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黎里古镇 黎川杂录三:历史传说(七)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古镇黎里》,李海珉 佚名 参加讨论

    施家姆妈与施家洋房
    民国初年,黎里下丝村有个叫施永生的小青年,16岁那年到饭馆里拜师傅学烹调。由于手勤脚快,吃得起苦,又加肯动脑筋,不消三年就学会了种种烹饪技术,从选料、刀功,到煎炒爆煨,样样拿得出手。民国九年,20岁的施永生娶妻成家,夫妻俩在黎里镇横街上开了一家小饭馆,手艺好,人又厚道,所以生意特别红火。可是,施菊生夫妇没有靠山,遭到同行嫉妒,常常有小流氓前来吃白食,时不时还敲上一笔。夫妇俩没有办法,只得关门歇业,托人介绍,夫妻双双都到浙江南浔镇庞家当佣人。
    那庞家,本是南浔镇四象之一,当时,庞家的掌门人是庞元济(1864-1949)。庞元济继承父业,在南浔经营庞滋德药号和庞怡泰酱园,又与杭州丁丙合资创办世经缫丝厂、塘栖大纶制丝厂。这还不算,他又到上海创办龙章造纸厂,这是上海首家造纸厂,生意极其兴隆。接下来,庞元济在上海置地建房,当时著名的三星舞台,即中国大戏院的前身,就是庞家创立而经营的。
    庞元济到上海,随带侍从多名,施永生烧得一手好菜,自然在随带之列。庞元济的夫人,跟随丈夫到上海相夫教子,也随带侍女多名,由于施永生的妻子心灵手巧,很得庞家夫人的欢心,也相随来到了上海滩。一晃十多年,主仆之间渐生感情,庞元济夫妇叫施菊生为“永生师傅”,称施永生的妻子为“施家姆妈”。
    施家姆妈与庞夫人更是情同母女。民国十八年新春,庞夫人忽发奇想,她要跟随施家姆妈专门到黎里乡下走一走。主仆俩来到下丝村,只见三间横屋,久不住人,早已东倒西歪,破破烂烂的了。怎么住人呢?施家姆妈只得引领庞夫人来到镇上杨家桥头的鸿福旅馆将就一晚,第二天就返回了上海。
    回到上海,庞夫人告诉施家姆妈,决定为她在乡下造一幢洋房。施家夫妇都说,不敢当,这不敢当。庞夫人说,已经与丈夫商量好了的,你们夫妻俩只要去弄一块空地,叫几个亲戚,做做小工就可以了,那造房子用的木材、砖瓦、石灰等等,都由他们庞家从南浔运去,工匠也有庞家请到。
    为此,永生师傅专门回到老家,东打听西打听,终于在黎里镇横街的清风桥西堍以十块银元买得了一块空地。地基刚刚买好,运送建筑材料的船只就从南浔接二连三地开来,都是洋瓦、红砖,还有马赛克、磁砖。一边上材料,一边南浔的工匠已经来到,都是原先庞家雇佣过的匠人。这些工匠,他们早年为庞家在南浔建房,前些年在上海建屋,现在到黎里,建的只是一座小洋房,熟门熟槛的,不到半年,小洋房就造好了。
    
    (6.3.27施家洋房)
    整幢洋房坐西朝东,宽阔的大门左右安坐着两尊石狮,登上三级水泥阶梯,是40平方米的园子,迎面墙上镶嵌着“1929”四个阿拉伯数字,主体建筑共三进,第一二两进以厢楼沟通,建成走马堂楼的形式,西边再建一平屋,作为厨房,屋面是平台,作为晒台。总体上是洋房,不过石狮子和走马楼,却又是中式的,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黎里镇上这样的洋房总共两座,另一座是我国第一代影星殷明珠建于1924年,称为殷家洋房,于是这一座就称之为施家洋房。
    施家姆妈有两个女儿,姐姐叫雅英,妹妹叫雅芬,她们从小生活在上海,经常出入中国大戏院,成为著名的票友。雅英善于唱花旦,雅芬擅长扮小生。施家夫妇于八年抗战中先后去世。1949年秋,施雅芬去了台湾,从此杳无音讯。施雅英回到黎里,招了女婿,洋房的大半卖给了顾家。解放后,住房改革,部分洋房作为公房。(2011年5月27日,据林永清(87岁)口述整理)
