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平沙落雁》,从产自千年之前的唐代古琴中缓缓流出。昨天下午,广陵琴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古琴家马维衡,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内,用自己高超的技艺,在价值上亿元的唐代古琴的陪伴下,免费为市民们带来了《历代名琴赏析》讲座。 唐代古琴千年之后还能再展当初的音色吗?随着古曲《忆故人》和《平沙落雁》的奏响,美妙的旋律让现场观众陶醉不已。 “一张古琴,正常情况下的制作周期在一年左右,从木头到上弦结束,要‘上手’400多次。”马维衡介绍道:“一个好的斫琴师,他必须精通音律,在弹琴技艺上有较高的修养,还要有相当的木工经验,最后,还要是一名高超的漆艺艺术家。” 斫琴,有点像做一件扬州漆器,同样要做灰胎,鹿角灰与生漆调和成“泥子”,然后遍布琴体周身,晾干打磨,如此过程将重复40多遍,直至琴身最为细腻。 制琴为何称之为“斫琴”?马维衡说,字典里解释“斫”有“刀斧砍削”之意。《庄子·天道》里有“老斫轮”的说法,“年逾七旬方为斫轮老手”,意指有丰富老到经验的人。 轻抚着手中的唐代古琴,马维衡说,在三峡博物馆馆藏的45张古琴图录中,“襄”琴排名第一。马维衡说,琴人的名字写在琴声中,但古琴的名字一般刻在琴底板的项部。“襄”用篆文刻成,而且是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九叠篆体,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就像一个方形官印,深盖琴上。 琴铭记载了此琴先后有两任知名主人“莆阳蔡氏”和“子京”。“莆阳蔡氏”即北宋大书法家蔡襄(1012~1067年);“子京”即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1525~1590年),同时也是著名的书画家。 马维衡说,古琴名襄,可能来源于孔子琴师襄这个典故,近现代仍有学生把老师名字用来命名自己的琴;还有一种可能,这张琴曾经是蔡襄的,所以刻了一个“襄”。 为了让听众们更好地领略古琴风采,马维衡亲手奏响了唐代古琴,轻音缭绕,拉近了古琴与听众的距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