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与龄 钱与龄(1763—1827),字九英,出生浙江秀水(今嘉兴),少女时代,得曾祖母南楼老人陈书家学,又得堂兄钱载的指教,精通六法,所作之画丝毫没有闺中常见的纤媚柔弱之态。18岁嫁吴江黎里树滋堂蒯家,丈夫蒯嘉珍,字荫雏,号聘堂、铁厓,由附贡生官至广西太平府明江同知,工行草书,尤善汉隶,苍古圆劲,有摹刻《树滋堂法帖》,能作墨梅,间写山水,花果,诗亦清峭,著有《树滋堂诗集》。 蒯嘉珍外出作官,钱与龄每每相随,与龄善画也善诗,夫妻俩经常作书绘画,相互唱酬。不久,由于水土不服,夫妇俩决定乞休归里,那年蒯嘉珍年方不惑。蒯家后花园名七峰园,内有陈列名家字画的花厅,也有舞文弄墨的翰墨艇,为示不忘曾祖南楼老人,继续钻研南楼家法,钱与龄特将居室命名为“仰南楼”。几年之后,钱与龄的绘画更上层楼。她取法造化,用笔果敢,因而处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布局经营、传移模写,使得画作气韵极其生动。所作题材广泛,花卉、鸟兽、人物、山水,件件皆能,尺缣寸纸,为人争相珍藏。 (4.16.1钱与龄绘《高冠图》) (4.16.2钱与龄“仰南楼家法”印) 钱与龄为了能够让女儿觅得如意郎君,特地在正厅两侧的厢楼上安排了一组抽屉窗。从厢楼的抽屉窗望去,厅堂上客人的音容笑貌尽收眼底,蒯家的女儿正是因了这么一个特殊结构,个个找得了如意郎。同样,凭此抽屉窗,儿子们选到了中意的妻子,为他们日后奋发找得了贤内助。 钱与龄不仅工诗善画,而且人品极好,她讲信用,重友谊,乐于助人。安徽泗州有位女科学家王侦仪,就是因为结识了钱与龄而名留青史。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精通诗书六艺,谙熟天文历算、书画医卜,是一位“淹贯群籍,复娴武艺”的女中豪杰。一度,钱、王两人同住金陵,一段时间的交往之后,王贞仪将钱与龄视为知己。钱与龄十分敬佩王贞仪,特别佩服王博学多闻,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科学执著的进取精神。王贞仪对天文、气象、地理、数学和医学等方面都有研究,文采也很好,所作诗文风格质朴,长于说理,不尚浮华。可惜年方30,王贞仪患了重病,弥留之际,她嘱咐丈夫把自己平生的所有手稿托付给钱与龄,拜托她寻求机会印行问世。可是,刻印这么一批手稿,需要相当大一笔资金,钱与龄一时无法办到。六年后,丈夫辞官,同钱与龄一起回了黎里老家。对于王贞仪的嘱托,钱与龄心心系念,无日忘却。一晃又是五年过去,到第六年的春节,钱与龄的侄儿钱吉仪前来拜见,钱吉仪是嘉庆进士,官至户科给事中,是博学而目光敏锐的学人,当时正在广东学海堂讲学。钱与龄将王贞仪的书稿,交给了侄儿,请他帮忙校阅并印行。侄儿认为阅读了全部书稿,感到十分震惊,决意帮助姑母完成亡友的遗愿。经过一番认真的挑选与整理,王贞仪的《星象图解》《筹算易知》《术算简存》等科学论著终于面世。钱吉仪在序中写道:“贞仪有真才实学,不可埋没。自汉代班昭之后,巾帼学者可称道,唯此一人而已。”正是由于钱与龄和钱吉仪的帮助,生命短促的王贞仪终于在历史的画廊中留下身影。 钱与龄留下的画作不少,在网上至少可以查得《钟馗镇宅图》《高冠图》等数十幅,在她的家乡黎里,还有盛泽、松陵等地,也有相当的留存,有立轴有册页,也有团扇和折扇。其中一幅《月下荡舟图》颇显南楼家法,用笔疏朗,敷色淡雅,近处数枝柳树婀娜多姿,朦胧的月色下,一叶扁舟正由远而近。画面以最少的用笔,渲染出了一派淡泊宁静的意境。画幅下方一左一右分别盖有“九英”和“仰南楼家法”阳文印章。 除了丹青,钱与龄还留下了《闺女拾诵》和《仰南楼闻见集》等几部著作。 沈毓桂 沈毓桂(1807-1907),字寿康,号赘叟,赘翁。祖籍松陵镇,沈毓桂自小迁到黎里定居,早年读书应考科举,可是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始终没能进学,年近不惑,再次参加秀才考试,还是落第,终于彻底灰了心。43岁那年,沈毓桂来到上海,结识了清末著名政论家和学者王韬。沈毓桂与王韬的经历有以类似,王韬出生苏州,18岁考取秀才,接下来屡试不中,任职于英国教会所办的海印书局,后上书太平军献策,时人有“长毛状元王韬”之称。 沈毓桂经王韬介绍进入上海墨海书馆,接受西学并介绍西学。咸丰七年(1857)充当传教士的代笔文士,在传教士的影响下,接受了洗礼。稍后,跟随传教士艾约瑟到山东等地传教,同治五年(1866)被授予云南通判,但没有到任,同治七年,任传教士林乐知记室,协助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出任《万国公报》主笔,向国人介绍基督教,介绍西学,倡导革新。光绪八年(1882年)沈毓桂创办了上海中西书院,任总教习,努力传布新思想,努力培养贯通中西学的人才,就沈毓桂总教习任期内,上海中西书院培养各类人才3000余名。 