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音乐,从制琴、记谱、演奏、内涵、意念,都自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自有一套审美观。古琴自古就是是文人乐器,特点是音色轻微纤细,淡雅清远,只宜自娱修身,或三五知交,促膝谈心,以琴会友。本质上不宜用于公开演奏,加上音量纤细,在较大的空间演奏必须加上扩音,然扩音稍大,又会失去琴音的特性。这可说是推广古琴时不能不去面对,而又不得不作出的妥协。 古琴的审美观承传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经过长年累积而成,然而这套审美观和其承载的价值观,显然与今日备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主流文化)绝然不同。近今于世,古琴音乐难免失去一些风采,但古琴音乐具有难以取代的文化价值,近世更因古琴新的发展,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让人感到古琴出现了新的生命。 古琴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维系社会功能而备受重视的年代已过去,但古琴乐器的形制、性能、演奏技法、形式、制琴技术,仍不断有所改变。而古琴用于修身,提升自我品格道德的本质,至今依然。改变最大的则是古琴的学习进入音乐学院的教育体制,“琴人”变成“古琴演奏家”,古琴变得“专业化”,在修身自娱的本质外,多了参与音乐世界、发挥作为乐器工具功能性的作用。 就作为乐器而论,古琴音域超过四个八度,在中国乐器中极少见外。韵味深邃的音色,丰富多变的精妙泛音,更是乐器世界中独一无二者。近年不少的研究更认为古琴音乐这种独特性格,除作修身,自我提升外,且有稳定情绪,甚至减轻某些疾病病情的治疗功能。 过往古琴既是修身自娱之器,历代琴人推广古琴的意欲也就不强,主动性偏低;幸而近代琴人这种心态开始转变,音乐学院出现古琴专业是一突破,2003年11月联合国通过古琴为人类非物质遗产后,将古琴音乐作为通识的推广活动亦不断增多。著名的古琴演奏家李凤云透露,近几年来,一些著名的琴人在一些大城市举行了多场古琴示范讲座。每次都人头涌动,在可容人数多达二千余的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同样座无虚席,而且全场极为安静。看来新一代对古琴的兴趣不减,让人对古琴的前途充满希望。 古琴演奏很能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个性和生命中的最为原真的东西,在现代快节奏生活的时代,能让我们从这淡雅的琴音中得到宁静与和平。所以推广古琴对当今繁嚣且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都市人来说,确是深具现实意义的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