    又,据生活在施家洋房边上的陈念祖(2012年83岁)老人说,为施家建造洋房的不是庞元济的媳妇,而是庞元济的儿媳。原来庞元济有个儿子是个低能儿,娶得的媳妇倒是一位聪慧而美丽的女人。庞元济为了不出差池,决意为媳妇寻觅一个贴身女佣,寸步不离地守着她。庞元济找到的不是别人,就是施家姆妈,后来施家姆妈与施家媳妇情同母女,接下来的情节基本相同。这个略有不同的版本,权且附录于此。
    正直为人的紫阳观老板
    紫阳观茶食店,在黎里不是什么百年老店,不过,它倒确确实实是一爿名店。它的出名,首先在于紫阳观货真价实,花色品种多且自创品牌;其次在于朱瑞春老板为人正直,主张和气生财,尤其值得赞道的是善待店员,真诚帮助手下员工。
    紫阳观创始人朱瑞春(1900年—1968),吴县西山人,幼年在西山读过四年私塾,虽然不能说是个读书人,倒也初通文墨。由于家境贫寒,13岁就到苏州野茡荠号学生意,16岁就业于吴江县同里镇的谷香村茶食店。在谷香村,老板原本想让朱瑞春站柜台,俗称“立柜”。朱瑞春觉得,站柜台学不到多少本领,要求到后面作场里制作糕点。世无难事,全在上心。朱瑞春在作场里做了三年糕点,绿豆糕、炒米糕、大麻饼、袜底酥、酒酝饼、麦芽塌饼等等,谷香村所有的茶食,朱瑞春一一了然于胸。朱瑞春认定制作糕点是茶食生意的根基,要想吃好茶食这碗饭,必须掌握好这个根基。三年之后,老板把朱抽出来,让他去“跑街”,俗称跑街先生,就是对推销产品及联络业务,又三年过后,老板提升朱瑞春为“阿大”,负责进货、验收的高级伙计。人到中年,朱瑞春总想自己创业,终于在36岁那年,朱瑞春积攒了200银元,来到黎里,在石皮弄东开设茶食号。早在读书时期,朱瑞春就佩服朱熹,他认为朱熹读书认真,为人正直,朱熹别称“紫阳”,于是朱瑞春就将茶食号取名为“紫阳观”。立志以朱熹为榜样,认真做事,正直为人。
    紫阳观茶食号创立伊始,朱瑞春就以他自己制作的茶食受到到黎里百姓的欢迎。
    紫阳观茶食品种多,比如麻饼就有好几种,其中芝麻百果大麻饼最为吃香。这种饼主要用料是松子、葡萄、杏仁、冬瓜糖、金桔饼、瓜子肉和红瓜绿瓜。其中有些原料,朱老板带领职工自家制作,既保证了质量,又降低了成本。比起其他店铺的芝麻百果大麻饼来,紫阳观的份量足,质量高,成本是略略高了一点,不过,由于薄利而多销,赚就赚在多销这一环节上。
    紫阳观一年一度的酒酿饼,堪称全镇之首。一般商店每个酒酝饼放置2-3粒猪油,紫阳观的酒酿饼至少放4粒,假如猪油粒子小,那就放它5粒。当时老百姓肚内大多没有油水,因此这种重油酒酝饼十分受欢迎。粗粗看去,紫阳观酒酿饼成本要比其他店高,其实紫阳观并不吃亏,一般店铺的酒酝饼,煎煮时需要向煎锅内不断注油,紫阳观的酒酝饼煎煮时不断有油往外冒,职工无需加油不算,还能从锅内舀出熟油来。
    有了芝麻百果大麻饼和酒酿饼这两个品牌,紫阳观逐渐有了知名度。沿着这样的思路做下去,紫阳观的麦芽塌饼、绿豆糕、雪饺、袜底酥、猪油炒米糕等等,也都保质保量,赢得了大众的亲睐。
    可惜的是,紫阳观开设没多久,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10月,黎里沦陷。当时江南地区到处兵荒马乱,黎里地处偏僻,日本军控制较松。开始时,日本只在平望驻军,每天派两艘汽艇前来巡逻一周。后来驻扎了一个中队,不过,日本兵面对黎里众多的弄堂,非常害怕,不敢招惹,常常龟缩在炮楼里,不大出来。于是逃难的人群不断从四乡涌来,一时之间,市面上生意十分红火。紫阳观的生意更是蒸蒸日上,财源滚滚。
    1940年初冬的一个清晨,朱瑞春起身到自家河埠头拎水。突然,河岸边上的一条张着乌篷的小船上,跳下二条壮汉,不由分说,将朱瑞春按住了嘴巴拖到了船上,飞快地摇走了。
