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人类从发现并利用茶开始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自茶产生之日,茶就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茶,可雅可俗,兼容并蓄的品性,透射出了强大的亲和力,使得她以自然物升华为文化物。古今文人雅士大都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茶适应了文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理想追求。晋代张载是这样盛赞茶的品性,“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茶也是文人雅士宣泄心中沉郁,浇开胸中块垒,甚至激发文思,助诗兴,浮想联翩所不可或缺的饮品。难怪诗人白居易每次睡梦初醒时,必饮茶一盅,竟有“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之感。 几千年来,茶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茶也是一面镜子,折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 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约在公元前的2730-2697年,即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茶叶为神农氏所发现和作药用。饮茶之风兴于周朝,嗣后传播开来,并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记载。到了东西两晋,茶事更为兴盛。南北朝以后,朝廷贵族设宴皆摆设茗饮。 饮茶之风在唐朝全面盛行。一代茶圣陆羽,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他涉足百家经典,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致力于茶研究。为此,他爬山涉水,翻山越岭,辗转于江南,考察名茶胜水。于唐至德乾元年间,写成了《茶经》。该书为历代文人雅士所称颂,被誉为茶的百科全书,成为茶文化的经典之作,是茶文化的精华。陆羽对茶的起源、种植、性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方法、茶具用水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及所作的详尽记述,无不精美新奇,令人叫绝,叹为观止。陆羽毕生的心血用于研究与弘扬茶文化,造福了人类,带来了茶文化研究的勃兴。 饮茶在宋朝极为盛行,而且逐步引入文人雅事,与琴棋书画结合,同诗词歌赋相融,使茶文化日臻完善,茶事更富情趣。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福建廖刚在所著《世采堂诗集》中有一首《诗韵卢骏给事试茶》曰:“春容未动柳梢头,宠赐初惊远自瓯;蟹眼翻云连色起,兔毫抉雪滞香浮。出尘香味端难品,无渣肝肠可耐搜;青锁夜长应不寐,珊瑚重见万金钩。”诗人不仅描绘了饮叶入水后如“蟹眼翻云,兔毫抉雪”,同时也把大叶茶的色、香、味描写的活灵活现。 明清时代,人们对茶文化有更深入的研究。清代乾隆皇帝是一位好茶的帝主,他六下江南,四次幸临西湖龙井茶区,留下了许多茶诗。年近八旬的乾隆拟退位时,近臣劝谏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笑答:“君不可一日无茶。” 现代人对茶更是情有独钟,如作家老舍。老舍出身于平民,在大杂院里度过了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使他从小就熟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欢流传于市井和茶馆的曲艺和戏剧。每当他路过茶馆,总要瞧一眼或稍作驻足。后来有了条件,就经常独自或和朋友前往茶馆,并构思成了他的成名之作《茶馆》。老舍的《茶馆》是新中国话剧舞台上的经典之作,反映了清末至民初50年间茶馆的变迁,针砭时弊,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中华茶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其根本原因在于茶文化丰富的内涵。其内涵主要包括茶艺和茶道两个方面。茶艺是对茶叶色、香味、品饮技艺的研究鉴别,对冲泡、品尝等技艺的探究,对茶具的鉴赏。茶道是指人们通过对饮茶而产生的精神体验和思想升华,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茶道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复合体,它巧妙地吸收融合了“儒、道、佛”等各种精神因素,使不同阶段的茶文化呈现各自不同的追求和标志性特质。它一般包括饮茶艺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学术文献、茶具艺术、语言文字和名人茶事等。茶与特定社会制度相结合的呈现和表征,也较多地表现为茶道,如风土人情、茶礼仪式、社交娱乐、神话传说、民族茶事、茶政茶法等等。茶艺和茶道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只有讲究茶艺和茶道,才能在品茶中得到充分的享受。 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跨越国界,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普天同饮的茶来自东方,吸收当地习俗文化,从而形成世界各地特有的茶文化。中华茶文化传播海内外。中华茶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靓丽的明珠,出版、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出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