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佛(1896.9.23--1962.1.15), 浙江余姚人。现代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家、画家。1916年毕业于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留校教图案课。1918年赴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学习,是第一个到日本学工艺的美术的留学生,曾创办尚美图案馆。先后在上海艺术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授、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等。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材》,出版《陈之佛画集》《艺术人体解剖学》等。 陈之佛作画非常严谨,一生仅完成了500余幅工笔花鸟创作,以淡泊名利的心志终其一生。生前他常常和家人说,杰出艺术家的画作乃是国家的文化财产,捐献给政府方能久长妥存。直到两岸开放探亲,90高龄的陈之佛夫人亲自主持,与子女们共同筹划陈之佛未了的遗愿,将90幅遗作正式捐赠给国家。 强调工笔花鸟画的主观性表现 陈之佛认为主观表现性在绘画观念中占据关键的地位,绘画不是单纯地描摹自然,而应该有丰富的表现内容: 写生之道,贵求形似,然不解笔墨,徒求形似,则非画矣。(《学画随笔》) 一切艺术品,即是艺术家的精神借事物外象具体的表现其美的感动。这里实在蕴藏着作者丰富的感情,不仅是事物外象的再现。(《艺术品鉴赏的态度》) 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感情真挚、感觉敏锐、观察深刻、想象丰富的人,中国画家亦是如此,而且在一定范围内说,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绘画往往描写其幻想……中国绘画在表现上有时虽然也有不近人情的地方,却反多清新的意味……很可宝贵……因为艺术的创造,究竟是我们人类的心灵的微妙的活动。(《略论近世西洋画论与中国美术思想的共通点》) 从以上观点出发,陈之佛认为工笔花鸟画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个性美,只有把来自画家内心深处的感受、体验表现出来,把凝结在画家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绘画的最高境界才得以昭显。 注重现实景物的观察和写生 陈之佛认为写生是观察、师法造化,是工笔画创作的必经途径,他不止一次地强调写生的重要性。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就特别热衷于素描的学习,注重绘画造型 的训练,天长日久,终于形成了精湛的写实能力,从而在创作中避免了历代文人因造型能力不足而使绘画有所缺憾的弊病。他的花鸟画造型生动简洁,形态逼真,显 然与他深厚的写生能力有重大关系,李寅恭曾题诗道:“叮咛童稚休惊扰,免使翱翔过别枝”,对他花鸟写生能力给予高度认同。 陈之佛还提出了“观、写、摹、读”学习、创作循序渐进法: 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要学好工笔花鸟画,必须有一个学习方法和步骤,就觉得观、写、摹、读是学习中不可偏废的课题。观是主要要求深入生活,观察自 然,欣赏优秀作品;写是写生,练习技巧,掌握形象,搜集素材;摹是临摹,研究古今名作的精神理法,吸取其优点,作为自己创作的借鉴;读是研读文艺作品、技 法理论、古人画论。 郭沫若、宗白华等人对他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天寒群鸟不呻喧,暂倩梅花伴睡眠。自有惊雷笼宇内,谁从渊默见机先?(郭沫若题《梅花宿鸟》) 陈之佛运用图案意趣构造画境,笔意沉着,色调古艳……能于承继传统中出以创新,使古人精神开新局面,而现代意境得以寄托。(宗白华语) 陈之佛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中国近、现代以来工笔花鸟画的重镇,他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融汇东、西方的优秀文化,革新中国传统绘画, 别出生面,将中国工笔花鸟画推进到现代阶段。陈之佛始终站在现代文化观念的基础上学习、领略、体会、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吸收其他 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性地消化吸收其精华,把东方和西方的文化观念结合起来,把中国画种和其他画种的结合起来,突破了古与今、中与外文化之间的限制,为中 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通道,在世界文化的整体观念中凸显中国画的特殊内涵,他的绘画思想以及创作所获得的重大成就,至今仍有其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