    “紫阳观老板被绑架了!”这个消息很快就在全镇传开了。晚上,掌灯时分,朱家在店铺的排门板下,发现了一封信。信是朱瑞春亲笔,廖廖数言,内中最为关键的是“准备300银洋,方可保我平安。”朱家老板娘及紫阳观全体伙计,都傻了眼,300块大洋,一时怎么凑得齐呀。可是,救人要紧呀!报警吧,当时的伪维持会只会要钱要物,至于绑票,他们是不会理会的。朱家乱成了一锅粥,伙计们四出托人打探消息。整个店铺检点现银,怎么也凑不了300银元。二天之后,紫阳观的排门板下,又是一封朱老板的亲笔信,300大洋降至100银元,让朱家伙计以炒米糕的名义相赠,每二块炒米糕之间,夹上一块银元。赠货的地点是后长荡,时间是今天夜半。老板娘连忙一一准备就绪,眼巴巴地等到天黑,亲自带领伙计摇船到后长荡,在这月黑风高的子夜时分,终于交掉了二百块炒米糕。天刚蒙蒙亮,朱瑞春满是疲惫地回到了紫阳观。
    对于绑架一事,朱老板是只字不提,就象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全镇倒是炸开了锅,有说是土匪胡伯龙绑的,有说是太湖强绑的,更有的说是同行嫉妒,专门指使一帮人搞的。
    只歇了一天,朱瑞春就忙乎开了,他赶到苏州野茡荠号,请了他的第一位师傅,又到同里谷香村,请了他的第二位师傅,接下来请了吴江商会会长,请了黎里南货店的全体同仁,摆了八桌酒席。席间,商会会长、苏州和同里的老板分别讲了话,要求大家同行相济,互相帮助,为繁荣地方经济出力。从此,紫阳观太平无事,直到新中国成立。
    绑架事件的第二年,距离紫阳观东边十多个店面的西王家弄,开了爿“大同文具店”。这个文具店,其实是中共淞沪中心县委夏明辉与吴江地下党党员金佩扬共同开设的,主要是为中共地下党联络点打掩护的。接下来的几年中,金佩扬发展了好多进步青年加入共产党。紫阳观有个伙计金世桢,与金佩扬走得很近,没多时也加入了地下共产党。朱瑞春老板,心知肚明。一天,朱老板来到金世桢与其他两个伙计睡觉的房间,见金世桢一人在,就说要在他们睡觉用的铺板写上名字,以防搞混了。接着又说,你的姓名最好另外取一个,以防万一。对此,金世桢觉得非常奇怪。过了一会儿,朱老板拿来了笔墨,将金世桢他们三人的铺板,反过来,一一写上了姓名。其他两位的姓名都没有改变,独独将金世桢改成了“张和生”。写完了,一边点头,一边笑着自言自语:“这样好,万一有人来查证,有铺板上的姓名为证。”
    几个月后,铺板上的姓名居然派了大用场。那是一个下着大雨的黑夜,突然来了几个不速之客,是伪区乡公所几个爪牙。喝令金世桢他们三个人起来,逐个盘问姓名年龄。轮到金世桢了,金说我叫张和生,不信,可以反过铺板来,老板把我们的姓名都写在上面了。几个家伙拿出带来的名单看了看,对不上号,于是一声不吭地走了。逃过一劫的金世桢,天色未明,就向老板叩谢辞行。朱瑞春拿出几块银元,说这是这段时间的工钱,接下来就让另二个伙计摇船将金送到六里厍,请他远走高飞。
    解放后,金世桢出任吴江县商业局局长。1956年,商业即将实行公私合营,朱瑞春到县里开会,金世桢专门请朱瑞春到家里喝酒,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朱表示一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头走上公私合营之路。回到黎里,紫阳观转为公私合营商店,全店13人,1965年,转为国营黎里紫阳观食品商店。1998年,紫阳观由徐春林承租,基本特色保持依旧。(此文部分资料由顾荣明、金伟荣及朱瑞春子女提供)
    黄盖悬棺
    黎里古镇的历史源远流长,公元290年就建有普同院,就是后来的江南名刹罗汉寺前身。比普同院更早的有没有呢?有,就是东吴名将黄盖,他与黎里不仅有联系,而且传说他身故后就安葬在黎里。
