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不仅中原地区民间有丰富生动的舞蹈,就是生活在边远地区的民族,所谓“四裔”,也有丰富多采的舞蹈活动。例如,云南开远出土的春秋战国时的铜鼓上,铸有芦笙舞、干戚舞、矛舞、羽舞等各种舞蹈生活图像。 普天下的俗乐和雅乐,共同组成了灿烂的周朝舞蹈文化。 图12 云南开远舞人纹铜鼓 周代是中国乐舞蓬勃发展的时代。不仅知名的《六代舞》、《六小舞》等,以巩固的地位使用于礼仪,而且在贵族的宴饮游乐之中还流行着具有楚国风格的《激楚》、《结风》,和服饰华美、场面壮观的《万舞》等著名舞蹈。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出土过不少春秋战国时代乐舞文物。如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彩绘舞女漆奁,河南信阳出土的楚漆锦瑟乐舞图,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绘鸳鸯盒上的舞人图等,都生动地展示了当年贵族宴乐中的舞蹈场景。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先王之乐”渐渐失去其魅力与权威。“新乐”以勃勃生气成了人们宣泄情感的艺术,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乐记·魏文侯篇》记载了这样一件有意思的事:魏文侯问子夏说:“我一本正经地观赏古乐,可是提不起精神,唯恐会睡着。但是,一见那种被称作‘郑卫之声’的新乐,却一点也不知疲倦。请问古乐为什么会那样?新乐为何有这样的效果?”魏文侯大惑不解的问题,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乐舞艺术只有与当代人的生活和感情联结在一起,才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丰富多采的俗乐歌舞的生命力正在这里。 生动活泼的民间歌舞,和活跃于贵族生活中的专业伎乐,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盛极一时的“新乐”。在全社会的文化以至于政治生活中,“新乐”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乐舞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周代声势浩大的乐舞锻炼出人数众多的专业乐舞艺人。他们被称作倡优、女乐。有些地方成了知名的歌舞艺人之乡。古书中常常提到“赵女郑姬”。《史记·货殖列传》说:“赵女郑姬,设形容,揳〔xie些〕鸣琴,揄〔yu俞〕长袂,蹑利屣,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厚富也。”是说郑国、赵国的舞女们,为了谋生而打扮得漂漂亮亮,带上乐器,穿上长袖舞服,踏着轻便的鞋子,不远千里奔赴天下各地。中山国也是以歌舞艺人世代相传而出名的。楚国舞蹈更是声名远播。楚王好细腰,楚国舞人舞长袖、扭细腰的舞姿,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有代表性的,影响所及直达汉代。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涌现了一些天下闻名的舞人。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人西施,就是一位训练有素的杰出的舞蹈家。燕昭王宠爱的两个女子——旋娟和提嫫,也是杰出的舞蹈家。她们善于表演《萦尘》、《集羽》、《旋杯》等名舞,在铺着四五寸厚的香屑的席上舞蹈,竟留不下足迹,可见其体态之轻盈。正是这些舞蹈艺术家,把表演性舞蹈提高到新的水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