陈松夫 陈松夫(1867-1926),原名松甫,字岭秀,早年到嘉兴拜师学习绘画,民国年间在黎里第四高等小学及树人高等小学执教。对于丹青,陈松夫多方擅长,尤其精通仕女人物,风姿神态栩栩如生,笔下的花鸟则别有情趣,生意盎然。民国十三年10月下旬,江苏省在上海兴办第一届美术展览会,陈松夫的国画作品参加展出,经评议,陈的作品列入超等,获得了金质奖章。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陈辞去教职,专事丹青,求画者络绎不绝。柳亚子先生创办的《新黎里》报上,留有杨千里、高旭、蔡寅等人专门为他订有一则润例,录如下: 山水中堂四尺八元,五尺十二元,六尺十六元,八尺廿四元,一丈四十元,丈二六十元; 屏条减半,横帔减半,立轴手卷每尺二元,扇面二元,册页同; 人物花卉七折,点品另议。 这在当时是非常高昂的价位,但求画者依然接踵而来,供不应求。 殷佩六 殷佩六(1881-1941),原名恭壬,号佩六,黎里镇长田人。少年时与弟弟星环(殷明珠父亲)随父亲至乌镇读书,又跟随乌镇的中医世家学医。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24岁的殷佩六在新蒯家弄悬壸行医,辛亥革命后出任水警队长,驻守吴江县城区。民国五年(1916),袁世凯称帝,殷佩六与何嘉禄会合组成独立军,又称护国军,宣布吴江独立,誓师讨袁。4月16日,4殷佩六与何嘉禄带领护国军占领吴江县城,18日起,遭苏州水警及官兵2000人进攻。护国军英勇反击,可是双方兵力悬殊,武器装备尤其悬殊,激战三天三夜,21日护国军无奈败退,随后宣告解散。袁军悬赏3000块大洋缉拿殷佩六,殷佩六先后隐匿于家乡和上海租界。半年后,出任广东翁源县知县近3年,又调任连山县知县2年。五年知县期间,殷佩六捕盗贼,兴教育,修水利,行惠政,卸任时,当地人民沿途欢送。民国十年,因健康状况欠佳,返回黎里,在夏家桥设诊所,擅长内科、妇科,对贫困病人均施医施药。 民国十一年5月,殷佩六倡议组织黎里市民公社,当选为社长。他发动社员多次参加反帝爱国政治活动,他个人经常在《民国日报》等刊物上发表通电,大义凛然地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平时,殷佩六一贯热心公益善举,竭尽全力地修桥筑路、改善环境卫生、兴办平民教育、组织救火会、调解民间纠纷等,深得家乡人民的赞颂。民国十四年,出任水警15队队长,后调任18队队长,不久,又任瓯海县长。民国十七年,因气喘病日益严重,辞职返黎里,仍挂牌行医,民国三十年逝世。 金一新 金一新(1890-1950),字瀛怀,黎里镇杨墅乡人,父亲金苍柏系著名中医。金一新与金诵盘兄弟跟随父亲先后在嘉兴、上海等地求学。金一新在上海民立中学毕业,成绩优良,被选拔赴日本东京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学成归国,先后在上海大学任教授,嘉兴永明公司经理兼工程师,江苏省南京工业专门学校代理校长蒹机械科主任。民国十二年,江苏省教育厅赴日本考察团去日本考察工业,稍后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科长、浦津铁路局材料厂主任,抗战胜利后随该校迁回上海,依然出任教职,直到1950年因癌症逝世。 (4.16.3金一新(右)与金诵盘(左)及金亶(左前)金永亮(右前)合影) 金一新著作有《基本工程画》、《机械工程画》、《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学》和《实用基本电工学》等书。216页 汝贤 汝贤(1891-1984),字圣秋,祖居汝家桥东侧故宅。 (4.16.4汝贤) 汝贤早年就读于邻镇同里金松岑创办的同川公学,毕业后兼任该校数学、体育教员,与陈去病、柳亚子等人是同窗挚友。汝贤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辛亥革命前夕不仅自己剪去辫子,而且积极参加吴江县的反满剪辫运动。1916年,同乡殷佩六先生讨袁不幸失败,汝贤暗中为殷佩六等人隐藏枪支,掩护藏匿,最后在紧锣密鼓的缉捕声中安然脱身。民国八年至二十六年,汝贤先后在15个水利工程部门发挥自己的水利专长,获得七级荣誉工务员证书,他积极从事抢堵沿海堤塘和决口的黄河,疏泄长江、淮河等水道,修建了众多的灌溉设施。解放后,汝贤协助土改工作组丈量土地,测绘图表,应江苏和苏州水利部门的邀请,视察太湖水网系统,特别对太湖的水涨水落和种种水利设施,深入实地收集到了许多第一手的数据,为全面治理太湖,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1954年太湖流域发生特大水灾,汝贤天天坚持测量水位,观测天象,汇总长江上下游地理环境及水系情况,经过综合与分析,向省人民政府提出了不少合理化的建议,使太湖流域化险为夷。晚年,汝贤改业西药。