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文化云南——大理古城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大理古城简介: 
    大理古城简称榆城,位居风光亮丽的苍山脚下,距大理市下关13公里。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雄伟,风光优美。大理城的规模壮阔,方围12里,原城墙高7.5米,厚6米,东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门,上有城楼。如果说,自治州首府下关给人以繁盛、喧闹的印象,那么大理古城则是古朴而幽静。 城中有一贯穿南北的大街,街边有各种专卖大理石制品、扎染、草编等名特产品的店铺和风味十足的白族饮食店。 城内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到处可见古朴雅的白族传统民居,这里居民不论贫富,都有在庭院内养花种草的习惯。大理古城也就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之说。 大理古城距下关很近,乘公共汽车十多分钟即可到达,城内各汽车站和主要宾馆前都有车前往。也可由下关乘小马车前往,不过千万要在上车前谈好价钱。 到大理古城旅游,如要留宿,城内有许多按照白族传统民居建造的旅馆可供选择,价格不算贵。
    风花雪月
    在大理当地,白族人民有一首世世代代传诵的谜语诗,诗曰:
    虫入凤窝不见鸟(风),七人头上长青草(花);
    细雨下在横山上(雪),半个朋友不见了(月)。
    这首诗谜的谜底就是大理最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下关风
    每年春、冬是下关的风季,一年之中,平均有35天以上的大风,最大风速达10级,下关因此而赢得了“风城”的雅号。
    下关风的形成是因为苍山十九峰太高,挡住了东西两面的空气对流,而苍山斜阳峰和哀牢山脉的者摩山之间的下关天生桥峡谷便成了下关空气对流的出口,所以下关的风特别大。下关风还有一种奇异的自然景象:如人朝北走,风自南面吹来,风揭行人头上的帽子,自应落于身前,谁知是落在身后;如人向南走,风迎面吹来,揭行人头上的帽子,理应落在身后,反而落在面前。
    上关花
    上关位于大理苍山云弄峰之麓,是自唐代以来形成的拱卫大理的要塞。在关外花树村有棵名“十里香”的花树,传说为仙人吕洞宾所种,花大如莲,每年开12瓣,闰年开13瓣,花色黄白相间,美丽诱人。据《大理府志》记载和民间传说,上关的和山花(十里奇香树)系优昙一类花卉,花状如牡丹,大若拳头,色白而微黄,果壳黑而坚硬,可作朝珠故又称“朝珠花”。据记载此花在元朝至正年间尚存。
    白族人民养花爱花已成习惯。现在的“上关花”是木莲花,此花在大理境内到处都可以见到。
    苍山雪
    因苍山海拔高,山顶气温低的缘故,积雪较厚,长年不化,即使到了夏季也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灿烂炫目。
    观赏苍山雪,要在一定的位置、较远的距离,才可以全面看到这一壮观奇景,到了近处,又为群山所挡,只能看到片段的雪景。
    洱海月
    洱海的水,透明度较高,湖面碧波荡漾,每当风和日丽的夜晚, 行近洱海之滨,仰望天空,玉镜高悬,俯视海面,万顷银涛,一轮明月在海中随波飘荡。
    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晚上,居住在大理洱海边的白族人家都要将木船划到洱海中,欣赏相映在海中的金月亮,天光、云彩、月亮和海水相映在一起,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三道茶——喝不透过往意境
    在大理,三道茶本来是白族喜筵上招待贵客的风俗,现在多作为民俗表演了。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第二道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
    三道茶冲泡程序说来繁复,一般不过是三杯茶汤一一敬过罢了。所谓一苦、二甜、三回味,喝过一番,却无论如何感觉不到原有的意境了,未免多少让人有些失望。
    古城第一门——文献楼
