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走向更加文明的深圳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说到深圳,一般会给人以什么印象呢?很多人都会想到深圳是一个高楼林立、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城市,是一个生活节奏很快、竞争很激烈的城市;是一个建市历史很短、缺少文化积淀的城市。 
    其实,这只是对深圳看法的一种表面印象。真正的深圳,那个每天伴随着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伴随着市民买菜做饭上班下班的惯常生活的深圳,其实更是一个热爱学习,喜欢读书,充盈着浓浓书香的城市;是一个高雅音乐倍受追捧、钢琴声不绝于耳的城市;是一个追求秩序、讲究法律、市民素质文明的城市;是一个关爱别人,愿意奉献,充满爱心的城市。 
    只有林立的高楼大厦而缺少文化内涵的城市,不管它的外表多么华丽和绚烂,都不会让人产生那种深深的眷恋;就好象一个肌肉发达而缺少灵魂和情趣的人一样,乍一看很耀眼,深一看总觉得缺少一点魅力。
    令人可喜的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一道成长、走过了30年历程的深圳,不仅创造了全国一流的经济建设成就,同时她还以创新的精神创造了一流的城市文明建设成果。深圳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的确正在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有魅力。
    一座城市没有文化就像没有灵魂
    深圳建市3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我们应当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特区和城市?30年来,尽管市领导已经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对这个问题作出的回答却始终没有变:城市光有高楼大厦不行,老百姓光口袋里富了还不行,还要有灵魂,还要富脑袋,要有文化内涵,要有高素质的城市市民。深圳,在创造出一流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创造出一流的精神文明成果,才能无愧于特区的使命。
    没有多少城市历史的深圳,文化的确是它的短板。很多人都认为深圳是一座文化沙漠。给人一种暴发户的印象,即那种很快富起来却没有多少文化品位的人。
    但深圳决意要改变这种印象。早在深圳特区初创时期,深圳百废待兴,到处都在盖房子,修马路,到处都缺钱。但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人还是咬紧牙关,发出了“就是勒紧裤带、砸锅卖铁也要把文化设施搞上去”的誓言,拨出一大笔钱来修建了当时全国最气派的深圳大剧院、深圳博物馆、深圳图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在全国领了风气之先。这批文化设施到今天还让深圳人受益无穷。
    早在1985年,从北京国务院走马上任担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灏,就一再对深圳的干部强调指出:“特区建设,要求既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这位“京官”出身又热心文化艺术的市委书记,不止一次鼓动北京的一些著名画家来深圳工作或到深圳来办画展;
    1993年担任深圳市委书记的厉有为,在下功夫研究现代城市管理艺术的同时,对培育深圳的高雅文化艺术也倾注了极大心血。他多次强调:“深圳要扶持和发展高雅文化。”如今成为深圳文化休闲重要场所之一的关山月美术馆,就是在他的关心下兴建的。
    1999年担任深圳市委书记的黄丽满,在她的倡导下,深圳办起了在全国影响很大的文博会,今天看来,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富有远见的主意和决策。文博会的创办,使深圳有了一个展示自己文化成果的广阔舞台,有了一个深圳和世界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正是在黄丽满主政深圳时期,深圳提出了文化立市和建设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深圳的城市文明建设,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008年初上任的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在深圳面临诸多发展矛盾的关键时刻,仍然将建设深圳的文化和提升深圳的城市文化品位放在突出位置。他在一次参观深圳的大鹏所城博物馆和欣赏了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鹏山歌》的表演后表示,深圳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要把探索城市文明模式作为文明创建工作的新使命。他说:“深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风格独特,艺术性强,积淀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艺术内涵,要认真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深圳的文化品位和城市的文明程度。”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荐又一荐领导人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一棒接一棒地将重视文化建设的传统传承下去,才使得深圳在短短30年间,从一片荒芜的文化沙漠变成了一片葱绿的文化绿洲。而今天已经响遍海内外的文博会,就是深圳30年来始终不渝聚精会神提升文化建设软实力而结下的一颗硕果。
