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黎里古镇 文物胜迹三:赐福堂柳亚子旧居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古镇黎里》,李海珉 佚名 参加讨论

    黎里古镇的中心街上有一座遐尔闻名的“赐福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603平方米,建筑面积2862平方米。整幢建筑布局既遵循传统礼制,又具有自身特色,是同时代、同类型中的上乘之作,具有颇高的建筑、艺术与历史研究价值。1982年3月,赐福堂列入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赐福堂以“柳亚子旧居”的名义成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1赐福堂鸟瞰)
    
    (3.3.2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标志碑)
    赐福堂的由来
    封建时代没有门牌号码,各富家大户都取一个堂号作为标志,以示与其他家族的区别。社交中往往需要使用堂名,比如家族与家族间的交往、信只物件的寄送投递,有了堂名就方便多了,还有造屋、建楼、划界等等,都需要将堂名刻在石碑上。堂名是一个家族的番号,也是家族的荣耀,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传统的儒学图腾。
    赐福堂全称“周赐福堂”,本是清乾隆朝工部尚书周元理在70岁时建的私邸,七开间门面,前后六进,101个自然间,穿过后河九曲桥,还有名为“五亩园”的后花园。周元理是从一品的大员,品阶高,执掌着清代的屯田、水利、工匠和土木建筑,因此赐福堂的规格、用料和工艺,在当时的江南堪称一流。
    就在赐福堂对岸,有一个环境幽雅的地方叫木排浜,此浜的得名,与赐福堂有关。原先这里只是周家停船的浜兜,没有名字。230多年前,周家购置了明代与康熙时的几间老屋,以此为基础上翻建新屋。周家派人专程赶赴江西婺源,采购优质杉木。于是一个个木排,浩浩荡荡地沿新安江转大运河,再经平望东弯进入黎里的市河黎川,最后汇聚在赐福堂对岸那个浜兜内。整整二年时间,浜兜内都是挤挤挨挨的木排。于是这无名的小浜兜有了木排浜之名。
    与众多江南堂名一样,赐福堂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赐福堂指全部建筑,狭义则专指第三座大厅。
    第一进门厅历经改建,现今依然气派豪华,第二进轿厅基本保持原貌。第四、五进七楼七底的两座楼厅,东西两侧各以厢楼贯通,构成富有吴地特色的“走马堂楼”,第六进增为九楼九底,作为下房。值得一提的是第三进正厅,正中高高悬挂着的“赐福堂”匾额,四面圈有回文边框,黑底金字,上面三个正楷“赐福堂”,右上款“大司空燮堂大人”,左侧落款“锡山弟嵇璜书”,落款后有阳文“嵇璜之印”和阴文“黼庭”二方印章。
    “赐福堂”一匾涉及乾隆时代的三位重要人物,第一位就是周元理,他是受匾者;第二位是无锡著名的书法家嵇璜,他是赠匾者;第三位是乾隆皇帝,此匾“赐福”二字与他有关。
    
    (3.3.3赐福堂正厅)
    周元理(1706—1782),字秉中,匾上的“燮堂”是他的号。周元理原籍浙江仁和,九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元理来黎里舅舅家读书。周元理19岁得中秀才,乾隆三年(1738)中举,后来以“大挑”资格出任河北蠡县知县,升天津知府,乾隆三十六年授山东巡抚,升任直隶总督,他疏浚天津永定河、子牙河,修筑津门五闸,为民治水功勋卓著,乾隆四十五年晋升从一品,实授工部尚书。“大司空”,简称“司空”,前置“大”字含有尊敬意味。清代的官场上,往往以大司空之名作为工部尚书的别称。
    