    位于大理古城南门外1公里的文献楼,素有古城第一门之称,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楼额悬挂云南提督偏图于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所题的“文献名邦”匾额,故名文献楼。“文献名邦”匾两侧有清代文人周仁所写的长联:“朔溯汉唐以还,张叔传经,杜公讲学,硕彦通儒代有人,莫让文献遗风暗消在新潮流外;登楼台而望,鹫岭夕阳,鹤桥小路,熙来攮往咸安业。但愿妙香古国常住于大世界中”。这幅时联简单明了地介绍了大理古国风情。楼上楹联还有佚名氏的“百二山河双鹤拓;千秋文献一楼存”。 另有“文献楼”、“南诏故都”等匾额。楼的东墙上还镶嵌着一块刻有“张叔盛览故里”六字的石碑,传说汉代大理人张叔盛览负笈外出求学,是大理最早的汉文化传播者。这些碑刻楹联都是张扬大理人杰地灵的,使外来者未进城即感受到大理文化之风,建楼者颇具匠心。
    文献楼横跨在南面进入大理古城通道上,道路两旁柳树成荫,拂面依依,颇有诗情画意,是官府迎送达官贵人的门户。
    文献楼为两层歇山式土木石结构的镝楼,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它矗立在砖石结构门洞上面,雄伟壮丽。
    文献楼历史上几毁几修,文献楼重建工作于1998年11月28日开工,1999年4月29日竣工。重建后的文献楼东西宽60米、南北长30米,主楼高24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从苍山俯看大理古城,文献楼、南城门楼、五华楼,北城门楼一字排开,巍峨雄壮,使古城透出一种诱人气韵。街道两旁,白族民居古香古色。[cy_page]
    古南诏的“天下第一楼”——五华楼
    五华楼位于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大理,是古代南诏王的国宾馆,又叫五花楼。
    从南诏到元朝灭亡,大理发生五次大地震,每次地震必引发火灾,五华楼三次被火烧毁,又三次得到重建,由于苍山巨大的树木已越来越难以找到,五华楼也越建越小,在新建或重建五华楼工程中,剑川木雕是必不可少的。剑川素有白族木雕之乡美称,木雕艺术蜚声海内外,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唐代,剑川白族木匠就承担了五华楼木雕构件的制作。
    明朝初年,五华楼在战乱中又被烧毁,明洪武年间,在易址重修大理古城时,将城中的钟鼓楼改称五华楼,但其规模格局已远远不如南诏时期的五华楼。1862年,清代地方官又集资重修五华楼,文化大革命时期,五华楼被拆除,里面发现七十多块元碑,1998年,大理州政府拨款重建五华楼。
    今天的五华楼一带,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书画市场,经营品种包括书法,国画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等,还有皮画、油画等交易十分活跃,五华楼散发出新的活力。
    古南诏国宾馆
    南诏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公元737年南诏王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几经战争兼并,统一了六诏,建立起中国西南民族史上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南诏国历时253年,与唐代相绐终。
    南诏国最先定都太和城,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羊苴咩城的整个布局井然有序、庄重威严,很有王权的气概。其内部结构分五大部分,即宫、廷,高级官僚住宅区、南北通衢和客馆,南诏王丰佑在位时修建起五华楼,成为羊苴咩城的第六部分 。
    丰佑为南诏国第十代君主。在位期间,南诏国强盛一时,还屡次派兵侵入唐朝领土,有一次竟远征并攻下四川成都。
    丰佑统治南诏时期,崇佛之风特别兴盛,佛寺遍布云南境内,有小寺三干,大寺八百,现在著名的崇圣寺三塔、石宝山石窟等,都与丰佑有着密切关系。
    唐大中十年,即公元856年,南诏王丰佑在羊苴咩城内修建了一座宏伟的五华楼。周长2.5公里,高30多米,可以居住一万多人,下面还可以竖起五丈高的旗杆。
    羊苴咩城作为南诏国中晚期的都城达123年之后,以后郑氏的“太长和国”,赵氏的“大天兴国”,杨氏的“大义宁国”以及段氏的“大理国”,都以羊苴咩城为国都。五华楼作为国宾馆的历史也达数百年之久。每年三月十六,南诏时期的南诏王以及后来大理国的大理王都会在五华楼会见西南夷各个小国君长,和其他一些重要宾客,赐以酒席佳肴,奏以南诏、大理时期的音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