    满城尽是书墨香
    深圳人善于创新。这一点,在城市的文明建设上表现得也很突出。孜孜不倦地探索城市文明建设的新载体、新思路、新手段、新方法,始终贯穿在深圳30年的建市历史中。
    经过多年的总结提炼,深圳将其建设城市文明的目标、思路概括为这样一段话: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开放包容、鼓励创新,追求和谐、崇尚法治,努力形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世界文明精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城市文明模式。
    深圳建设城市文明的创新,尤其突出地表现在营造深圳浓郁的读书氛围上。外地人很难想象深圳会是一座充满书香的城市。但深圳已经连续18年人均购书全国第一,却是不争的事实;深圳在全国最先办起了读书月,而且越办越红火,越办人气越旺,也是不争的事实。深圳人喜欢读书,谈书、买书,品书、藏书,赠书、换书……举凡与书有关的活动,深圳人都可以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让人看了既眼红,又羡慕。
    深圳人坚信:“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改变命运,读书能增长素质,读书能提高品位。许多爱读书的深圳人,给人一看上去就觉得自信、从容,有书卷气。“读书为我打开了一个世界,读书让我改变了命运,读书让我的生命溢出知识的芳香。”你也许想不到,这样美丽而充满哲理的句子,是出自深圳蛇口的一位打工青年在一次“青工成才报告”演讲中的一段话。
    深圳高楼林立,素有建筑博物馆之称,但深圳最美的建筑是位于新中心区的图书馆、音乐厅和中心书城。1996年,第七届全国书市在深圳举办,那时的深圳书城,以一万多平方米的经营面积,雄踞全国书店的第一名。2006年11月6日,当首次举办的全国读书文化研讨会在深圳召开时,一个经营面积4万多平方米,据说是亚洲第一、全球单层面积最大的深圳中心书城也同时开张。当许多见多识广的文化专家和学者们进入到这座书的殿堂和海洋里面时,也一个个赞叹不已、叹为观止。
    许多外地人来到深圳,都觉得深圳很美,高楼很高,马路很宽,草地很绿,花儿很艳。但我觉得,读书,才是深圳最美丽的一道风景。这座城市处处充盈着的书香,才是最让人陶醉、最让人动心的美景。
    深圳人为什么爱读书?除了深圳的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不读书不进步就难以适应变化太快的外部压力这一现实因素外,深圳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城市读书氛围也是功莫大焉。
    每年拿出一个月来开展全城上百万人参与的读书活动,可能是深圳的一大发明。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活动之多,可能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
    深圳读书月业已举办了八届。深圳为何要举办读书月?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尹昌龙对此作出的解释是:读书对建设学习型社会,对提高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至关重要。读书是市民最经常性的文化行为,它可以影响市民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读书月活动也是保障市民文化权益的积极兑现。他还说,深圳读书月的深远意义还在于,深圳这座城市不仅仅要因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获得地位,更应当因爱读书而受到人们尊重。
    自2000年起,每当进入金秋11月,深圳整座城市便为书而狂。深圳人几乎都沉醉在了书的海洋里。一年一度的深圳读书月已经成为这座城市里的一场有关文化的豪门盛宴。
    读书月并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读书活动。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是低估了深圳人的策划能力。每个读书月,都是一场以读书为媒介的包含了多达数百项文化活动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盛大文化节日。深圳读书月举办的这些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活动,是活动着的、立体的书。它除了有传统的读书、评书、讲书、著书、赠书、征文等外,还有在中国尚不普及的图书漂流,以及与书相关的像摄影、设计、书法、绘画、戏剧、朗诵、展览、研讨、调查、讲座等让人眼花缭乱的多种形式。几乎每一个深圳市民,不管你是博士教授还是打工阶层,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读书活动。
    一年一度的读书月,让深圳人沐浴在书香里,沉浸在阅读中,它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城市的风气和品格。许多人这样赞叹:“我们幸运地生活在一个爱读书的城市。”还有人如此称道:“读书月是深圳一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打造没有围墙的一流大学
    只有30年历史的深圳,要建设文化强市,大学不多尤其是缺少一流大学是它的一处硬伤。拥有1200人口的深圳只有一所深圳大学。但善于创新的深圳人,在短短几年间,却打造了一所没有围墙的一流大学。
