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人对岁时节令非常重视,每个月都有活动。从正月至十月,每月至少有一句谚语,叙说节令及与节令相配的活动。本节就从每月一句的谚语入手,简单介绍黎里的岁时节令,以及安排在当月的民间习俗。对于几项比较大的节令活动,比如三月里的春台戏、立夏日的野火饭、中元节的祭台会,有年廿四的送灶与年初五的接路头,在本节后面作为专题介绍。黎里八月半的城隍庙会是异常隆重的,因为已经安排在《杂录篇·俗语数则》的“雨打八月半,一场不好看”一节,这里不再重复。 正月半,出马灯 据《唐书》记载:“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望夜,胡人婆陀请于玄武楼外燃灯百千供佛,纵都民出观。”正月半出马灯,早在唐代就已经是民间流传的风俗。 正月半出马灯,习称上元节,也叫灯节。黎里的男女老少,多数出动,成为一次群众性的灯会。入夜,上岸、下岸和横街,所有的商店一律开门做夜市,门前张挂出种种纸灯,市河里,画舫游船,张灯结彩,街道、市河一片通明。街道上,敲锣打鼓,鞭炮阵阵。各式各样的灯笼,拥上街头,排成长长的队伍自发地游行。游行队伍里,自有种种表演,有走马灯,有串龙灯,也有调狮子和甩流星,热闹非凡。 (5.3.1民居木雕狮子滚绣球) 正月半,又是元宵节。各家各户都要用糯米粉做圆形的食品,就叫“元宵”。小的元宵不放馅,大的像汤圆,里面尽是馅。家家吃元宵,是大团圆的象征,或者说是祈盼团圆。 民国初年,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宝座,袁的爪牙曾想把“元宵”节改称为“元夜”节,“元夜”是“袁爷”的谐音,黎里人民知道后坚决不答应,坚持“元宵”之称,在黎里人民的心目中,元宵就是“袁消”,注定袁世凯其人不得久长。果然,不出所料,袁世凯的大总统做得还不过瘾,他要登上洪宪皇帝的宝座,结果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声讨声中,仅仅做了83天的皇帝梦,袁氏就消亡了。 正月半,黎里的农村里还有“打田财”和“斗火把”的习俗。 入夜,各村各庄都要打田财,市镇的居民前往参与的不少,观看活动的更多。打田财并不复杂,先用稻草扎在竹杆的一端,两头小中间大,扎成橄榄形,然后直竖在空场上,四面用绳子拉紧。围观者规定只能站在空场四周,大约一丈开外,点燃手中的小百响或者月炮,向柴草把掷去。一次次地掷,一次次地被击中。直到田财燃烧起来,才算成功。田财的火烧得越旺,那么预示今年收成越好。如果燃起熊熊大火,那么今年肯定是个兴旺发达的好年。在大家“打中财神啦,打中财神啦!“的欢呼声中,最终得胜收兵。 打田财是集体活动,斗火把则是农家单独进行。预先扎好草把,天黑了,开始点燃草把,在自家的田埂上,晃动火把,奔走欢呼。欢呼的内容主要有:“三石一亩吾家来!”“我家田里全是旺稻”。偶尔也有人喊出这样的内容,“我家田里全是旺稻,人家田里全是稗草”,这样的呼喊似乎不大中听,太过自私。不过大家嘻嘻哈哈的乐,大多不会去认真理会。火把上快烧到尾部时,就丢在春坂田里。农村家家户户都斗火把,每家派出还不止一人,因此远远望去,黑暗的田野里,火把一团团,一簇簇,移动着,翻滚着,有时好几家的火把连接起来宛如一条条长龙,蜿蜒曲折地游动着,伸缩着,煞是好看。远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刀耕火种,燃烧枯禾,为的是烧除各种杂草,消灭田间虫害,争取农业有个好收成。斗火把看来是先民农耕的遗风吧。 