    (3.3.4清华冠绘周元理骑马像)
    周元理为官一生,兢兢业业,毫不懈怠。乾隆多次御赐上方珍物并赐写“福”字,给予紫禁城骑马的殊荣。1782年告老回乡,家居仅仅半年就病逝了。
    赠匾人嵇璜(1711—1794)字尚佐,匾中落款是他的另一个表字“黼庭”,晚号拙修,谥号“文恭”,江苏无锡人。1730年登进士第,初授编修,当值南书房,后擢升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嵇璜20岁中进士,书法传为吴中翘楚,当时众多大臣都以得到嵇璜墨宝为荣。据周元理第14世孙周珊生女士介绍,他们周氏祖上有这么一则传闻:权倾朝野的和珅曾经准备了上等宣纸请嵇璜为他书写对联,嵇璜厌恶和珅的为人,决定设计拒绝。嵇拿了宣纸回到家,马上邀请了好几名翰林学士一起喝酒,特别是邀约了几个经常奔走于和珅门下的文人。正欢饮间,书僮彭寿前来禀告墨已磨好,嵇璜假意责怪书僮不懂礼节。客人问明缘故,一致说想趁机一睹嵇大人书法门径。在众人的怂恿下,嵇璜当众泼墨挥毫,正写到得意处,书僮不小心打翻了墨汁,宣纸涂了一大片,嵇璜勃然大怒,厉声责骂,亏得众人相劝,才恨恨而罢。次日上朝前嵇璜见到和珅,告诉他昨天没有写成,心情依然不佳。就这样拖了下去,不了了之。对于清廉刚直、忠于职守的周元理,嵇璜与他志趣相投,周元理告老回乡,嵇璜特地书写了“赐福堂”三字,制成匾额专程送达黎里相赠。
    嵇璜赠匾中的“赐福”一辞,自有来由,且与乾隆皇帝有关。清代,迎神接福之风盛行于皇宫。康熙年间,每到新春佳节,康熙帝就有“赐条幅”的仪式,通常在乾清宫西暖阁升座,亲笔书写的第一个“福”字必定张挂在乾清宫正殿,接下来的几个张贴到后宫、御花园等处,再写的“福”字就赐予王公大臣及内廷翰林等人。当时能够得到御赐的“福”字那是无上的荣耀。康熙,还有后来的雍正,他们书写“福”字,都在除夕前数天,到乾隆二年(1737年)固定在十二月初一日,地点改在潄芳斋。御笔的“福”字大多用绢,绢上绘有金云龙花纹,所用御笔也是专用的贡品,黑漆笔管镌刻有“赐福苍生”四个金字。周元理得到斗大的御赐“福”字前后共有13个,告老回乡之日,合家北上京城,焚香鸣炮用官船恭迎御赐“福”字。沿途逢到大城市,需要歇息购物,周元理必先请御“福”上岸安顿,事毕,再鸣炮焚香跪拜接“福”上船。到达黎里之日,周宅张灯结彩,黎里万人空巷,比过年过节还热闹隆重。周元理选出了八个“福”字,制成八块匾额,加上嵇璜的“赐福堂”匾,一起悬挂在周家落成不久的新宅第三进大厅。这座大厅就命名为“赐福堂”。乾隆的八个“福”字,再加嵇璜“赐福堂”中的一个“福”字,共计九个“福”,所以此厅又称“九福厅”。
    赐福堂的特色
    赐福堂在江南属于数得着的著名厅堂,它的规格、结构和工艺,颇有不同凡响之处。赐福堂的著名,更在于它的文化。
    二百多年的历史风烟飘然而过,而今赐福堂建筑结构面貌依旧,正厅上,匾额、长台、桌椅、茶几、中堂、花架一应俱全。遗憾的是,由于历经多次政治运动的风雨,乾隆皇帝御赐的八九个“福”字,以及楹柱上的两副抱柱对,都已荡然无存。前不久,通过老儒耆宿的回忆,终于获知了联语的内容,现在柳亚子旧居重新张挂出出来: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彩霞。
    积善余庆百代云仍承燕翼,蒙恩受福九如天保答龙光。
    今天,厅堂正中嵇璜的“赐福堂”三字,雄迈清整,谨严凝重,嵇璜早年科举高第,书法肯定受过馆阁体的影响,但是,他进得去出得来,就匾额上的大小16个字来看,既得颜真卿的端庄、厚重,也不乏褚遂良的秀劲、畅达。由字及人,那方正的字体和磅礴的气势,不由让人联想到嵇璜和周元理二人的人品和操守。
    