历任吴江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柳无忌 柳无忌(1907-2002),笔名啸霞,胜己,柳亚子儿子,美籍华人教授。 早年就读于黎里第四高等小学,聪明好学,与蒯世曛、傅伯伦,还有汝人玉、汝人铸昆弟合称“四高五虎将”。192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接着就赴美留学,在耶鲁大学获英国文学博士学位,1931年赴欧洲深造。1932年归国后,历任天津南开大学、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大、重庆中央大学教授。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此后定居美国,先后在罗林斯大学、耶鲁大学、哈脱威克大学、匹兹堡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任教。潜心研究中外文学,致力写作诗歌和散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印第安纳大学创办东方语文系,为沟通中西文化,培养人才,作出了贡献。列名《世界名人录》、《美国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等。他青少年时代即随父参加南社、新南社的活动,1978年退休后,在海外发起成立国际南社学会,又被推为北京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名誉会长,积极筹措《南社丛书》的出版,为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和南社研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4.16.5柳无忌) 一生勤于著述,直到90岁以后仍然手不停笔。主要著作有中文书籍14种,英文书籍9种,英译中书籍5种,编选书刊14种,还有散见于各种报刊的中、英文章百余种。 徐北汀 徐北汀(1908—1993),名熹,字北汀,笔名渺蒪、舒澄、石梅、淼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约教授、北京白马画会会长。 (4.16.6徐北汀) 徐北汀中清代名儒徐金九、徐达源的后裔。从小学读书时起就研习国画山水,17岁时作品入选《近代名人画集》,他临摹的宋代李成山水长卷,被选送到日本展出,多得赞誉。1928年师从著名画家吴观岱,1931年在苏州、上海创设白马画社,以卖画课徒为业。1934年4月到北平定居,举行过多次个人画展,作品多数发表于《湖社月刊》《中国画》《北京旅行指南》等杂志。1939年至1949年应聘于北京大学文学院艺文研究会,任国画导师,提倡在中国民族传统优秀风格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他的山水作品构图清新,点染有法,传统功力深厚,重视水墨效果,引来了国内外相当的从学者。他在80岁的时候,对自己60年来的绘画经验,作出总结,留下了《山水画技法》一书,其中对后人最有教育意义的是,他对山水画法的总结,主要有画树三笔入手法和构图三数法等,即使是初学山水画的人,也都一目了然,便于掌握。国画大师齐白石专门作了一副篆书对联赞誉他“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1983年北京电视台以“花艳香更浓”为题为他录制了纪录片,1984年中央电视台录制了“画家徐北汀”。1988年2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徐北汀从艺60周年画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都作了新闻报道。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的展览,在多种书报刊物上登载,一生除了致力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之外,更着重于山水画的教学和研究,培养了大批的国画人才。77岁高龄时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徐北汀生前任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副教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中国书画社理事,北京工业大学书画会顾问,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社副社长。 朱莲舫 朱莲舫(1909-1983),1932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六年制医学系,先后任上海南洋医院、上海光华医院、陕西省立医院及陕西医专副教授、眼科医师、主任医师。