二月二,撑腰糕;二月二,放鹞子 二月初二,黎里家家户户都要做年糕,俗称“撑腰糕”。也叫牛舌头糕,一种长圆形的糕,不用馅子,加糖放在油里煎熟。据说,吃了撑腰糕,可以全年解除腰痛。那时的劳动人民,一年到头辛勤劳作,腰酸背痛的事时有发生,解除腰酸背痛当是他们的祈求。 黎里还有二月二放鹞子的说法。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黎里民众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不管年老年少,自会饶有兴趣地自制各式各样的鹞子,到空旷的场地上去放飞。百脚鹞、蝴蝶鹞、月亮鹞、加官鹞,最简单的瓦片鹞等。心巧的人还在鹞子上装上鹞琴,随风发出动听的音乐声。有时,还会自发地举行比赛呢。 三月三,野菜开花结牡丹 三月份,正是野菜(黎里人说的野菜,其实就是荠菜)和牡丹开花的时节。黎里人在三月初三日,有插野菜花的习俗。这一习俗大多是为缅怀祖先而立,妇女们在头上插上洁白细小的野菜花,丧偶的妇女更是没有一个不插这种花。把野菜与牡丹并提,显然有着祈求富贵的意味。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一年的开初,有的是时间,更会有新的机会。三月开始,宋元时期黎里镇西的禊湖与玛瑙庵,就是修禊流觞、踏青游春的热闹场所。 (5.3.2黎川八景玛瑙春游) 公历4月5日前后是清明节,农历一般在三月初头,清明前一日是寒食,两节相连。对于寒食,出于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早年带领了一班随从出亡,19年后重耳依靠秦国的力量得以回国,登上王位,世称晋文公。晋文公对追随他的一那帮臣下一一赐禄加爵,唯独介子推不言禄,晋文公也没有给介之推官禄。后来,有人向晋文公说起介子推在出亡期间的功劳,文公顿悟,四处寻访,得知介之推和他母亲隐居在绵山之中。文公亲自带领手下到绵山请子推,可是子推深藏不出。这时手下有人献计,让文公焚山,迫使子推出山。不料就是这个馊极了主意,将子推母子俩烧死在丛林之中。烧山之后,晋文公终于找到了这对母子,在一棵烧得只剩一段主干的大树下相拥而死。文公万分哀痛,下令全国,每年的这一天禁止举火,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风俗的由来。文公又把子推母子身边的那棵烧焦了的树干取来,做成一双木屐,每每对着足下的木屐哀叹:“悲乎,足下!”久而久之,足下衍化为对人的敬称。寒食之风,开始只在晋中推行,至唐朝,在全国已经普遍实行。有唐韩翃《寒食》诗为证:“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较烟散入五侯家。”处于江南的黎里,唐时仅仅是村落,北方的风俗也未必传入。到南宋时期,北人大量南移,带来了好多风俗习惯,内中当有寒食。不过,晚清和民国时期,黎里百姓往往把清明与寒食混为一谈,并没有真正的吃冷食。 清明节,黎里人非常重视,祭祖扫墓、包粽子,还国踏青远足。清明节家家祭祖,备菜备酒,点烛焚香,跪拜祖先,俗称过节。菜肴视各家情况当然不尽相同,但粽子必不可少,必须供上桌面。酒过三巡上饭,最后焚化纸锭,祭祖才告结束。黎里约定俗成于清明前后10日扫墓上坟。不过一般说,黎里人习惯于清明节前10日上坟,到祖坟上扫墓,化纸箔长锭,有的备有酒菜,点烛祭供。如果远道外出,小辈也得去。如果是新坟,死后的第一个清明,往往有人哭祭,直哭得“路上行人欲断魂”。祭祀之后,需要清扫坟墓,培植新土,或者种植松柏,以寄托哀思。