    2005年6月,深圳创办了一个“市民文化大讲堂”。这个市民文化大讲堂,就被许多热心市民称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以“鉴赏•品位”为主题的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自2005年6月在深圳开讲,三年多来共举办了200多场以文学、艺术、人生、历史、社科等市民普遍关注的知识性和鉴赏性话题为主,老百姓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讲座。由于讲座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市民参与的热情持续高涨,现场听众累计达10多万人,连不少东莞、广州、香港甚至新加坡的听众都慕名专程前来聆听讲课,尽情享受由国内“名家名嘴”们提供的难得的精神文化大餐。
    市民文化大讲堂请来讲课的专家学者都是国内的一流名人。国内但凡有点名气的专家学者几乎囊括已尽,都被请到了文化大讲堂开讲。如余秋雨、易中天、金庸、饶宗颐、莫言、白先勇、郑小瑛、资华筠、葛剑雄、汤一介、梁文道、苏童、周国平、蒋巍等,都成了大讲堂的主讲嘉宾……一个又一个大名鼎鼎的国内学者名流在这个大讲堂轮流登坛论道,让求知若渴的深圳市民享受了一道道丰富的精神盛宴。
    大讲堂开讲后,深圳不少市民成了大讲堂的“铁杆粉丝”。曾经创作了《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众多脍炙人口歌曲的著名词作家蒋开儒,既是大讲堂的主讲嘉宾,又是大讲堂的热心听众。他风趣地说:“走进大讲堂,就享受了博士生待遇。”的确如此,因为大讲堂请的主讲嘉宾,许多都是名牌大学的博导,是国内一流的学者。有些著名大学教授的讲课,连原属大学的学生一年下来也难得听到一次。
    一些以前很少来深圳的学者,一直还以为深圳是“文化沙漠”。到深圳大讲堂开讲后,印象立即发生了变化。著名作家哲夫说:“我要为深圳的文化‘平反’。深圳能举办这样的大讲堂,就说明深圳不是文化沙漠。深圳是个非常有内涵的文化城市。”
    “两城一都”谱华章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2003年,深圳提出了“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目标。文化如何立市?深圳提出了一个打造“两城一都”的计划,即将深圳建设成为“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和“设计之都”。“两城一都”,就是深圳文化立市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钢琴教育,一直是深圳文化的一个品牌。2000年,来自深圳艺校的18岁的李云迪和20岁的陈萨在肖邦钢琴国际大赛上分别夺得第一名和第四名,一时名震海内外,成了深圳人的一个骄傲和品牌。之后,深圳又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钢琴人才,频频在国际钢琴大赛上夺冠。2002年,深圳艺校的左章荣获乌克兰克莱涅夫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张昊辰获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据了解,国内尚无其他院校在国际上有一年获得两项第一名的纪录。据不完全统计,仅2006年,深圳就获得10多项国际、国内钢琴大赛奖。
    在深圳,除了涌现了一批像李云迪、陈萨和张昊辰这样的少年天才钢琴明星外,更突出的是钢琴在深圳家庭的普及率。钢琴艺术的发展在深圳有着特别雄厚的群众基础。据业内人士透露,深圳已有各类琴行120多家;仅福田区的家庭钢琴拥用量便超过2万台,整个深圳市的钢琴拥有量不少于10万台,特别在蛇口,钢琴学习更是蔚然成风。
    正因为具有了上述基础,2004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发挥钢琴教育与钢琴普及的优势,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一座“钢琴之城”。
    深圳建设“钢琴之城”的初步构想是:借鉴被誉为“钢琴城”的日本滨松市的经验,在深圳建立钢琴厂,引进国际著名钢琴品牌企业来深生产,弥补深圳市钢琴工业的不足;建立民办公助的钢琴学院,提高办学层次,把深圳的钢琴教育专业做大做强;健全钢琴学会,大力引进和扶持钢琴人才;加大对钢琴普及教育的扶持力度,在现有基础上,让各区文化馆大力开展钢琴普及教育;筹备国际钢琴比赛事宜;将钢琴演奏、学术交流纳入市里的文化节庆活动等。
    设计艺术也是深圳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大优势,在深圳建立“设计之都”具有更加广泛的基础。近10年来,深圳的设计行业在全国乃至亚洲已具有领先和引导优势,可以说,深圳已经成为亚洲设计的重镇以及中国现代设计的核心城市。
    目前,深圳已聚集了2万多名设计从业人员,深圳设计师的作品服务了遍及全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和文化机构,从为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世界建筑师大会”申办标志(龙兆曙设计)、“2008北京申奥”标志(陈绍华设计),到竖立在纽约时代广场的三九集团标志(王粤飞设计);从中国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深圳发展银行行徽到畅销世界的康佳与创维电视品牌,以及万科集团、海尔集团、红塔集团、五粮液集团、华为技术、中兴通讯等数不胜数的众多企业与品牌形象,深圳设计为中国特别是深圳经济建设与企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近10年来,深圳的设计师几乎获得过世界所有的顶级设计赛事和国际展览的奖项。在全球最权威的设计师组织——国际设计联盟(AGI)中,中国内地共有4位会员,深圳便占了2位——王粤飞与陈绍华。此外,深圳的设计师们积极推动深圳与国际间的设计交流,先后成功举办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平面设计在中国展”、“2003深圳设计展”等。设计评论者黄治成曾经说过:“深圳已成为中国现代设计的一面旗帜,成为新生代设计师心中的巴黎蒙玛特区。”