1948年回到家乡黎里,与周自强合开同仁医院,医院设门诊部、住院部,1950年歇业。 (4.16.7朱莲舫) 1951年因政治嫌疑被捕,同年11月释放。1952年重返西安,在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任眼科医师,不久升为眼科主任,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至1972年,朱莲舫10次被评为省、市和医院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劳动模范。1956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委员,1978年以来为西安市政协委员。他业务上精益求精,既能为病人施行白内障、青光眼手术,又能进行斜眼、大小眼矫形手术。多次在《中华眼科杂志》和省级、全国级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主持编写了《眼科汇编》三册,他领导施行的“全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单疱病毒角膜炎”课题系列荣获省、市科研成果奖四项次。 1983年9月病逝,临终前,朱莲芳提出捐献遗体及眼睛要求,其遗体至今仍保留在西安医学院。 陈应谦 陈应谦(1912-2006),著名医学教授,早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获学士学位,后在南京中央医院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由李克农同志介绍到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先后任教员、教育长、附属医院院长、副校长。 (4.16.8陈应谦) 1953年到1959年任人民卫生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1960年至1979年任宁夏大学副校长,宁夏医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他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数十年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他曾为毛泽东、刘少奇、叶剑英、陈云、王稼祥、邓颖超、贺龙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诊治过疾病。1980年调任北京第二医学院院长。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柳无垢 柳无垢(1914-1963),柳亚子次女,1926年进上海大同大学附中读书,次年父亲遭到蒋介石的武装通缉,随父流亡日本。1928年返沪继续就读,初中毕业成绩全校第一名。“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运动,组织游行、演讲、贴标语、办壁报。1932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34年因涉嫌共产党被逮捕,经营救出狱返沪。次年9月,她赴美国留学,在佛罗里达州苏劳斯大学攻读社会学,在美国学习期间,她收到几经转辗的瞿秋白的信、诗词和照片,她将其中一部分发表于《先锋论坛报》。1939年,她赴香港参加宋庆龄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次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到桂林,任桂林中学高中部英文教师,1944年,柳无垢入美国战时情报局工作,其间她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译成英文。 (4.16.9柳无垢) 抗战胜利后,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工作,1948年她为宋庆龄与毛泽东、周恩来之间的通信充当信使。1949年9月,陪同宋庆龄到北京参加第一届人民政治会议,11月入外交部工作,1954年翻译宋庆龄《为新中国而奋斗》,并撰写了《美帝对台湾的侵略》,还著有《现代英语会话》,翻译萨洛杨《人类的喜剧》等著作。1963年病逝。 本文作者:黎里古镇保护委员会顾问李海珉 注:《古镇黎里》一书经原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