清明时节气候温和,结伴漫步,踏青远足,不论老少都是非常好的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时黎里的镇郊,异常热闹。 四月四,桃梅李果青如珠 四月里,桃梅李三种果树都已经结果,不过没有成熟,果实呈青绿色,粒大只有珍珠大小。这时,春季播种即将开始,启蒙读物《千家诗》上说得好:“乡村四月闲人少,折了蚕桑又插秧。儿童未解供耕织,亦傍桑阴学种瓜。” 四月初旬,迎来立夏日,黎里有称人的习俗,甚至说立夏称人,就不会疰夏。 黎里的麦芽塌饼也在这时上市,是数百年来的民间时令食品。 五月五,买条黄鱼过端午 五月初头,农村插秧即将结束,端午节前后,正是黄鱼上市的好时节,家家争买黄鱼尝鲜。 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当午、重五和中天节。黎里不仅吃黄鱼,还喝掺有少量雄黄的黄酒,雄黄属于中药,有毒,多放了不行。雄黄不仅喝,还要洒在床底下、墙壁角落里等阴湿之处。小孩的肚脐上涂了雄黄,额头上用雄黄写一“王”字,胸前挂上大黄香袋,家家门楣上挂着菖蒲、艾叶和大蒜,用以祛邪。室内用苍术、白芷、芸香朝廷烟熏,驱除害虫。传说古代诗人屈原投江之日正是端午,于是大家裹粽子,投入江河之中,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民间,甚至有“端午不吃粽,死了没人送”的说法。 六月六,买点馄饨(面条)落一落 六月六,猫狗水中浴 六月初,农村春播已经结束,新麦上市,面粉新鲜,家家有了空闲,黎里百姓午餐大多吃馄饨和面条,,因此传有“六月六,买点馄饨(面条)落一落”的民谚。 农历六月六,叫天贶节。这时正值盛夏,高温干燥,日光强烈。黎里有句民谚:“六月六,晒到鸭蛋熟。”俗称六月六是猫狗生日,黎里人习惯上要将猫狗放到水中洗浴,很简单,把猫狗抛入水中,看着这些爱物在水中挣扎、扑腾,再游上岸来,耸身抖掉水珠,也算是乐事一桩。 黎里文化积淀深厚,读书人众多,藏书比较多的人家,这天都要拿出书籍来,曝晒一通。 七月七,买个西瓜切一切 七月七,西瓜正当令,家家户户买西瓜,降温消暑。 这一天,黎里妇女有乞巧的风俗,中午时分,拿出一个面盆,盛水照着太阳,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一根针放面盆,要让铁针浮在水面上。再看水底的针影,如果成云龙状、花草形,那么就是得巧,如果形状像椎如轴,那么就为拙。晚上,在庭院中陈列瓜果,妇女们观看流星,向织女乞巧。 民间传说,七夕是牛郞与织女相会的日子,继公历2月14日外国的情人之后,七月七日衍变为中国的情人节。 7月半是中元节,也称鬼。且听黎里谚语:“甜馒头,苦粽子”。因为中元节到来,田间劳作基本结束,农家进入空闲阶段,这里的农民大多有时间做馒头和发糕,作为节日食品和祭祀供品。因此,中元节吃了馒头,田里活儿一日轻似一日,而清明节吃粽子,田间操劳一日重于一日。 中元节,黎里民众要祭祖,一般是提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备酒菜、水果、糕点,供奉祖先,再化黄纸、锡箔。 阴历7月30,是为此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门前,7月30日,传说是地藏菩萨生日,黎里的妇女都要到镇东头的地藏殿拜佛烧香,自早到晚焚香点的人烛络绎不绝,入夜,寺内灯烛辉煌,更加热闹。一些老年妇女焚香点烛后虔诚地坐殿内蒲团上诵经念佛。 