    深圳将设计艺术作为引导深圳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流产业的努力,也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赏和认可。2008年12月,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为“设计之都”。
    让每一个人都能从图书馆借到书,让每一个人坐在家里都能借到图书馆的书,让每一个人都能借到全市每一个图书馆的书。五年前,深圳提出要打造“图书馆之城”时,就给深圳市民描绘了这样一幅美好蓝图。五年后,随着深圳规模最大的中心图书馆的落成和使用,随着全市有30台自助借书机投放在深圳的各个大型社区和公共场所,深圳人的这个“图书馆之梦”已经实现。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很早就提出,要大力发展公共图书馆网络,把建设资源丰富、服务便捷的“图书馆之城”作为深圳的特色文化来加以规划和实施。经过认真调研和反复论证,2003年,深圳市正式启动了“图书馆之城”建设,并出台了《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3-2005)三年实施方案》。
    深圳的“图书馆之城”不仅是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数字概念,更是一种服务与阅读的概念。《三年实施方案》提出:至2005年底,深圳实现每15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实现常住人口人均2册、户籍人口人均6册的图书藏量指标;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书目数据统一检索,初步实行图书借还“一卡通”。使深圳市图书馆整体水平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大城市位居前列,主要指标接近发达国家同等城市水平。今天,深圳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
    深圳中心图书馆是一座集大众化、数字化及研究性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投资7.7亿元,总建筑面积49589平方米,实行全开架、智能化、网络化设计。该馆既可以作为市民终身教育的知识殿堂,也可以为深圳的政府决策、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学术研究等活动提供一个高层次的知识支撑和信息服务平台,同时这里也是全市图书馆的网络中心。
    据统计,深圳市目前拥有各级公共图书馆600多个,图书资源800多万册,6个区图书馆中有5个被评为国家地、市级一级图书馆,常住人口人均藏书已超过1.6册,户籍人口人均藏书6册。与此同时,“一卡通”服务实现了在全市七大图书馆之间“通借通还”的目标。
    可以想见,沐浴在“两城一都”温馨文化氛围中的深圳市民,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其日常的文化生活会多么丰富多彩,美不胜收。难怪许多来深圳求职的大学生,一走进这座年轻的城市,就会为她的青春气息和文化魅力而深深地倾倒。
    仓廪实而知礼节
    一座城市正如一个人一样,初接触时看到的仅是他的外表,如漂亮不漂亮?穿戴打扮得体不得体?接触深了,就要看他的性格、内涵、道德等品质方面更深层次的东西了。而且后者给人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更有魅力。
    一座城市也是如此。如果说绿化是城市的外衣,建筑是城市的脊梁,环境是城市的容貌,那么市民素质则是城市的灵魂,体现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
    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都清醒地认识到:一座城市光有繁荣的物质还不能算是现代化城市,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厚的城市人文精神和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较高道德水准的市民。
    为此,深圳作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深圳市把公民道德建设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了贯彻落实《纲要》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行《深圳市民行为道德规范》。整个规范由基本准则、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5个部分组成,共24条1600余字,条目4字一句,易诵好记。深圳市还把《规范》在报刊、广电媒体以及公益广告中广为宣传,通过印发宣传手册,让《规范》走进社区、走进大、中、小学生的课堂,使之很快成为深圳市民行为道德规范的指南。深圳市委、市政府还组织创作了《公民道德歌》,在市民中广为传唱。为更好地开展公民道德宣传工作,深圳市已将每年的3月5日定为“深圳市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日”。