    东吴名将黄盖,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忠勇英武,为了东吴帝业,他一生奔波,虽肝脑涂地,在所不惜。黄盖出生于湖南永州,早年先在湖南任职。当时湖南武陵有一股蛮夷,经常攻城掠地,抢劫平民。孙权将黄盖调至武陵郡,任太守。黄盖一到任,即检点军队,可是仅只500余健卒。当时蛮夷数千人,直奔新任太守而来,叫嚣挑战。黄盖让手下大开城门,放贼人进城,等贼兵进到一半,命令五百健卒突然出击,将贼兵一截为二,关上城门,尽歼城内贼兵,几个头头,也被活捉。最后招降了其余蛮夷,武陵逐渐安定。自此,孙权知道了黄盖的智勇,才堪大用。
    为了巩固东吴地盘,黄盖经常四出巡视。一天,黄盖来到梨花村,发现这里土地肥沃,民风淳朴,姑娘个个健美,小伙子人人争先上进,真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宝地。就是这一次巡视,黄盖在梨花村招得了一大批精壮健卒,奠定了他摩下的基本阵容。凭借这一批奋勇上进的精兵,“黄”字旗指到那里,就插到那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话说公元208年,曹魏大举南下,东吴汇聚了刘备的军队,正面迎敌。黄盖与周瑜暗中设计,正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周瑜与黄盖,施出苦肉计,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接下来,黄盖前往曹营诈降,趁机用火攻,大破曹军,烧毁曹营无数战船,东吴大获全胜。由此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基本局面。
    岁月不饶人,忠勇的黄盖将军,垂垂老矣。在驾鹤西去之前,他与孙权立有君臣之约,孙权请求黄老将军仙逝后继续襄助军事,以天界忠魂指挥东吴子弟,克制蜀魏;黄盖誓愿竭尽忠诚,说百年之后自己的英灵定当护卫东吴,冥视吴国一统天下。黄老将军寿寝入殓时,专门选择了他相中的梨花村,遗嘱中,他的楠木棺椁不能埋入地下,而要悬挂在厅堂大梁之下,这样,他可以时时处处,观察东吴的变幻风云,暝暝中指挥东吴健卒。
    黄盖的棺椁,就在庙桥西北的梨花街,梨花弄东边。黄盖为人直爽,喜欢结交,老的少的都愿意与他接近。因此,黄盖棺椁所安的地方,根本不象是坟地,居然热闹非凡。明清时期,这里是一家著名的茶馆,取名龙泉。
    1700余年的风云激荡,黄盖的棺椁逐渐下沉,最后被埋到墙基之下。民国初年,黎里百姓还能看到“黄盖之墓”的石碑,看到用铁链条拴着的楠木棺材。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证明这一传说,更为了破除迷信,于1962年,专门派人进行了发掘,结果挖出来的仅仅是几节锈迹斑斑的铁链条,拖着几块已经朽烂了的木板。(此文参考了朱振林的《悬棺之谜》)
    闻诗堂与《春雨楼诗文集》
    清朝道光年间,黎里镇北长田村殷家,有两个读书阿官,兄长殷寿彭(约1810-1872),字雉斟,号术斋,弟弟殷寿臻(约1812-1872),字肇骈,号百庭,聪慧好学,诗词文章样样拿手,为了应考科举,一手八股文也是中规中矩。兄弟俩分别在15岁与16岁得中秀才,获得入吴江县学读书的资格。秀才是俗称,当时正式的名称是县学生员,不过,名为县学生员,其实像殷家兄弟县学是进不去的,即使争得到县学住宿读书的名额,经济上也是负担不了的。住在长田乡下,条件不好,殷家兄弟希望住到黎里镇上去,镇上硕儒高人有的是,一有疑难随时随地可以求教。好在殷家兄弟有位族叔,居住在黎里镇西的一条弄堂里,就是现在的闻诗堂弄,当时叫作殷家弄。
    
    (6.3.28闻诗堂正厅走廊)
    殷家兄弟来到殷家弄,整天朗诗读文,洪亮的声音,萦绕弄堂,晚上吟诗作文,不到深夜不肯歇息。镇上民众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形,三天两头来往于名师硕儒之门。