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家门前点上蜡烛,石阶上、门槛边、道路旁乃至河埠头都插上红色蔑竹柄的地藏香,少则数十根,多则几百根。 黎里传说,点地藏香是为了纪念张士诚。张士诚,沙洲(现在的张家港市)人,字九四,也作久思。元朝至正13年(1353)起兵反元,次年称吴王,元至正16年定都平江(苏州),17年秋,朱元璋的名将常遇春攻打张士诚,平江被攻破,张士诚被俘,在押解南京途中绝食而死。张士诚在吴中称王时,广泛延揽人才,施行惠政,颇得民心。平江攻破之日,正好7月30,老百姓怀念士诚的仁政,哀悼他的死亡。于是,人们在那天晚上明为点地藏香,暗中称为“狗屎香”、“九四香”,是为了掩人耳目,免遭执政当局猜忌,一直沿习至今。 八月八,买些红菱剥一剥 八月初,红菱上市。一种叫红边早的菱,个儿较大,早熟上市,清凉爽口,鲜嫩又有香感,还有名叫中秋菱的,也是鲜嫩可口,特别糯净,黎里民众非常爱吃。黎里镇周边多菱荡,农家大半邻水而居,每到八月,姑娘与阿嫂三三两两,有的摇菱舟,有的划菱桶,一边采菱一边唱着吴歌,好一幅有声有色的水乡采菱图。明朝后期,曾将“蕉泽菱舟”列入黎川八景。清初,蕉泽菱舟为烟村夕照取代,清中期改作江村夕照。 (5.3.3黎川八景江村夕照) 八月半的黎里,镇西城隍菩萨出会,金镜湖上盛况空前,详细可参见《杂录篇·俗语数则》中的“雨打八月半,一场不好看”。 九月九,糯米饭烧来韧绉绉 九月九重阳节,新糯米上市,黎里老百姓有烧糯米饭的习惯。老人们此日吃重阳糕,登高祈求长寿。黎里八景之一“中立晚眺”,在镇东头,明清两代镇上最高的建筑,每当重阳,老人们都爱到中立阁去走一走,登高望远,黎里镇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天高气爽的日子里,真令人心旷神怡。黎里也有走桥的风俗,男女老少在这天都要走桥,走三桥、二桥和一桥都行,说走了桥,就可以消解身体上的病痛。 1989年,重阳节正式确定为我国的“敬老节”,二十一世纪是老龄化的社会,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很有必要。 十月十,十个姑娘上苏州 黎里距离苏州古城,只有85华里,称为脚边路。姑苏城里风光独好,苏州的服装特佳,领周边各乡镇的潮流。黎里的姑娘们有上苏州的习俗,她们有的买衣服,有的办嫁妆,有的走亲戚,尤其是好年成,丰收在望,更是喜气洋洋。 十一月里有冬至节,黎里好几句俗语:“冬至大如年”,“有嘛冬至夜,呒嘛冻一夜”。前句说过冬至节比岁末祭祀来得重要,冬至夜是一年中夜最长的一天,冬至进行祭祀,那么祖先可以从容度过冬至夜,如冬至不祭祖,在这漫漫长夜里,祖先只能挨饿受冻。所以黎里对冬至节非常重视,祭祀时间都在傍晚,祭酒不用黄酒,改用冬酿酒,这天黎里民众大多饮冬酿酒。立冬起九,黎里谚语有云:“一九二九,吃饭相手;三九四九,冰上可走;五九六九,偎在灶口;七九八九,穷人脱苦头;等到九九,犁耙出手。” 十二月廿四,俗称年廿四。这一天,黎里称为小年夜,家家要送灶,而苏州其他地方的小年夜则是除夕的前一天。 黎里在小年夜前的二三天,家家都要搞一次卫生,俗称“掸檐尘”,以求干干净净过个年。小年夜那天家家都用糯米、粳米混合粉作皮,用赤豆沙、黄豆粉、猪肉、罗卜丝、野菜等作馅,做团子吃。有的人家加做一个大团子,比平常团子大三四倍,专为敬奉父母长辈的。也做一些小团子,比平常团子小一半,用来供祭祀祖先。黎里有的人家,还做年糕,有白糖年糕和红糖年糕二种。 本文作者:黎里古镇保护委员会顾问李海珉 注:《古镇黎里》一书经原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