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一直是伴随着汉字的发展而发展的,到了汉魏时期才走向艺术的自觉。也就是说,书法一直是以实用为主的,汉魏以后才自觉地实现了向艺术层面的转变,从实用的书写走向了艺术的表现。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以线条美为书法的本质,对结构美的研究似乎较为冷漠,直到唐初欧阳询的出现,对汉字结构的研究和书法空间的构筑表现才被重视。 欧阳询(557—641),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曾任隋太常博士、太子率更令,因而又称“欧阳率更”。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楷书四大家”。他虽是初唐书法家,但实际上他大半生是在陈隋两朝度过的。入唐后,名位日高,为弘文馆大学士,奉敕主编类书,是名重当时的书法大家。 欧阳询的书法从晋、北魏走来,吸收了“二王”书法的秀逸雅致和魏碑险绝健劲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笔力险劲、骨气劲峭、法度谨严、结构独异的书风。欧阳询的《九成宫》、《化度寺》、《温彦博碑》等被称为唐代楷书的典范。在结构空间的表现上是无懈可击的,也是唐代其他书法家难以比拟的。欧阳询的《结构三十六法》是他对书法空间意识的研究成果,概括了楷书布势的基本规律。该法从书写前的精神准备、执笔方法、书写意境到结构原则与墨色的掌握,从肥瘦刚柔的控制、总体布局的原则到各种结构的要领等入手,简练而又全面地概括了作书的道理。“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覆盖”……不同结构的组合、移位、变形,相同字的变化,异体字的写法等诸多问题,阐释得简明而清晰。欧阳询的楷书结构规律对书法空间构筑的贡献,一直被后世所重视。 陈振濂先生这样评说欧阳询:“他的成功似乎向后人揭示出一种奇怪的风格范型:一方面,他是以整齐与正规的缰绳去套住北碑那脱缰野马似的纵横恣肆,这看起来有点像李斯秦篆对诡怪陆离的金文大篆的改造,似乎为书法家们所不取;另一方面,他在规整的结构基调上酌取北碑的线条风格,从而体现出与魏碑相近的险劲气息,这一点又颇使书法家们心醉神驰。他的存在标志着楷书在书法史上取得了真正的无上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