    在如何对市民进行公民道德建设上,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都认为:道德建设必须培育新观念、寻找新载体,探索新途径,才能将公民道德观润物无声地渗透到市民的头脑中。其中“三大载体”的提出就是深圳在这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
    一是以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有“荣辱观”的市民。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重要讲话发表后,市委、市政府在抓好宣传、学习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组织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上。在全社会,深圳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与“升国旗、唱国歌”、“热爱祖国、建设深圳”、“共铸诚信、共创文明”等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市民群众做好本职工作报效国家,以文明言行为深圳文明城市增添光彩。
    二是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大力培养“诚信市民”。深圳市近年来相继出台和实施了《深圳市个人信用诚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深圳市企业信用诚信和评估管理办法》、《企业信用等级管理暂行办法》。它们从不同角度,对个人、企业的诚信状况实施动态监管,逐步建立起奖励守信、惩罚失信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是以抓好典型宣传为载体,大力培育“爱心市民”。深圳在30年的城市历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人物。2006年,深圳义工的杰出代表“爱心大使”丛飞因病去世后,深圳以宣传丛飞事迹、学习丛飞精神为契机,在引导广大市民寄托哀思的同时,激发广大市民学丛飞,献爱心,让丛飞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目前,深圳市已经建立了设施比较齐全、产品比较丰富、服务质量较高、机制比较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了市民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创造以及文化成果受到保护的权利。
    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等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全面免费开放服务,提升了公共文化福利。进馆人数由2006年177.65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311.31万人次,深圳市民特别是外来工成了参观主力。
    仓廪实而知礼节。深圳在30年的飞速发展中,从发展经济、建高楼、修马路、搞绿化开始,逐步转向凝聚城市的人文精神,丰富城市的精神内涵,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义工队伍不断壮大,无偿献血蔚然成风,读书风尚浓郁袭人,绿色行动高潮迭起......
    有学者认为,深圳市提出的文化素质工程以人为本,抓住了创建文明城市最根本的因素,它让深圳的每个人都能成为文明的发起者、建设者、享受者,用自己的行为成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它们是成功的。
    深圳城市文明建设的启示
    城市文明标志着一座城市发展所达到的和谐、文明的状态。作为新兴城市的深圳,其历史虽然仅有短短30年,但善于创新的深圳人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相结合,催生了一种新型的文明模式。这种文明模式鲜明地代表了自己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深圳城市文明的建设和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什么呢?它能够给我们以哪些启示呢?
    深圳的城市文明发展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坚实的物质文明作基石,就不可能建造出美轮美奂的城市文明大厦来。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现代化的城市文明大厦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城市文明建设既要有自身的特色,又要注意吸收当代最先进的世界文明成果。封闭不能建设好城市文明,只有敞开胸怀,海纳百川,城市文明的大厦才能做到厚实和丰盈。所以,它也必定与世界先进的城市文明是对接的。事实上,深圳的城市文明也是借鉴了世界各个先进城市文明并结合深圳自身实际创造出来并形成了自身特色的。
    城市文明建设,也要发扬敢干敢闯敢于创新的精神,要走出自己的新路来。深圳进行的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靠的就是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敢干,敢闯,敢于创新。深圳通过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整体文明模式的推进和全面发展,使自己的城市文明建设做到了中西杂处,兼收并蓄,古今结合,各方面人士都能接受。实践证明,它们是成功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