    黎里镇上弄堂很多,有100多条。不过,这殷家弄有点特别,黎里百姓称它为“鲫鱼背”弄堂。一般的弄堂,多数只一侧有出入口,像上岸与殷家弄相并列的弄堂,都是在弄西一侧开出入口。鲫鱼背弄堂不同,左右两边都开有出入口,也就是说以弄堂为界分成二落。西落有门厅、茶厅、主厅与内室,是族叔一家生活起居的地方;东边一落比较简单,除了一个花厅以外,其他都是辅助建筑,或是下人的居室,或作厨房,或存放米粮、稻草及杂物。
    东落的花厅,尽是书架书橱与书桌,于是族叔就将兄弟两人安排在花厅读书写作,花厅的后退堂则作为兄弟俩的卧室。每当有文人墨客到来,特别是镇上县里的硕儒能人到来,族叔就让兄弟俩到正厅陪坐。兄弟俩当然不会错过这种好机会,他们或提出困惑,请教学问,或诵读自己的诗文,请求指点。
    就在闻诗堂弄东边不远,是位列黎里八大姓之二的陈家,这陈家有两位双胞胎小姐,正值妙龄,她俩的奶妈本是殷家下人的女儿,因为出嫁后丈夫不幸死去,生下的遗腹子不到三天也夭折了,当时陈家正好生下双胞胎姐妹,奶水不够,就去陈家当了奶妈。一年后,奶妈孤身一人,回到殷家艰难度日。好在陈家双胞胎姐妹待奶妈就如生母一样亲,经常前来看望。
    一天,双胞胎姐妹听到了殷家兄弟洪亮的读书声,深深为之吸引,总想一睹尊容。好在春节临近,殷家兄弟在殷家弄堂门口,摆上八仙桌,摊开大红纸,为人书写春联,敬贺黎里家乡父老欢度新春。兄弟俩那一手王体书法,流美灵动,挥洒自如,深受合镇老少欢迎。在奶妈的带领下,双胞胎姐妹拿了红纸,请殷氏兄弟书写了春联,接着就在一边帮忙,裁纸,磨墨,一连几天,其乐融融。
    每当中秋前后,黎里“显宝”节开始,陈家是黎里富户,显上的宝物特别多,殷氏兄弟前往赏宝,双胞胎姐妹双双出迎,积极向兄弟俩介绍宝物的价值与来龙去脉。一来二去,双胞胎姐妹对殷氏兄弟产生了爱意。殷氏兄弟需要的书籍,姐妹俩千方百计帮助搜寻,兄弟俩生活拮据,姐妹俩通过奶妈给予资助,每到冬天,姐妹俩还亲手缝制寒衣,送给殷氏兄弟御寒。尤其是兄弟俩到金陵参加乡试,姐妹俩掏出了贴己,恭送盘缠银两。
    不过,陈家是大户,殷氏兄弟是寒门,双方门不当户不对,再说父母早已将双胞胎姐妹许了婆家。殷氏兄弟颇有自知之明,不敢对双胞胎姐妹有任何奢望。只是恭恭敬敬地对待这一对姐妹花。
    道光十二年(182),兄长殷寿彭考中举人,8年后,参加进士试,获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就是第四名进士。弟弟殷寿臻道光十九年也考上了举人,在兄长得中传胪后4年,也考上了进士。当时朝廷有一定规,新科进士的名单,照例由获得二甲第一名的新进士宣读。殿试后一日,名次排定揭晓,銮仪卫在朝堂设下法驾,奏起中和韶乐,鸿胪寺官员将新进士引领进朝堂就位。只听静鞭三下,道光皇帝在龙椅安然入坐,满朝文武肃立两边。殷寿彭出列,先向道光行了三跪九叩大礼,然后长身独立,引颈唱名,那声调如洪钟如金玉,一个个姓名一串串籍贯,字正腔圆,道光皇帝听得兴奋异常,文武百官肃然起敬。此后殷寿彭为官,朝野一致认定他是一个德才兼备好官,因此步步登高,为官府更为百姓留下了许多的功德。
    再说那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芳名春凤,妹妹名雨凤。为了感谢姐妹俩对他兄弟资助,尤其是铭记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精神鼓励,兄弟俩把自己的诗文著作,汇合编辑,取名《春雨楼诗文集》。
    族叔一家,常常回忆起殷氏兄弟在日,昼夜诵读,声振瓦屋的场景,殷家弄重新翻建时,将正厅命名为“闻诗堂”,整条备弄,也就改称为闻诗堂弄。(根据翁惠农、李雪泉张银宝口述整理)
    本文作者:黎里古镇保护委员会顾问李海珉
    注:《古镇黎里》一书经原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