    (3.3.5赐福堂砖雕门楼)
    赐福堂原有四座砖雕门楼,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位于正厅赐福堂门前的“竹林七贤”为南京博物院拆除,至今保存在博物院的地下室内。其余三座保存尚好。第二进正前方的门楼雕刻着回字花纹,仙风道骨的牧童骑于牛背上,正中是“朂虔介祉”四字。第四进正前方的门楼刻有“贻谋燕翼”四字,上下方分别为“百鸟朝凤”和“水族龙宫”图案。第五进前方的门楼刻有“天赐纯嘏”四字,下方分别为“出水荷莲”和“狮子滚绣球”图案,刻技精湛,形象生动逼真。
    此外,备弄、风火墙、眉毛天井、特殊建筑复壁等等,不仅建筑上有特色,而且富含艺术价值。风火墙为防火,眉毛天井为通风采光,特殊建筑复辟为应不时之需。赐福堂东侧的备弄,名“周赐福弄”,全长92.9米,地基一进进逐步升高,黎里口彩语称为“步步高”,当然主要是为了泄水的需要。
    赐福堂的变迁
    二百多年来,赐福堂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而今是一座保留着众多历史风采的著名建筑。
    凭着周元理的地位和名声,周氏排进了黎里八大姓的首位。赐福堂在吴地名声卓著,一直是周氏后裔引为骄傲的资本。
    可是历史的发展往往会出乎人们的意料。赐福堂屋檐上的花边滴水,竟然用上了龙凤瓦当,大厅的垂地长窗,刻上了团龙花纹。一生谨慎的周元理及其蒙受浩荡皇恩的周氏儿孙是不肯也不敢做出如此僭越的行为的。原来,太平天国后期,被天王洪秀全封为慕王的谭绍洸,驻守黎里、芦墟一带,慕王进驻赐福堂,为显示太平天国的天威,他把赐福堂作为王府整修一新,增加了龙凤瓦当和团龙花纹。
    
    (3.3.6龙凤瓦当)
    古人有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三代以后,周家逐渐衰落。周元理的儿子周士升,字有阶,号望山,从科举入仕,官至工部营缮司主事,周家后裔尊称为望山公。元理的孙子周光纬,字焕文,号蓉棠,进学成为秀才后没能考中举人,喜爱搜集历代名家书法,汇刻成《红蕉馆帖》。此后的周家,尽管儿孙们个个读书应考科举,但是都没能官运亨通而飞黄腾达。到民国年间,赐福堂终于改换了主人。这个主人不是别人,就是南社主帅、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
    1898年,柳亚子随父从乡下迁居黎里镇,租赁周元理老宅周寿恩堂,此宅是周元理任直隶总督时所造。1922年春,赐福堂周氏经济拮据,向柳亚子借贷。当时,柳家拥有良田4000余亩,家道殷实。柳亚子自1909年组建南社以来,天天高朋满座,所居周寿恩堂日显逼仄。于是欣然拿出三千大洋,向周氏第12代孙手里典租了赐福堂的四、五两进,借用了前三进,从此这里就成了爱国诗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场所,也是南社社友聚会议论国家大事的地方。柳亚子与周家立有一纸契约,20年为期,利息和房租两消,到时周家归还三千大洋,柳亚子归还赐福堂。可是,衰落了的周家,20年过去,拿不出钱来赎还这座曾经令他们感到无上荣耀的深宅大院,只能将四、五两进的产权转移到了柳亚子的名下。1950年,柳亚子先生把自己名下的房屋捐献给了人民政府,赐福堂除第六进西侧三楼三底外,其余部分房产全都作为地主财产为人民政府没收。1981年,赐福堂作为柳亚子故居对外开放,1987年5月成立了柳亚子纪念馆。现在――
    第一进作为纪念馆门厅,正中央是柳亚子全身铜像,门楣上有屈武题写的“柳亚子纪念馆”六字匾额。第二进茶厅,以刘宇一的著名油画《良宵》为背景,其中两位主要人物毛泽东主席和柳亚子先生,制作为立体铜像,再现二者诗词唱和的情景。东西两边的墙上安排了毛泽东和柳亚子的《沁园春》唱和词手迹。
    第三进赐福堂,恢复了早年的厅堂布置。第四进七楼七底是柳亚子一家的生活起居楼,楼上是柳亚子一家的卧室。此楼柳亚子一度将它命名为“拜孙悼李(列宁,柳亚子译作李宁)楼”。楼厅的门楣上方有廖承志的“柳亚子先生故居”横额,中央是柳亚子先生的汉白玉雕像,座基上有邓颖超的题词:“柳亚子先生像”六个金字,两侧的金柱上悬挂着1945年12月周恩来为柳亚子的题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楼厅的西侧,展出了柳亚子先生的生前部分遗物,以100余张图片及实物介绍了柳亚子先生的峥嵘岁月及南社历史。
    第五进也是一座七楼七底的一幢楼厅,楼下花厅及西侧是“吴江南社展览室”的专题介绍,有实物有资料更有图片。楼厅东侧是柳亚子先生的著名书斋磨剑室,书桌上安有一尊孙中山先生半身铜像。自1922年至1927年,五年时间里,柳亚子在这磨剑室书斋里,撰写了大量的爱国诗篇和文章,编辑了《南社丛刻》,在花厅上会见南来北往的南社社友,四方志士,针贬时弊共商国事。
    
