孕的妇女叫“重身子”或“双身板”,到哪去,都会把人家冲了,所以不能随便走。 孩子降生的第二天,产妇家要请一位孩子多的,身板好的孩子妈妈来给小孩吃第一口奶,俗称“开奶”。第三天,由接生婆来给婴儿洗澡,俗称“洗三”。洗澡用的水,要用槐枝和艾蒿浸泡。接生婆一边给婴儿洗澡,一边夸奖婴儿,说这孩子如何如何好,说一些好听的、吉祥的话语。洗浴完毕,用削好的葱白打婴儿屁股三下,边打边念叨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洗完之后,接生婆和前来祝贺的老亲少友,要把带来的铜钱、鸡蛋、鲜花、大红枣等东西扔到铜盆里,俗称“添盆”。当天,产妇家要留下贺喜的亲友吃面条,俗称“喜面”,意味孩子长命百岁。 婴儿出生的第7天,叫“上车日”,就是把婴儿抱到悠车里,也叫“摇车”。产妇自己不能抱,要请儿女双全的妇女来把婴儿抱入悠车;“上车日”还要把产妇的娘家父母请来参加。悠车是用薄罗圈成的船形,周围绘制有各种各样的彩色图案,如花卉、鲤鱼等,十分精美;有的还写上些吉祥的话语,像“长命百岁”、“五子登科”等等。悠车底下有横木作为横梁,横梁上面铺上婴儿的小褥子小被,悠车长4尺左右,宽一尺多,两头有铁环,铁环上拴有手指粗的绳子,绳子一头吊在房檩子上或房梁上,离开地面有三、四尺高。悠车里,给婴儿铺的褥子也有讲究,褥子底下要有一个口袋,里边装上糠或麦麸子,不许用棉花,所以叫“睡糠口袋”。小枕头里边要装上粮食,最好是小米。这样有两层意思,一是祝福婴儿大富大贵,从小便“头枕粮仓”,二是“睡扁头”。 给婴儿“睡扁头”的习俗,是满族人所特有的。就是让婴儿枕着装有粮食的枕头睡觉,并叫婴儿仰面朝天躺着,日久天长。把婴儿的后脑勺睡得又平又扁,这是为婴儿特殊安排的,满族人认为后脑勺平扁是一种时尚、美观。同时婴儿的后背也睡得扁平、肩宽,也认为是健美。满族婴儿的头没睡平扁,或者没睡好,睡扁了,会被人耻笑,说这个妈妈不会侍侯孩子。 这种睡扁头的习俗极为普遍,在东北,已经由满族传给汉族,许多汉族人家也给婴儿睡扁头。满族妇女把婴儿抱人悠车之后,为了使婴儿入睡,母亲坐在悠车边,也就是炕沿上,一边用手悠车,一边轻声哼唱《摇篮曲》,也称《悠车曲》,母亲也可以随意即兴编词哼唱。节奏平稳,曲调悠扬,轻松愉快。如果婴儿哭闹不睡觉,母亲还可以编些恐吓孩子的故事,像“狼来了,虎来了,毛猴子跳墙也来了”等等。 婴儿睡悠车,睡得平稳香甜,母亲一边哼小曲悠孩子,一边还可以做些针线活计,像锥鞋底、纳鞋帮儿等。 据说,满族人孩子睡悠车的习俗,是满族先人过渔猎生活形成的,把孩子放在地上睡觉不安全,便挂到树上,逐渐演变成悠车。婴儿睡的悠车,如果是女孩,满族人都是婴儿的姥姥给买,生男孩,则是姥爷给买。 关东民谣有: 关东山,三大怪, 窗户纸,糊在外, 大姑娘,恶心烟袋, 养活孩子吊起来。 此外,满族还有一种习俗,就是为防止婴儿翻身时掉下“糠口袋”,保持婴儿的胳膊和两腿伸直伸平,母亲将婴儿的胳膊肘、膝盖和脚脖子三处,用大红色的布带子缠上,免得长弯曲了。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婴儿生下一个月要“办满月”,也叫“做满月”,娘家妈和其他亲友要送来小衣服和小铃铛等玩具。小玩具要挂在悠车上边,悠起来时当当作响,供婴儿观赏。 一个月之内,婴儿的眼睛不能叫阳光直射,为的是长大打猎时眼睛看得准。亲朋友好给婴儿送来“长命百岁”银锁,意思是祝婴儿长命百岁。这时,婴儿可以抱出悠车,俗称“下悠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