    (3.3.7柳亚子磨剑室书斋)
    第五进楼上,从东到西边,先是柳亚子纪念馆的库房,收藏有国家级一至三级藏品120件,一级品五件:《柳亚子1939年10月遗嘱》《柳亚子1950年10月24日遗嘱》《何香凝画柳亚子题红梅轴》《何香凝等绘祝寿图》《东都谒庙图手卷》;二级品六件:《柳亚子为梅电龙书横幅》《鲁迅赠柳亚子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兰臭图册页》《鸥梦圆图手卷》《何香凝画山水轴》《南社社员宋教仁行书对联》;三级品109件。还有500余件待等定级的书画文物,内中不乏珍品、精品。接着是南社书画陈列,柳亚子的长女柳无非和儿子柳无忌的生平事迹介绍。楼上最西边有一特殊建筑“复壁”(暗室中的一种),面积只有2.4平方,非常隐蔽,本是工部尚书周元理为备不测之需所建。柳亚子由于坚持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7年5月8日夜半,遭到蒋介石手下的武装搜捕,柳亚子隐身于“复壁”之中,才幸免于难。这一个特殊建筑复壁,是历史的见证物。
    第六进九楼九底的下房,庭院内增建了碑廊,36块石碑,镌刻了柳亚子上五代的行状及事迹。
    赐福堂又是黎里古镇文物保护所的所在地,内中保留着不少明清家俱,其中长385厘米、宽80厘米的花梨木长供桌,堪称国宝级文物。还有30余块石刻,其中乾隆第五次下江南驻跸姑苏时所作的《梅花》、画家张问陶和著名书法家刘墉合作的《祝寿图》、苏州府严禁抗租碑、乾隆御赐周元理诗碑、灵鹫读书图碑、书院改筑记碑、禊湖书院碑记、董其昌临摹颜真卿《董其昌临颜真卿赠裴将军诗》书法碑条石等,不乏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最为时人推崇的要数周元理孙周光纬镌刻的《董其昌临颜真卿赠裴将军诗》条石,各地书法家欣赏之余,无不叹为观止。
    赐福堂·柳亚子旧居,一座积淀着众多历史文化的江南著名建筑。(5000)
    本文作者:黎里古镇保护委员会顾问李海珉
    注:《古镇黎里》一书经原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